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二五”的十大关系(3)

论“十二五”的十大关系(3)

  ■低碳化与高端化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生产方式低碳化的要求:加快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也明确了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产业体系高端化的五个基本目标。生产方式低碳化、产业体系高端化实际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低碳化就是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转变,高端化就是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跃升。“一低一高”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一对结合体,不是一个时髦口号而是一种前沿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和一条路径。

 

  一个标准,就是节能减排。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条路径,就是科技创新。我们追求的低碳经济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发展。它是人类经历高碳文明之后的螺旋式上升,是科技与生态的联姻,是人类与自然的共振。特别是要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抓创新与强后劲的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新一轮调整,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信息网络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力求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抢占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制高点。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重点是创新。“十二五”期间,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这三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的贯彻实施,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推动发展、通过加快教育改革来支撑发展、通过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来服务发展,构建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要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建设人才强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保民生与促公平的关系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强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将意味着更加重视人的尊严、社会公正、和谐均衡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将成为现代城市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反映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上,又表现出三个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一是贫富差距拉大。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三是社会公平受到质疑。一方面是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下岗人员、打工人员的声音越来越弱;另一方面是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政府的服务能力受到公众的诟病。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多层次、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传统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需求、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型。

 

  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这种转型有三个基本导向:一是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去;三是从“大政府”到“大社会”的转变,就是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这三个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互动的过程。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以适应于现代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要求,是真正意义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

本文关键词: 杨力 中医养生 抗衰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国际视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