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战略研究(5)

摘要:当今科技正处在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前夜,世界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创新战略,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环境压力、就业压力使传统工业持续不下去,要找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中国特色的科技道路没完全形成,没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爆炸增长态势,但基本上都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和精细化,尚未能出现可以与上半世纪的相对论等六大成就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如果从这一观念来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达60余年。同时科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已经凸显,比如,我们对暗物质、反物质知之甚少,如何以新的理论基础以及方法、手段去应对信息网络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再例如,现在大量的基因组被测序,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内在规律可寻,这些复杂的基因组的遗传信息的解码语法究竟是什么?时间序列控制依靠的是什么?对于这些,现在都不明了。有人考虑合成生命,就是把非生命物质合成为有生命物质,这也是曙光在前。像这些问题都对已有的科学体系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有新的突破。

技术革命是人类生存发展手段的一种表征,每一个时期的生存发展手段有代表性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一直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时代,都可以找到代表那个时代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技术革命是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导致重大工具与方法的发明创造,表现为人的能力与效率的质的提升。这个效率不光是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

从近现代来看,大约每隔一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距现在已经80年了,差不多应该有新突破了,其间重大技术创新高潮迭起,重大的技术发明转化为工业生产力的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现有的技术体系再有1015年,可能就要发生变革。否则,延续下去会碰到技术上的障碍。在其他科学领域里也存在同类问题。如材料领域,过去我们使用钢铁材料,现在使用轻结构合金,以后可能还要研制可再生可循环的材料,在制备过程耗能低,使用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这个方向已经比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领域的某些成果的转化周期甚至缩短到几个月。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模式,是从根本上摆脱危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19世纪以来发生了两次波及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比如1857年到18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就爆发了电气革命。虽然不能完全机械地认为电气革命就是经济危机造成的,但经济危机大大缩短了这个过程。之前马克斯维尔方程、电磁理论等科学理论以及当时科学技术发展促使某些电器的基本发明,奠定了革命的科技基础。但之所以发展较快,实际上是经济危机发生后,传统的以蒸汽机为主的生产力受到障碍,需要有新突破,当时的资本开始调整投资方向。新大陆发现后经过了两三个世纪的变化,美国作为一块新大陆也积聚了发展的新需求,所以电气革命就发生了,从宏观的社会进程长周期来看,两者是有联系的。那么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爆发了电子革命,这种联系就更为明显。经济危机后出现了德国法西斯复兴,爆发“二战”。“二战”中需要通讯,英国人发明雷达等远距离通讯、探测手段。“二战”过后,这些都转为民用,PC机、通信卫星、广播卫星、全球定位都发展起来。实际上经济危机与“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的智力与财力的投向就发生了变化,加快了技术革命的进程。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