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比居高不下。虚拟经济主要是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债券余额、金融衍生品。为什么管它们叫虚拟资产呢?就是它们有点虚无缥渺,捉摸不定。比如银行资产说起来有好多亿,但是钱在哪儿呢?除了银行大楼值点钱,其他都是虚拟的。股票市场更是如此,股票市场一涨,大家都跟着发财了,钱一下子多出来很多;股票市场一跌,大家就跟着赔钱,多少个亿就蒸发了。
全球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比在1990年是2.19,就是说虚拟资产是实体经济的2.19倍,2000年上升到5.52倍,2008年虚拟资产已经变成实体经济的14.2倍。这就意味着实体经济每生产出1元钱,就有14.2的虚拟资产等着分,而这1元钱又不能都给14.2,首先得维持实体经济自身最基本的消费,全世界的平均消费率是80%,就是说每生产出1元钱,顶多拿出0.2元让14.2去分。任何一个资本的所有者都很难接受2%的回报率,他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回报率,但是再想办法也超不出这0.2元去。如果有人提高了自己的回报率,就意味着其他的人要丧失自己的回报率,这就造成了金融危机。
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降下来。怎么降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扩大分母,就是扩大实体经济,这个太困难了。二是减少分子,这意味着有一些金融机构要破产,雷曼兄弟等很多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就是在调整这个比例。
马克思讲经济周期波动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繁荣,第二个阶段是衰退,第三个阶段是萧条,第四个阶段是复苏。繁荣就是形势一片大好,干什么都赚钱,只要想工作就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工资也在不断上涨。忽然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带动整个经济出问题,于是经济进入衰退,衰退到底就是萧条。在一段时间的挣扎后,一些有眼光的人或者有运气的人率先开始进行资产重组、设备更新、技术进步,于是他们先好转起来,慢慢带动其他人、带动整个经济好转起来,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复苏到顶就进入了下一次繁荣。在这四个阶段里,萧条阶段最重要,因为在繁荣阶段容易赚钱,很少有人想着创新、变革,只有到了衰退和萧条的时候,大家才想到要创新、变革,而且只有真正做到创新和变革的人才能够生存下去。我国不到一年就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了,但这么快恢复也有一些损失,失去了一些创新和变革的机会。
2009年全球的虚拟资产和GDP的比是14.2,美国大概是18、19,日本只有8、9。我曾经和日本的官员讨论一个问题,在美国、欧洲、日本这三个大的经济体里,日本经济是最糟糕的,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增长速度都下降2%左右,而日本经济下降了5%、6%,为什么日元相对于美元要升值呢?这是因为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了以后,一直处于一种压泡沫的过程,它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相对来说比美国低。人们更愿意相信日元,虽然日本的经济增长不行,但它更安全一点,所以日元要升值。
2009年我国银行资产是80万亿,股票市值25万亿,债券存量17、18亿,2009年我国GDP是33.5万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是3.7,这是我国的一个优势,因此我国恢复得比较快。当然也不是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值越小越好,因为搞市场经济,货币深化需要一定量的虚拟经济的存在,虚拟经济是一个润滑剂,可以有效地加速经济的发展。但14.2确实是太高了,应该是多少?还在研究,目前还不知道多少合适,我想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还要根据其他条件来设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