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浙余:网络里有了宣讲家

虞浙余:网络里有了宣讲家

  2007年,我作为解放军总参谋部一名正营职干部转业到地方。当时我有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机会,但我却选择了到市委讲师团。抓住我心的是他们创办的“宣讲家”网站。
  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部队一位领导看我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就向我推荐了一本杂志,并说:“这里边有篇讲稿你看看,也许对你调整心态有好处”。
  我拿过来一看,是一本叫做“大讲堂”的内部刊物,是一篇题目叫做《拥有阳光心态》的讲稿。这篇15000多字的讲稿,我竟一口气读完了,我品味着其中的话,竟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看到是“宣讲家”网站编的,立刻登陆上网:啊——几千部精彩报告映入我的眼帘,全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有讲经济政治的,有讲文化社会的,有讲生态和党建的,其中还有许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虽然我在军队是宣传干事,经常组织报告会,但是能听上一场好报告可不是件容易事,我还是头一次同时看到这么多让人提气的报告。打这以后,我就成了宣讲家的“粉丝”。
  后来,国家一些部委通知我去面试,眼看着,我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可不知为什么,我却兴奋不起来。后来我明白了,原来我的心已经被“宣讲家”抓住了。我想,无论如何也要去“宣讲家”一趟,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在我的想像中,“宣讲家”一定像“搜狐”、“新浪”那样,是个很有气派的大网站。可当我走进宣讲家的时侯,却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这是一间才2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被隔成两半儿:外间紧贴着墙根,是一溜工作台,电脑前的编辑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身后不到一米的地方是一排机柜,里面的服务器在嗡嗡转着。再看看里边的半间屋子:一张长条桌前围坐着五、六个人,正聚精会神地工作着。一问,统共才22个人,而且全都是市委讲师团的同志兼职的……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对“宣讲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办得那么有吸引力而百思不解。我想,等待分配的这些日子,我干脆去“宣讲家”帮帮忙吧。后来我和他们挤在一起办公,虽然挺辛苦,但是很开心。
  市委讲师团是1956年建立的常设机构,作为理论教育的组织管理者,50多年来都是现场报告会的模式,为什么现在把宣讲报告搬到网上去了?打破这种模式的竟是几件小事。
  一位70多岁的老同志,要去听形势政策报告,因为走错了路,早上6点多钟坐公交车从南苑出发,一直到中午才找到地方,可人家早散场了,他打电话向讲师团的同志诉苦:“如今想听场报告跑断了腿啊”!还有一次,讲师团在基层单位组织报告会,因为报告精彩,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站在讲师团同志身边的一位年轻人,把腿都站酸了,自言自语地发牢骚:“这报告要能上网听,哪用的着这么辛苦啊”!还有一次,一位西部省份的基层同志,来北京请一位专家去做报告,在招待所里住了半个多月,因为专家日程安排太满,最终也没能如愿,临走时他来到讲师团,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真羡慕你们北京人,连听报告也比我们早几个月。我搞了一辈子宣传,北京这些名专家,我一个也没有请到过”。
  后来讲师团一位同志从国外回来说,德国汉堡市政府的讲师团通过互联网发布报告会信息,挺方便的。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想听精彩报告,只需轻点鼠标”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办一个视频报告网站谈何容易。但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理论学习的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网站筹备刚有些着落的时候,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摆在面前:报告来源怎么办?平时专家是现场作报告,现在要把人家的报告搬到网上,人家能同意吗?果不其然,第一次试探,就碰了一鼻子灰,人家根本不同意。互联网就是个放大器,报告上了网,专家要承担很大风险。办网站眼看就要泡汤了。就在这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了,几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著名的专家学者,愿意把他们的报告上网。而且鼓励讲师团,要把在网上传播科学理论的好事办好。那几天,讲师团的同志们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几乎忘记了几个月来连轴转的疲劳。
  2006年10月1号,就在共和国57岁生日的那天,“宣讲家”网站正式开通了。说来也怪,“宣讲家”从开播第一天点击率50多次,不到一个月就上升到几千次,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的几个月里,“宣讲家”竟然多次出现了网上“塞车”。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宣讲家”已经达到每天最多300多万次的点击率。
  宣讲家的红色点击迅速飙升,引起了美国根服务器的注意,怀疑是人为的炒作,所以对浏览率记录给予归零的处罚,但是经过多轮的检验,根服务器终于认可了“宣讲家”浏览率的真实性。现在,每天平均有5万多人来“宣讲家”听报告。讲师团算了一笔账,按一天5万人计算,一年下来就是2000多万人次,比每年组织报告会听众的多多了。
  我从后台记录来到,每天还有不少外国人上“宣讲家”听报告,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英国的、法国的、瑞典的,连越南的都有。
  “宣讲家”几乎每天都要接到大量网民的来电和邮件,有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倡议:大家少一点应酬,多来“宣讲家”充充电!
  有一天回家,我试探着和家里人商量,能不能转业去“宣讲家”,结果遭到反对。我父亲70多岁了,特别喜欢看新闻,我就和他说,您要是想了解时事政策,最好到“宣讲家”去看看,保准您喜欢。我父亲是坚决反对我转业去那里的,就故意赌气说不看,后来我几次回家都在电脑上发现了他登录“宣讲家”的记录,原来他也悄悄成了“宣讲家”的“粉丝”了。
  在我就要离开“宣讲家”的头几天,得知他们要办一个叫《见证历史》的节目,准备采访一批老红军、老八路,我就主动提出帮助做一期节目。记得当时我采访了一位红军女战士,她15岁参加了南昌起义,历经炮火硝烟,是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人,如今,已经是百岁高龄了。老人见到我,非常高兴,她说:“我年纪大了,已经不接受采访了。说是‘宣讲家’的,我就答应了”。
  我很疑惑:“您还知道‘宣讲家’”?老人笑着说:“我现在参加不了组织活动,全靠着听‘宣讲家’的报告呢。你们的工作很神圣,我当年就是听了李大钊的宣讲,和蔡畅大姐一起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当年是靠刻钢板,印传单搞宣传的。现在有了互联网,这里的宣讲阵地要守住啊”!
  老人翻开那些老照片对我说:“当年在井冈山,我看见毛主席是走到哪里宣讲到哪里,当地的老乡听了毛主席的课,都报名当了红军,有一家兄弟五个都上前线了……”我随着老人一起哼唱起“十送红军”……
  后来,我成为“宣讲家”的光荣一员。欢迎大家常来“宣讲家”!
  (虞浙余 市委讲师团干部)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