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城是由蓟城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这个城非常大,现在还有很多遗迹。比如,海淀区有个地名叫会城门,那是金中都的城门;南三环上有一个丽泽桥,用的也是金中都的地名。还有一个水关,在丰益门外,就是金中都水关。
金代以后,北京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变化直接影响我们今天的北京。近两年,北京在规范公交站名,比如说到太平庄去,就会发现有太平庄桥东、桥南、桥北、桥西四个站名。之所以能够这样规范站名,是因为北京城的方向非常明确。有很多城市的方向不明确,你要是去过大连、上海、天津、广州这些城市,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城市是沿着一条河建的,城市的街巷也都是放射性的。
北京城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路基本上全是直的,方向感非常强。这一切源于元代建的大都城。这个城有一个特点,就是先有规划,然后建城。它是在一片平地上,皇上要求找准方向,重新规划这座城市。中国人找准方向非常有诀窍,先找出南北方向。南北方向好找,白天立一竿,子午时刻,太阳一照,正南正北就出来了。晚上靠北极星找南北方向。有了南北方向,东西自然就有了。在北京的地名中,凡是带有“左”的一般在东边,带有“右”的一般在西边。北京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仅方向明确,而且所有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左右对称。
元大都在北京城历史上是一座非常辉煌的大城。马可波罗游历了中国以后,写了一篇《马可波罗游记》。他描写的这大都城可是了不得,他游历了世界很多国家,发现哪儿也比不了元大都。忽必烈率蒙古骑兵南下,把金中都城给攻破了。灭了金朝之后,他没有在这个地方上继续建,因为这个城已经毁于战火了,主要建筑都在战火中毁坏了,如果重修很费劲。而且蒙古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生存地一定要有水。当时北京城哪个地方水草丰美呢?忽必烈发现在城北边有一片水域,这水域我们现在叫北海、中南海,古代管它叫海子,海子是蒙语。他觉得这块水域最能孕育生命,最适合人们生长,就顺着这一片水域选了一个地方作为城市的中心。所以,今天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元大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呢?元大都是非常大的城,查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它已经有角楼了,而且每个城有城门,外边有护城河。但是这个城和我们想像的城还不一样。从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那个土城,一直到元大都,中国的城大部分都是土城。土城大都用夯土筑成,先刨一点地基,然后夯住,逐渐增加,再夯,夯一层把板子提高一层,最后把板子拆了,一个梯形的土城墙就出现了。古代就是这么建城。
元大都建筑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正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和正面不一样。一般城都是四面城,每面城一个城门。帝王住的城要大一点,大到什么程度?要有九个门,正面有三个城门。元大都城的重大变化就是它的正面有三个城门,背面两个城门,这也奠定了我们今天的北京城的城门布局。元大都城的设计者叫刘秉忠,他是研究道家文化的,他非常注重阴阳八卦。他认为南边进来的气不能泄出去,另外正好北京季风性强,冬天刮西北风,这个风刮到身上刺骨寒冷。北京这儿又叫夏都,夏季吹东南风,东南风吹到脸上非常舒服。尤其到夏天,感觉特别舒服。这种和谐的东南风不能泄,而寒冷的西北风不能让它穿堂而过。研究北京城墙、城门的人就会发现,北京的城修得很高大,北京院落的北山墙修得很厚、很高,都不留窗户,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元大都也有一个标志性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叫白塔寺古塔。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现在西城区非常重视保护它。原来白塔前面那庙给炸了,弄了一个白塔寺大商场,后来下决心把这个商场给彻底搬走,重建了寺庙。在北京史研究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的文化有什么特点,我们一看它的建筑就知道了。一提到北京,大家就想到胡同、四合院;一到欧洲,大家就想到教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建筑特点。白塔寺的古塔是忽必烈亲自督建的,这个塔比大都城还早,先建塔,然后建寺庙,然后建城。它是元大都一个标志,所以外国人要想真正了解北京文化,得去逛逛白塔寺。
在元代结束以后,北京城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这就是明代的北京城。明代北京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元末明初,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了都城。
元朝末年的时候,元大都就有点衰落了。我看有材料统计,元大都最多有50万人,到元朝末年还有40多万,人口有所减少了,说明城市在走下坡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元大都。徐达就是修居庸关长城的那位。当时他从山东临清沿着运河北上,到了通州。到通州的时候,在元大都的最后一个元朝皇帝叫元顺帝,知道大势已去,挡不住明朝军队的进攻,就从最北边的城门——健德门跑了。现在北京城里八达岭高速上还有健德桥,马甸桥往北一点就是。元顺帝从健德门跑出去,经居庸关,跑到内蒙古去了。
徐达把元大都攻克之后,当时元朝实力并没有消灭,在蒙古高原上还有大量元朝的军队。徐达知道蒙古人还会反扑回来,就抓紧修北京城和居庸关长城这一带作为防守。所以明代长城,从居庸关到山海关,都能找到徐达修长城的痕迹。为了防止蒙古游牧民族南下,徐达在北京城也做了一个紧急的准备,把北边这个城往南缩了五里,所以进北京城之后,你会看到一个北土城。现在土城叫元大都遗址公园,这个遗址公园从中间分开,朝阳区一块,海淀区一段,现在建得都不错。
北土城是元代的北城墙,明代的北城墙移到了今天的北二环路,今天的北二环路就是明代的城墙的位置。从蓟到元大都,城址是向东北略有迁移的,在明代,它往南移了,第一次南移了五里,第二次南移是在修皇宫的时候。元大都的南城墙在哪儿呢?在今天的长安街,天安门就是原来元大都城的正门。原来在西单那儿还有两座塔,解放初的时候给拆了。据说,忽必烈修南城墙的时候,士兵报告说前面有两座塔,怎么办?忽必烈说,让城墙绕过塔去。从这一点看,这皇帝有文化,重视文化保护。明代这个城不但向南移了五里,还向南扩充了二里,这个二里地就是从长安街到前门这一带。
由此,我想起了在修北海大桥的时候,有人报告总理说,如果要把北海大桥直接修过来,就得把团城拆了,不拆过不去。总理听说要拆团城,着急了,马上坐车到团城那里去看。看完之后说,团城更重要,它是古代保留下的遗迹,把中海南占掉一点吧,所以北海大桥就往南斜了。这说明决策者有文化、有眼光、有长远的考虑,这也是历史上杰出政治家的共性。
朱元璋刚攻占南京的时候,就有人跟朱元璋建议,要“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朱元璋知道,打仗时攻城是最难的、死人最多的、最伤脑筋的。于是明朝的时候大规模修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大多是明代的。徐达占领北京后,修城墙的时候是从包砖开始的。1968年拆北京城墙的时候发现,大砖里头还有小砖。刚才讲元代的北京城墙是土城墙,在外的一面用小砖给包起来,这样被攻打的时候,就容易攻破,明朝统一制定大城砖,又包了一次,而且里外都包上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修城的成本提高了。崇文区恢复东南角楼到崇文门这一带的明朝长城遗址,当时还号召大家捐砖,捐了几百万砖进去,并没修多长。施工人员说,这城墙太吃砖了,里外用砖包用砖太多了。足见修城墙的工程相当浩大,它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很长时间不断修起来的。明代到嘉靖年间又修了一个外城。这个外城本来想把北京城整个都给包起来。南京城就是砖城外面有一重土城,外城整个包着内城。原来计划甚至把日坛、月坛都包括起来,但修了南边崇文、宣武这一块外城之后就发现工程太浩大,用砖量太大,修不下去了,所以只有南面有外城,其他没有。
金留下天宁寺塔,元留下白塔寺,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呢?这笔遗产就是一条城市南北中轴线,这个太重要了,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清朝就很注意这条中轴线。崇文区政府现在下大力气,要把前门大街变成步行街,从前门到永定门要通小型有轨电车,现在两边的店铺全拆掉,恢复老字号店铺,特别是五牌楼。明朝修完城之后,在每个城门外头都建三开间牌楼,只有前门外头修了个五开间的牌楼。
近代对中轴线真正有研究的是梁思成先生。梁思成讲了这样一段话: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这就是北京。我去华盛顿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从林肯纪念堂到华盛顿纪念碑、到国会纪念山是一竖,从林肯纪念堂到白宫是一小横,从空间上看是个十字架,正好符合西方的文化。
中国的“中”字是一个口加一竖,这一竖不能写偏了,写偏了就不是中国的中,搞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一笔要走中锋,要直着走,这个口要放正。北京紫禁城就是一个口,南北中轴线就是那一竖,从城市布局一看,就知道北京城它是一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有一种文化在那儿做支撑。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这是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产生,就是这个城市的秩序。这个城市的规划、布局、街巷、胡同、所有大小建筑,都要以它为依据、都以它为标尺,这就是我们中国“中”的这一竖。比如说,北京有东单必有西单,有东四也必有西四。到故宫里看,所有的建筑都更清楚了,新左门、新右门,日金门、月华门,这些左右对称的空间分配,都是以中轴线为依据的,而且气魄之雄伟就在这南北延伸、一贯到底。这条中轴线南北延伸,从永定门一直到北京城的钟鼓楼,这一条中轴长达7.8公里,简单说是8公里长。中轴线就相当于人的一个脊椎骨。这份遗产就是北京城能向世界展示的最重要的一项遗产,也是中国古都的文化象征。
我把这条线详细向大家介绍一下。中轴线上有一个建筑,叫永定门。好多人问我,为什么“新北京、新奥运”的计划里第一个就要修永定门?它是南北中轴线的起点,是进北京、了解北京城的第一道门。北京档案史料里面,专门介绍了清朝末年一位特使见光绪皇帝的全部过程。意大利的一个亲王从日本坐船到秦皇岛,从秦皇岛坐火车到北京,在前门下的火车。下火车后由礼部官员接待他,他说:我们的君主要求我送给皇帝一些礼品,我要见皇上。清朝末年国势衰落,已经比较怕洋人,但是,就那会儿大清朝的皇上也不是他说见就见的。第一天不让见,坐火车累,让他先去休息。第二天安排逛颐和园,先让他领略领略中国文化。第三天是清朝的亲王招待他吃饭。第四天才得到通知可以见皇上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