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在进行同样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主要国家纷纷制定长时间跨度的科学路线图,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比如,2001年欧洲空间局提出了至2030/2040年的空间探索路线图。2004年美国无人机系统提出了路线图。欧洲的《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规划》前瞻了30年,日本的《技术战略路线图》前瞻了35年,2008年欧洲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科技展望》前瞻到了2050年,周期都是比较长的。所以,科学路线图是当今以及未来科技规划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它把市场、产品、技术、科学都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科技路线图包含了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科学内容,也包括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选择的路径,描绘了国家和各领域科技发展的方向、研究的需求、创新的轨迹、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演进等,以及基于各领域的科技情报管理专家对未来的宏观判断。以路线图为基础的科技规划与一般的传统科技规划相比,目标更为清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选择的方向与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系统。更重要的是,规划的时间节点相对比较清晰,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同时有渐进的路径,对未来的各个时间节点上可能出现的技术和产品等进行一些可能的预见。
科技发展路线战略研究中形成的体会与共识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这个界定主要是基于以下判断产生的。科技革命的发生往往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拉动,往往也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创新和突破,这两个源头内外驱动。现在来看,当今世界这两个驱动都存在,而且都很强烈。
在需求拉动方面,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科技进步创新的历史,近代社会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紧密相关。在现代化进程中,两次重大科学革命引发了认识论的革命,进而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并为技术革命提供新的知识源泉。在现代化进程中,几次技术革命都与产业革命交互推进。但并不是技术革命一定在前,产业革命一定在后,而是有了技术突破就开始实行产业革命,产业革命进程中又对技术提出了新需求,促使技术得到飞速地完善,如此交互推进导致生产力跨越式提升,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引发了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变革,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例如,引发19世纪主要科学革命性发展的是,16世纪到17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伽利略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察得到的巨大发现,使哥白尼学说得到了验证。另外,牛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归纳了物质世界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近代的科学体系。与此相关联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继续发展成为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大爆炸、DNA双螺旋、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六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确立、奠定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时间跨度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前半叶。上世纪后半叶后,除了计算机科学在实践上有比较大进展,科学理论上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只有渐进性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