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 ——《政府工作报告》辅导

核心提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需要密切关注的结构性问题:一个是农业如何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一个是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如何调整。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有的高达80%,我们不足40%……在未来价格形势中,必须重视外部因素影响。现在全世界物价都在涨,我们的涨幅比美国、欧洲高点,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得多。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第二个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是2008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方针。我今天主要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给大家分析一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经济增长状况、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全面考察,才能对经济做出比较客观、正确的判断。

经济增长状况

经济增长的衡量有多种指标,如果只允许用一个指标来观察经济增长状况, GDP也就是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首选指标。GDP是综合反映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2003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达到10%,在以后的五年中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并且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03年10%,04年10.1%,05年10.4%,06年11.1%,07年达到14.4%。在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国经济能够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的经济增长只有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日本经济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时,日本的经济比中国差很多,但现在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之所以能够从二战以后的破烂摊子发展成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重要阶段。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举办东京奥运会,决定利用奥运会的机会实现经济倍增计划,也就是10年里经济增长一倍。通过实施经济倍增计划,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起飞并壮大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第二个例子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在50年代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新加坡这个国家。现在的马来西亚加上新加坡组成当时的马来亚,新加坡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国家。新加坡实现独立与第一任总理李光耀的政治谋略紧密相关,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马来亚认为新加坡经济比较落后,是马来亚的负担。但是目前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比马来西亚好,新加坡的现代化程度也比马来西亚高。新加坡在独立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70年代也有过连续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的情况。

第三、第四个例子都在中国。第三个例子是1992年到1996年连续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但是当时伴随着高通货膨胀。1993年1994年的时候,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近25%,要比现在高很多。所以那时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但伴随着高通货膨胀并不是好事。而且,虽然连续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但是呈现出递减状态,1993年最高,13%左右,1996年降到了10%多一点。第四个例子就是从2003年到2007年这个连续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这次增长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个五年经济增长速度是在往上走;另一方面,如果不考虑2007年,从2003年到2006年物价非常稳定,没有通货膨胀问题。如果只看GDP这一个指标,2003年到2007年这五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当然,在考察经济增长时只考察GDP一个指标就显得太单薄了,因此需要对GDP进行分解。

对GDP进行分解有三种方法。第一个是生产法的分解。在生产法分解下,GDP等于三个产业增加值之和。第二种是支出法,或者使用法。这种方法下,GDP等于投资+消费+净出口。第三种方法是收入法。这种方法中,GDP=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

收入法的分解可能最吸引人。用全年居民、企业、政府分别得到多少好处来测算我国一年新增财富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收入法是最难统计的办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GDP能够通过收入法来计算。居民收入是最难调查的。如果一个不相干的人问你一年挣了多少钱,很少有人愿意准确如实地回答。我国统计居民收入都是采取入户抽样调查的办法,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调查全国所有的家庭,只能选择一些家庭作为样本来推算整体是什么状况。

企业收入调查起来比较困难。大型企业的账比较清楚,容易统计。小企业、个体户、街头卖摊饼的、小饭馆就没法弄清楚一年收入到底多少。比较容易算清楚的是政府收入,因为有财政和税务局。在前不久的两会上,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家预算的执行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五万亿人民币左右。但中央党校某位教授提出,根据他的估算,这个数据有错误,政府应该有九万亿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呢?这是因为财政部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只计算政府税收收入,而政府收入里还有一块是土地转让收入,所以差距就出来了。中央党校这位教授估算的九万亿未必准确,但是至少可以清楚,土地转让收入是没有进入财政部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这个例子说明,用收入法来计算GDP是很困难的。居民收入是抽样调查,中小企业很难算清楚,最容易说清楚的是政府收入,但是连政府收入在统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更常用的是生产法或支出法、使用法。生产法即GDP等于一、二、三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增加值之和。这种统计方法更适用于供给导向的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产品供不应求,要靠粮票、肉票、布票等进行分配。生产法更关注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统计每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值。使用法或者支出法的GDP等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总和,多用于市场导向的、需求导向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经常面临的是供过于求的问题,人们更多关心的不是东西如何生产出来,而是东西生产出来有没有人要。所以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多使用的是支出法或者是使用法,通过投资、消费和出口来统计GDP。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来主要用生产法计算GDP,现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支出法、使用法也在使用,但以生产法为主。下面我们从这三种对GDP的不同分解来观察经济增长状况。

首先是生产法,也就是说GDP等于一、二、三产业增长值之和。在这个图上,有三条曲线,粉色的曲线是农业的增长曲线,绿色的曲线是工业的增长曲线,白色曲线是服务业的增长曲线。总的情况是农业的增长速度最低,工业的增长速度一般是最高的,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居中。虽然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最低,但是可以看出在2003年到2004年间,农业的增长速度有一个明显的跳跃。2003年之前农业的增长速度不足3%,仅2%点多,2004一下子跳到6.3%。就是说增长速度翻了一番还多,这是为什么?因为2003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上半年闹非典,下半年出现经济过热。第一个显示经济过热的迹象是什么呢?2003年七八月的时候,北京街头卖的烧饼馒头涨价了。为什么?因为粮食价格上升了。进一步分析,粮食价格为什么上升?是因为粮食的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国内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粮食消费。产量和消费量的缺口越来越大,只能通过动用库存和增加粮食进口来弥补缺口,粮食供求关系紧张。为什么国内的粮食产量和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在过去很多年里我国农业的增长速度太低了,只有百分之二点几。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从而导致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农业增长速度持续偏低。这种矛盾积累到2003年爆发出来,表现为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粮食价格上升,烧饼涨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这个情况,认识到我国的关键问题还是农业,所以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第一着力点便是农业。我们采取了三项重要政策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第一项政策是取消农业税。中国社科院有一个历史研究所,他们的研究说中国农民种田纳粮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要扭转这2600年的历史,计划从2004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取消农业税。由于工作做得好,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农业税就完全取消了。由于取消农业税以及一些相关的税和费,我国农民每年能增加收入1500多亿人民币。第一条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条政策是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如果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水平的话,政府粮库敞开收购,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是朱镕基总理政府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在粮食流通体制上不同的做法。朱镕基做总理时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商品,所以国家要把粮食生产统起来。到温家宝政府时就做了改变,放开粮食流通,允许各个方面参与粮食流通,这样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但是放开以后,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粮食价格会出现波动。当粮食价格偏低时也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三条政策就是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即“种粮直补”。农民不仅不要再交税,而且每一亩地只要种粮食,国家就支付几十块钱的补贴。除此之外,农民为了种粮而购买粮种、农业机具,政府都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三种政策取消了农业税,设立了最低收购保护价,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仅一年的时间,我国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就翻了一番还要多,从2.5%增长到6.3%。而且这个势头还在持续,2004年是5.2%,2005年是5%,都明显的高于本世纪初农业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生产速度的增长和粮食生产的增长为抑制经济过热、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