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十二五”的长足发展、中国的富强崛起,最终可以归结、外化为两种“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表现为物质力量,软实力内化为精神力量。在发展竞争中,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攻就破;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攻自破。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硬实力”还要硬下去。硬实力是基础,没有硬实力的提升,发展失去支撑,软实力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快发展,我们还需不断提升硬实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际上就是强调提升硬实力,这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十二五”中国发展已进入软实力、软功能、软环境竞争时代。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六种资源:一是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高度包容性,并且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文化才可以成为软实力资源。二是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公信力。只有获得普遍认同,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公信力才能成为软实力的资源。三是制度模式。只有那些具有创新性的,并且能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和实践的制度模式才能够成为软实力资源。四是外交政策。只有那些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尊重,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形象的外交政策才能够成为软实力资源。五是信息渠道。只有能够掌握信息渠道的国家才能够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由信息带来软实力。六是国民素质形象。只有良好的国民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民族性格、道德水准、公众素养和文明程度才能称之为软实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软实力的重中之重。文化正在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文化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文化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注入文化的内涵,经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创新管理的导向。在社会建设中导入文化文明的精华,从文化层面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是加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加注重树立“大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促进文化面向基层与立足市场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相结合,促进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促改革与保稳定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我国多年来最大的发展成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加强宏观调控,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无论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还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部署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改革等八方面的改革任务,就是对未来五年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分解。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发展,任何发展机遇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十二五”时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就要进一步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和互动日益明显。我国经济政策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外部环境对国内发展的作用也在加大。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树立国际视野,善于进行双向思维,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以我为主,内外兼顾,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壮大自己。
准确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的新定位,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上升期,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和改善多边、双边经贸关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争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