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 ——《政府工作报告》辅导(2)

核心提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需要密切关注的结构性问题:一个是农业如何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一个是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如何调整。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有的高达80%,我们不足40%……在未来价格形势中,必须重视外部因素影响。现在全世界物价都在涨,我们的涨幅比美国、欧洲高点,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得多。

但问题是,2004年以后农业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到了2007年的时候,又降到3.7%了。最近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业增长速度下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如果说到最重要的问题,恐怕就是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农业增长速度加快基本上靠的是政策,可是政策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比如说取消农业税了,你再取消什么?你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但是这个水平不能无限的提高。前两天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决定小麦和稻米的今年最低收购保护价各提高七分钱每斤。虽然只提高七分钱,但是我们每年有上百亿斤的粮食产量,如果都是按照最低收购保护价来收购的话,政府支出将是很大的。还有种粮直补,也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所以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是第一产业农业的情况。

再看第二和第三产业,绝大多数年份里工业的增长速度比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要快。这种状况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十一五”规划里制定了一系列定量指标,现在有两个指标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就是节能减排的两个指标。“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GDP产出的能耗要下降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减少10%。要求节能要降20%,但是两年过去了才降了4%,还剩下三年的时间要完成再降16%。这是比较困难的。污染物的排放方面,两年过去了才减了3%,还有3年的时间要减7%。还有一个“十一五”规划的指标完成起来有困难,这就是要求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要提高四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些指标是和经济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相联系的。现代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是要求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这一条标准我们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很好的实现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占GDP比重超过30%,接近35%。经过20多年,现在我国农业占GDP比重已经不足12%,就是说在过去的近30年里,农业占GDP的比重减少了20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有第二条标准,这一条标准要求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工业的比重要下降,服务业的比重要上升。在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而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足40%。“十一五”规划要求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三个百分点,也就是提高到43%左右,比起发达国家的60%差很多。即使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也得要求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不能慢于工业。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我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长期以来慢于工业,那就意味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仅没上升,而且还在下降。2007年工业增长了13.5%,而服务只增长了11.2%。这种状况造成了服务业占GDP比重又下降了0.3个百分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都不低。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需要密切关注的结构性问题:一个是农业如何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一个是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如何调整。

再通过支出法或者使用法来考察经济增长。这张图是投资的增长,显示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这张图是消费增长,速度也挺快的。2003年消费增长差不多只有一位数,而2003年以后消费增长都是两位数,是20%、30%的增长速度,并且逐年有所提高。

从收入法来看,首先看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原来都是一位数的增长,现在是两位数的增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次,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才11%点多,而财政增长速度高达20%多。

这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状况。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分析经济增长10%以上、连续五年的增长情况,说明GDP增长得很好。从生产法看,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都很高,当然,三产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从支出法和使用法来看,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都很高。从收入法来看,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增长速度都不低。所以总体而言,我们的经济增长状况是很好的。

 

价格水平

其次,我们来看看价格水平,经济增长速度无论多快,均受制于价格水平。当出现通货膨胀威胁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快未必是好事。和人民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2006年以前我国的CPI物价水平是非常稳定的。在本世纪初,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是价格太低。2002年CPI是负的,就是说价格不但没有涨,还是跌落的。2003年、2004年有一个比较高的物价上涨,造成CPI达到3.9%,相对来说不算太高,但是和前后几年相比属于比较高的物价水平。中央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着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使05、06年的价格降到1%点多。但是2007年下半年,又呈现价格增长现象,全年平均下来的CPI是4.8%。2008年一、二月份月度CPI都是百分之七点多,八点多。

为什么在2007年会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如果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分析就会发现:2007年出现的价格上涨有其必然性。在经济学里面分析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分成两类,一类叫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一类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什么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是原材料成本价格提高会推动通货膨胀。比如说煤的价格上去了,电就应该上去,因为发电要用煤。粮食的价格上去了,烧饼的价格也得上去,因为烧饼是拿粮食做的。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还有一类通货膨胀叫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买这个东西的人太多了。原来我们生产一瓶矿泉水只有一个人买,这个是供求平衡的。但是生产出一瓶矿泉水,有两个人要买,那么就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因为卖矿泉水的人少,肯定这俩人谁出价高就卖给谁。这两种形式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中都存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哪儿呢?大家看这个图,这个图就是所谓的上游产品的价格、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的价格,就是所谓PPI。在过去几年中,PPI上升幅度明显高于CPI。上游产品的价格高,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传导到消费品的生产上面去。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传导的程度、方式和时间会滞后,但是这个传导是必然要实现的。也就说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游产品的价格上去了,一段时间以后,下游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去。成本包括三种,一种是原材料成本,一种是资金成本,还有一种是劳动力成本。我们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原材料成本,后来慢慢注意到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具体表现是利率,利率提高使生产企业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的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忽视,由于中国劳动力多且廉价。很多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他看中的也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但是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要求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必然会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前一阵子广东闹民工荒,是我们的劳动力少了吗?不是。是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劳动力少了。我们以前长期忽视提高劳动力收入。早在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说社会主义中国优越性的一个表现就是低工资、高就业,形象地说就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这也是造成后来国有企业人员臃肿、改革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十七大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做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个总趋势是工资上升。这个政策当然是对的,但是在短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经济学认为,劳动工资的提高有一个标准,不能无限制的提高,这个标准是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如果工资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

第二个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所谓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就是需求太多了,在我国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流通性过剩说白了,就是流通中的钞票太多了。原来只有10块钱想买这瓶矿泉水,现在50块钱想买这瓶矿泉水了,那么矿泉水的价格必然是上升的。

第三个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的增长速度太快了,会造成价格上涨的压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两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次是88年、89年,通货膨胀率接近于18%、19%。还有一次是93年、94年,通货膨胀率超过21%,接近25%。两次通货膨胀的前导因素都是投资增长太快,在93年、94年出现高通货膨胀之前,投资增长60%多。也就是说,过快的投资增长必然会导致一两年出现通货膨胀。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投资增长速度太快了。目前,经济增长只有百分之十一点几,投资增长达20%多。2007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价格上涨为3%,实际是4.8%,涨了50%还要多。制定经济增长的预期指标只有8%,最后增长到11.4%。3%的预期价格上涨是和8%的预期经济增长相匹配的,但是当经济增长超了将近一半,达到了11.4%了,这个3%还保得住吗?所以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四个因素是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会使生活成本有所上升。节能减排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是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但是这个指标的完成在初期阶段会造成价格上升。比如原来黑烟随便冒可以,现在不行了,要安装、运转除尘设备,这会增加成本。所以虽然节能减排从长期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在初期会增加成本。

第五个因素是国际市场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越来越和世界市场密切相连,国际市场上的原油和谷物等一系列的产品涨价将影响到国内的市场。

这五个原因:成本推动,需要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投资增长过快,节能减排,以及国际市场影响,是造成2007年价格上涨达到4.8%的必然性因素。2008年、2009年会怎么样呢?不会太高,也低不了。有四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第一个就是农业生产的问题。农业生产的增速在下降,这个趋势要想控制住,难度很大,从而必然形成未来比较长时期的一种价格上涨压力。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是必然的,会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因为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必然形成一段时间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第三个是国际影响的因素。现在的价格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市场上一些重要物资价格上升的影响。一个是石油,一个是粮食。为什么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这么高?美国在中东搞得一塌糊涂,造成国际油价上涨。国际油价上涨,美国又不承担应有的责任。美国地下储藏着很多石油不开采,到世界其他地方去找油。其次,美国有很多石油战略储备,在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应该拿出储备平抑物价。再次,世界石油价格主要以美元定价,美元不断贬值,又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也是美国搞的。中国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以前的规律是五年中两丰两欠一平,五年里两年丰收、两年欠收遭害、一年打个平手。经过努力已经实现连续四年丰产增收,这是很不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粮价至少应该是稳定的。为什么中国的粮价还在上涨呢?也是美国搞的。石油紧张以后,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发展替代能源,包括拿粮食去生产乙醇当燃料。美国拿玉米产量的24%去造乙醇,这必然会引起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粮价从国内因素来讲,连续4年增产没有道理再粮价上升。之所以粮价比较快的上升,是由于美国的原因。通货膨胀问题你美国别老埋怨中国,说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在未来的价格形势中,必须重视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都在涨。我们的涨幅比美国、欧洲高点,但是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比俄罗斯、印度、拉美低得多。第四个因素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主要是因为货币过多引起的。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造成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问题。这四条因素就决定了在未来的一两年中我国还是不会在价格问题上太轻松,有一定的上涨压力。

经济学上价格上涨怎么分类?3%是正常的价格波动,就是说,价格波动高高低低的不超过3%的话,没什么大问题。5%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虽然5%价格上升明显,但是还是比较温和的。超过10%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呢? 2007年的4.8%还是温和的,北京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更温和一些。但是,到2008年前几个月,已经7%、8%了。

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就是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这会进一步导致价格上涨的影响变得更加严重。如何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我们可以使用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居民收入是否公平合理。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座有200人,现在有二百块钱,每人一块,这是最公平的。这时候基尼系数是零。如果这200块钱全给我一个人,这是最不公平的分配,基尼系数是一。基尼系数从零到一,零是最公平的,一是最不公平的。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越靠近零,收入分配越公平,越靠近一越不公平。一般来讲,0.4是个警戒线。低于0.4的时候基本公平,高于0.4就不公平了。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是0.27,在公平的范围之内。现在已经超过了0.47,说明已经进入了不公平的范围之内。

当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分配有什么关系呢?当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如果居民收入分配是公平的,大家对于通货膨胀的感觉基本类似,政府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如果进入不公平状态,不同的人对于通货膨胀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猪肉价格高。高收入的人受的影响就比较小,因为他要健康、要减肥所以少吃猪肉。猪肉价格高,对高收入的人影响不大。而对于中低收入的人来说,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猪肉,靠吃猪肉来维持自己的营养状况,猪肉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当收入分配格局进入不公平的状态,政府就需要高度重视那些低收入阶层,包括贫困家庭以及大学生,使他们受影响不至于太大,以免造成不稳定。总体看来,中央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虽然价格水平不低,但是基本上还是可控的。各方面都在积极主动地做工作,引导、化解不利因素,因此多数人认为,价格的形势是前高后低,后半年价格应该有所回落。但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今年CPI4.8%的上涨,恐怕还是有一定困难。如果进行预测,大概得百分之五点多。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