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种危险”意识标志着党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成熟化系统化
新中国成立前,为了预防党内的骄傲自满、停顿不前、贪图享乐等情绪的滋长,使全党保持清醒头脑,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把进京执政当做“进京赶考”,旨在提醒全党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在从夺取政权到开始执政的转变过程中,毛泽东在“进京赶考”前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党的忧患意识第一次鲜明集中的表述。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轫之际,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还多次强调“关键是把共产党内部搞好”,“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在世纪之交苏东剧变、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之际,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党的忧患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申与强调。
党的十六大之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重新认识并感悟“进京赶考”,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长期执政的自警与自励。在党领导改革开放30年、执政60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从客观环境上来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党的长期执政面临着许多已知的或能够预见的、将至的或难以预见的挑战;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由利益关系调整和民生建设滞后引发的社会矛盾更显尖锐和多发;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与调控会出现不少困难;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四大考验”的提出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侧重于从党长期执政的客观条件、历史任务、外部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与判断,是党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发展与丰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