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
所谓“眼光”,是指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所谓“智慧”,是指中国智慧和世界智慧——
研究“十二五”,学习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订“十二五”规划,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眼光。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有“五种眼光”:一种是实践眼光,就是立足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制订规划和战略。一种是理论眼光,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这是灵魂。一种从主体来说,就是人民眼光,从人民的角度来看怎么制订战略,怎么解决人民所关心的问题,怎么组织动员人民来共同建设美好生活。这“三个眼光”,很多同志实际上已经直接或间接谈了不少,所以我想侧重于从另外两种眼光,即从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来谈谈我的认识,也就是从时空两个角度科学地认识我们的历史方位、任务、机遇和挑战。
所谓“历史眼光”,就是把“十二五”及其规划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所谓“世界眼光”就是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大环境中来考察。
从“历史”眼光来说,我们将要制定的是“十二五”规划,就是说,前面已经制定过十一个计划或规划。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成绩和不足,经验和教训,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我们发展到一个程度。面向未来,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十二五”与下一个十年及至2020年的关系,看到它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意义。
从“世界眼光”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已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十二五”期间,外部环境对中国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果说,过去的中国经济社会是相对独立的话。那么,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条件和状况,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世界大环境的变化。所以,制订“十二五”规划,就不能仅仅看国内的状况,而要用更宽广的视野看世界的状况、看世界的机遇、看世界的挑战、看我们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的本领和水平。所以,要提高制订规划的水平,就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
■“十二个规划之变”有什么特色
把十二个五年计划(或规划)连接起来,实际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国发展变化进步的脉络。
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是我们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不断地提出高指标,社会上刮起“浮夸风”,所以,这个五年计划甚至连正式文本都没能颁布,实施的效果也最差,主要经济指标是负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所以,计划的名称改成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原来“国民经济”后面加上了“社会发展”。
第九个五年计划,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订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它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订的。所以,其全部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另外,“十一五”把“计划”改成“规划”,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特点。
所以,以往的发展规划充分展示了我们发展进步的历程。在这样的基础上制订“十二五”规划,可以以已经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吸取以往制订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提出更加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