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问题

核心提示:小学毕业的陈云啃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都能啃得下去,现在很多硕士、博士读十七大报告都读不进去,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了“碎读”和“格言式文字”;解放思想不仅要突破旧框框,而且要突破新框框,新框框就是现在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很多障碍。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背景;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三个阶段;三是从五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时间并不长,严格地讲,从2003年提出到现在也就是五年的时间,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是比较特殊的,而且这个背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能影响中国今后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背景

第一,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问题。

大家要特别注意,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有一个概念基础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出现一个阶段性的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阶段性特征出现一些问题,中央才提出科学发展观。关于这个阶段性特征,中央总结得非常全面,十七大报告中有非常系统的概括,我不细说了。

这个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不用说别的,我们就说其中的一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现在人的思想独立性很强,因为很多人的工作比较独立,经济比较独立,所以思考问题也比较独立性。关于选择性,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思想,也可以选择那种思想。关于多变性,人们今天信仰这种思想,明天就可能变成另外一种思想。关于差异性,大家知道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思想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举个例子,移动信息技术出现以后,就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现在有一个“碎读现象”,就是说看东西不会超过两页纸,除了业务上必须的阅读以外,很少有人从头到尾阅读一本著作。手机和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阅读内容一般不会超过三至五段的文字量,特别是手机短信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意识心态产生的冲击非常大,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习惯于要求经典的格言式文字。手机不再是简简单单一个通话工具,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方式。

思想理论也越来越感性化和符号化,就是思想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个手势、一个口号甚至一个形象、一个形象代言人。大家越来越借助于形象化的东西,希望把理论的东西形象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十七大报告是一个很通俗的本子,还要很多人去解读它。一些人为什么读不下去?大家想想,在延安的时候,像陈云这样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去啃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都能啃得下去,现在很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的人读十七大报告都读不下去,就是因为人们现在习惯了“碎读”和“格言式文字”。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讲了十几个新变化,这里面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新特征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做了一个判断。

第二,新世纪新阶段存在众多战略机遇、战略约束和风险。

科学发展观应对的是战略机遇,有了机遇,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作指导,就很难抓住机遇;有了风险,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作指导,就很难化解风险,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应对机遇和挑战而提出来的。

首先,战略机遇到底有哪些?中央在十六大的时候提出一个概念: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后来锦涛同志在中央的全会上多次强调,这是一个可以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少到2020年。

战略机遇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长时段。所谓长时段,至少是二十年才叫战略机遇。如果五年的话不叫战略机遇,而叫策略机遇。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在每一个世纪头二十年基本上都是打仗,十七世纪的头三十年是英国跟法国打了三十几年,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甚至到四十年都在打仗,所以在一个世纪的头二十年有一个和平时期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平同志讲“翻两番”的时候也是提二十年,我们现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从2000年到2020年,基本上都是以二十年为一个战略机遇单位。二是大空间。所谓大空间,不是说一个国家的事情,是在世界范围内,不仅仅是在本国家内有作为,还可以跳出本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以作为的空间。三是稀缺性。这种机遇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次数非常少。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发生战争的概率非常小,国家关系专家基本认可世界和平可以保持到2026年,这是一个共识。四是大协调。所谓大协调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欧洲的思想家曾研究过,从十八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协调性是不断增强的,像欧盟各国形成了相互协调的机制。中国跟美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磨合,中美关系尽管有摩擦但协调性已经大大增强,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协调性得到解决。五是大叠加。所谓大叠加就是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开发相互影响。过去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是单线的,比如说经济增长慢慢引起了制度变迁,然后一步一步线性增长。现在是很多因素都混杂在一起,“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开发”,有点像原子爆炸一样,在一个时空内突然发威了。

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分为普遍性战略机遇和特殊性战略机遇。所谓普遍性战略机遇,就是不光是对中国,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个机遇。一是刚才讲的世界和平。至少这二十年不会有世界性大战,这并不是说没有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但中国被卷进去的机会很少。这种和平对中国是一个机遇,对世界许多国家都是一个机遇。二是经济全球化正在使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在全球产生市场,当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讲,全世界离开中国制造是很难生活的。如果英国、美国、法国甚至更多的国家,离开了中国制造,他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下降三分之一。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三是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矛盾肯定是有,但总的来说,跟各个国家的平行外交,现在我国已经协调得非常好了,这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四是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并且呈现出国际合作化的趋势。在多国之间共同发表论文,联合申请专利的越来越多,特别是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像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我国跟欧洲搞的伽利略计划,我国投入几亿欧元加入GPRS定位的系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科技知识。五是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全球资本市场上,每天都有上万亿美元的资本在流动。这些资本流动就是要找市场,找出路,找一个好项目来赚钱。另外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可以走出去,现在中国大陆在海外办的企业已经接近两万家了,我国的企业在全球所有的主要股市都能上市。应该说,普遍性的战略机遇还是很多的,关键看我们怎么抓住它,用什么思想指导抓住它。

除了普遍的战略机遇,还有两个特殊的战略机遇。第一是我们在海外有五千多万华侨,这个优势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有俄罗斯学者讲到中国崛起时认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华侨的优势。我国现在有五千多万海外华人,而且发展还是很迅速的。这些华人拥有的海外资产达到两万多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这些华人在海外有很多非常强大的关系,他们跟海外政治界、经济界关系都非常好,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来开拓我国的市场。广东90%的外资都是从广东出去的华侨给引进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国际的资本慢慢进来。第二是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正在显现,而且主要是正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模式,而且世界各国对中国模式的影响也比较认可,特别是通过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模式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与中国经济的密切程度提高,现在中国经济一旦打喷嚏,很多经济体就要感冒。中国经济现在增长速度是10%,如果中国经济降到6%,很多国家的经济马上就是负增长,所以他们也不希望中国经济衰退,这是我们要好好利用的一个优势。

其次,战略风险有哪些?科学发展观除了要识别战略机遇、抓住战略机遇外,还要识别、化解战略风险。我认为中国面临的战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存在。美国2007年底的GDP是14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规模的30%。美国经济的GDP总量相当于日本、法国、德国三个国家的总和,是中国的8倍左右,是俄罗斯的20倍。美国的军费开支2004年是4800亿美元,现在已经到了6000多亿美元,是我国的20倍,而且美国在全球有3000多个军事基地。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海外驻军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还有,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通讯技术领域,美国领先欧洲五年,领先日本十年。美国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约等很多国际机构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利用这些国际机构来贯彻自己的意志。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认为,美国目前在世界舞台上处于史无前例的主宰地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起主导作用的霸权。罗马帝国顶多是在欧洲这个领域里主宰了欧洲国家,亚洲的国家罗马帝国是够不到的。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霸权,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毕竟世界的空间就这么大,我国在发展中,跟美国肯定有迎头相撞的地方,不可能老是温文尔雅,这是存在战略风险的地方。最近这两三年还好一点,大家知道前几年,又是科索沃炸我国大使馆,又是南海坠机事件,出了不少事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