文化软实力与构建创意城市(4)

摘要:从文化学研究的角度看,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发展者。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城市开始作为竞争的主体出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衡量一个城市,不再是这个城市有多大,而是从创意经济的理念、产业、服务上来衡量。

创意城市有好几种基本理论。一种理论说,创意城市要有三要素:集中性、多样性、非稳定性。集中性就是人才的集中或者是信息流的集中。当然集中和交流是相互作用的,不仅仅是集中。多样性对于像北京这样的所有比较有名的大城市都是必需的。多样性能够带来动力,使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使创意城市产生丰厚的土壤。还有非稳定性,如人员流动性大,非稳定性是创意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还有另外一个理论,创意城市理论方面的专家佛罗里达,他2003年提出了一个“3T”理论:技术、人才、包容度。技术是一个地区的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表现,他认为人才是获得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高学位、高学历和高分数这些都是硬实力。软实力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情商、沟通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善于把知识变成产品或者变成现金流的能力。包容度在这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尺度,也叫波希米亚指数,是对少数民族或者不同民族的人的开放、包容。

还有一个“3S”理论:技能、阳光、城市的蔓延,其实就是城市群。

还有一个七要素理论:人员的品质意志,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组织文化,地方认同,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等七要素。

我个人认为,创意城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二是城市的产业发展能够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三是创意城市还应该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像今天北京的798、CBD那些地方,除了写字楼以外,还要有咖啡馆、酒吧、餐馆,这些都是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所必需的。

如何打造中国的创意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粗放型、资源型和投资型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必需的,但它导致的后果就是,中国城市面貌的雷同化、单一化。我们现在的目标由原来的注重效率、强调形象工程转而努力朝创意城市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在全球文化竞争中,把握一个城市文化主动权有两个关键:一是特色化,也就是差别的优势;二是低成本,也就是性价比的优势。这两点是我们给很多城市做文化产业规划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只有与区域性的文化传统相协调,才能达成整体的鲜明的效果。

创意时代的本土资源与差异化竞争,哪一些城市做得很好?一台节目带动一个城市群,一个活动或一个主题带动一个城市群,一个展会带动一个民俗或一种传统。我们这里举的例子是一台节目带动一个城市群:《印象刘三姐》与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2004年3月20号正式上演,是中国观看人数最多的商业演出,全新创意的市场运作、市场管理,对当地的经济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从广西的地域文化看,它有很丰富的民歌文化、土特产,在《印象刘三姐》这个创意之前,这些东西散现在桂林或阳朔。怎么把他们整合起来呢?第一,就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这个项目利用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和刘三姐的品牌来整合。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会知道,它只是用了刘三姐的一个壳,内容跟刘三姐没有什么关系,主要就是当地的民歌和歌舞。将刘三姐经典的山歌,当地的民族文化风情、漓江渔火、原生态的表演等地域文化元素与高科技的舞台视觉形象、听觉震撼力整合起来,成为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标志。它的整个表演是在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里面,以12座山峰为背景。它是实景演出,而且以当地的渔民生活为题材,所以非常非常特别。它既强调艺术的表现也强调环境的保护,整个演出场地绿色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采用竹排搭建了水上舞台,灯光和音响系统隐蔽设计,梯田造型的观众席依地势而建。我们在那边做了一个调查,很多外国人觉得坐飞机到阳朔来看这样一场演出非常值得,这个节目让他们所体验的东西是在别的地方体验不到的。它是一个整体的整合,不是单一的,而且是体验式的,与当地的文化相得益彰。

在《印象刘三姐》演出之前,桂林到阳朔就是半天的游程,游客很少在阳朔过夜,这个产业链就断裂了。有了《印象刘三姐》以后,这个产业链就整合起来了,地域文化经过深度的挖掘,成为一个品牌,产业链也得到了完善。游客观赏完《印象刘三姐》之后,就选择在阳朔住下,对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民族特产业的消费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事《印象刘三姐》表演的大都是当地的村民。这些人白天下地干活、下河捕鱼,晚上演出。演的就是他们白天的生活,不但村民们能赚钱,剧组也不用养演员,这一点对这个项目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文化与山水的结合。

通过挖掘核心文化资源,放大比较优势,强化价值竞争力,一个主题公园能激活一座城市,一个活动能带动一座城市。比如,昆明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平遥摄影展。

培养文化创造力也要从娃娃抓起。家长对于孩子的文化创造力是怎么辨认的呢?我参加过欧洲共同体的一个项目叫做跨文化的儿童人格的调查,当孩子三岁到六岁的时候,中国父母经常跟孩子说的是“你不要,你别,你不能”,而西方的父母说“你试一试,你可以,为什么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

我们还做过一个关于网络的调查,61%的老师觉得网络对学生是很有害的,39%的家长觉得网络对孩子有害,比老师少一点。我觉得今天的孩子接受文化的模式跟以前已经很不一样了。我在调查中一个很重要的体验,家长会在潜意识里害怕孩子不像自己,害怕他们跟自己离得太远了。我跟很多的家长做过访谈,我跟他们建议,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空间。从心理学上看,小孩子接受文化的类型有很多种,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动手的。有些孩子家长很容易下结论,动不动就说孩子不聪明,这样会很伤害孩子。有的孩子很爱看书,就是对视觉的学习模式很有兴趣。有的孩子听力非常好,虽然他在课堂上东搞西搞,其实他在听。当然很多孩子对视觉文化的接受能力很强,没有声光电的东西,就很反感,其实大人也是如此,比如我现在给大家做报告,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如果没有PPT的话,听不了多长时间,估计就会有一半的人想睡觉了,有了PPT以后,就能够生动一些。

对于北京来说,除了制度内的主流的东西以外,还有非主流的。比如,疯狂盒子,这是一个品牌,它是北大参与策划的一个项目,把很多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变成产品。我们做过一个心理学的调查,有很多孩子,最初涂鸦的时候,通常像献宝一样拿给家长或老师看。如果他在地板上画,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糟了,这个怎么擦掉呀?有多少家长会欢天喜地地说:孩子,你画得太好了!当家长嫌孩子烦的时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这个举动的判断,并不是对内容的判断,但孩子没有这样的分辨能力,他会以为你是对他内容的判断,所以当他一再被批评时,就很容易认为自己在画画上是不行的,这样就把他的很多创造性给扼杀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跟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把别人对你的评价当成真理,因为那只代表以往的可能性、一个状态,并不代表你的将来。你如果不把它作为一个真理,你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北京市委党校曾请我去做一个心理学的课程,这个课程非常强调互动,让大家做很多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就是规划你的未来五年,在这个游戏里,你将体会到什么东西对于你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人类要是没有梦,会多么寂寞,人类要是没有想象,生活会变得多么枯燥。而文化和创造性就是想象的翅膀。所以未来的生活,即便我们还看不到,却还是会很欣喜地向往它。我觉得文化、想象力、创造力永远是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北大文化产业所研究员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