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方式的飞跃,确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西欧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以美国泰勒制流水线为代表的现代化大生产的出现,以及上世纪20年代末汽车制造的兴起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工业社会由机械化带入了电气化的时代,就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文明逐步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形成了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化石能源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列强诸国竞争的世界格局,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对市场的争夺导致了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世界大战。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世界范围争夺市场引起的。
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提升了各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世界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更具意义的是,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为机器所替代,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到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世界的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有别于工业文明的新型人类文明的形态正在隐约发展形成之中。这个过程延续到今天,还会延续到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前瞻全球现代化未来发展的途径,更多人追求现代化生活的强烈意愿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现和尖锐,这一基本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人类现代化的方向、方式与进程,也决定着人类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特别是未来50年,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20亿到30亿人口将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会致力于工业化水平的跃升。
工业革命以来将近250年左右时间,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人口也不过10亿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当然会为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也对全球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新压力。所以,人类必须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按照传统的破坏性的攫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人类开发新的资源来源,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今后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到今天为止,不足世界人口15%的国家,主要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消耗全球62%的石油,62%的铝,50%的煤炭、钢和金、铜。人口占世界79%的发展中国家集团消耗大概31%的全球能源,32%-45%的铝、煤炭、钢和金、铜。这一需求与矛盾强烈呼唤着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强烈呼唤着科技造福于更大多数人,而不只是少数国家或者集团。人类文明进程需要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
科技内部本身也存在着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突破的革命性的驱动。从科技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看,科学技术具有内在的革命性。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都是在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某一个时期发生跃变,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科学革命是科学思想的飞跃,源于现有理论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所发现的新现象产生矛盾和冲动,表现为新的科学体系的调整与构建,有些也会影响到知识大厦的结构发生新的变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