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批转华东局《关于一九五三年工业生产工作提纲》及《关于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生产改革经验的综合报告》

中共中央批转华东局《关于一九五三年工业生产工作提纲》及《关于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生产改革经验的综合报告》

华东局并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委,并中央各工业部门党组:
  现将华东局《关于一九五三年工业生产工作提纲》及《关于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生产改革经验的综合报告》转发你们参考。
  一、华东局在一九五三年工业生产工作提纲中提出:(1)坚决贯彻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和设备,发掘潜在力量,为国家积累资金,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材,以支援国家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2)抓紧工业生产的计划工作并全面地保证完成计划;(3)大力加强对基本建设的领导,继续派遣干部,加强基本建设的领导机构,加紧勘察设计,积极组织施工,作好材料准备与运输工作。中央认为这些都是正确的。
  二、在国营、地方国营企业中进行生产改革时,应根据不同的厂矿不同的情况,发动群众,主要作好计划管理,建立与健全各种责任制度,充分发掘企业潜在力量,均衡地完成与超过国家计划,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各地党委必须认识: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薄弱,各种责任制度未能建立或很不健全,正是目前许多厂矿管理工作落后及产品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点应引起各地党委与所有工业行政部门的极大注意。
  三、私营企业的各项改革应与国营企业有所不同。目前各地党委应指导当地财委及工商管理机关,作好对私营企业的调查登记与管理工作。对于那些制造生产资料的校大的私营企业(例如上海的私营机器制造业),尤应调查了解其全部生产能力及生产特点,并将调查材料报送大区财委与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便按照国家需要组织其生产,使之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四、目前各地基本建设工程已先后进入施工阶段,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施工计划。对隐藏在基本建设工人中的某些反革命分子,除随时注意侦察与防范外(进行破坏活动者应即时处理),在施工紧张阶段不宜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忠诚老实、自觉交代”的运动,这一工作,可推迟到今冬整训时进行。
  中央
  五月七日
    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一九五三年工业生产工作提纲(草案)
  (一)三年来,华东全区工业生产已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除个别品种外,均已超过了战前水平。如前华东工业部所属上海、南京两地的厂矿,一九五二年生产总值为一九四九年的十一倍。棉纱已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七点八。全区公私营工业总产值一九五二年为一九五一年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七点四,其中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企业增长速度更快,在公私比重中已由一九五一年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二,增到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由于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的结果,工农业生产比重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在一九五二年全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农业占百分之五十二左右,工业占百分之四十八左右(其中机制工业约占百分之八十,工场手工业约占百分之十二,个体手工业约占百分之八)。但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不少地区和产业部门,在发展生产中存在着“百废俱兴”的思想和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从全面考虑,不分轻重缓急,不着重去发掘现有厂矿的生产潜力,而热衷于扩建及新建一些轻工业工厂,或者不根据整个市场情况而任意增加生产。这种盲目发展的结果,便造成了生活资料生产的增涨速度,超过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涨速度。以全区国营、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厂矿而言,一九五二年比一九五一年总产值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点七三,但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增加了百分之三十点九八,而生活资料的生产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点四八。以一九五二年全区公私营工业总产值而言,生产资料生产只占百分之十七,而生活资料生产则占百分之八十三。很多轻工业产品(如火柴、造纸、麻袋、丝绸等)超过了当前市场的需要,形成供求失调、大量积压的现象。如麻袋一九五二年就积压了一百八十九万条,价值三百七十九亿元,丝绸积压四千五百多亿,纸张积压一千一百多亿。这种情况如不迅速加以改变,不仅将使我们背上很大的包袱,而且必将严重地妨害国家的重点建设,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2)许多工业管理部门和厂矿不重视制订计划与保证计划的完成,生产计划常常是由少数人估计出来的,而在制订之后,既不发动群众讨论、修正,又不抓紧督促、检查,因而使计划失掉了指导生产前进的作用。很多产业部门和厂矿只满足于完成生产总值,而未尽力保证每一个厂矿、每一种产品计划的完成,或只注意了完成产量指标,而忽视了完成质量指标与财务指标。以前华东工业部为例,去年虽完成国家分配的生产控制数字,但有三分之二的厂矿并未完成自己的厂定计划,部定生产计划亦只完成百分之九十四。(3)由于过去各级党委集中精力贯彻各项改革任务,对基本建设重视和抓紧不够,因此,很多重要的基本建设工程均无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在计划、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仅大大影响了工作的速度(去年施工实绩只占原订计划的百分之五、十),而且造成了严重的返工浪费,积压了国家的大量资金(一九五二年全区工业基本建设拨款收入为四千六百九十三亿,而其中支付于完成工作量的实际价值只为一千八百九十亿,其余约占总数百分之六十的资金,除一部分购置器材外,均形成积压)。今年全区基本建设任务甚为艰巨,而如不加强领导,充实力量,避免盲目性,则基本建设计划就有落空的危险。
  根据上述情况,在今年工业生产工作中,必须着重掌握以下各点:
  (1)坚决贯彻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的方针。华东地区在今后相当长远的时期中,都不是国家建设的重点,而原有的机器制造工业与轻工业基础又较好,因此,我们今后在工业生产上,除了坚决保证中央所规定的重点扩建与新建任务(主要是机器制造与动力工业)的完成外,应着重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和设备,充分发掘其潜在力量,为国家积累资金和培养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材,以支援在全国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工业与国防工业的建设。为使我们不只是在口头上而且是在行动上正确地贯彻这一方针,就必须坚决反对那些“百废俱兴”、盲目冒进、贪多喜大以及只从局部出发的地方主义与本位主义思想;但同时又必须防止那些把重点建设的方针误认为可以忽视发挥地方和各种经济的积极性,可以忽视轻工业、地方工业、农业以及其它贸易、合作、交通运输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错误思想。对于中央批准给华东的一万亿地方工业投资,必须在中央规定的发展方向和比例下,正确地、合理地加以使用,以便各部门、各地方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配合全国的重点建设。华东私营工业的比重很大,其产值在一九五二年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五,因此,必须加强领导,使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防止其盲目发展的偏向。特别是对私营五金、纺织工业,以及为国家加工订货的重要轻工业,尤应加强管理,以补国营工业之不足。各大城市的私营企业管理局及某些重点私营产业的管理局(如上海私营纺织业管理局),应迅速建立,以便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2)抓紧工业生产的计划工作。正确地拟定计划和坚决地保证计划的实现与超过是贯彻国家工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必须在所有工业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业的负责干部中,树立“国家计划就是法律”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在计划建设开始后,每一个厂矿、每一种产品的计划能否完成,对于全国经济建设的能否顺利进行都有重大影响,从而加强自觉地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为了使今年的增产节约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和有确切把握保证完成起见,必须首先充分估计企业的潜在力量与群众的创造能力,反对把计划压低的保守主义偏向,使计划真正起指导与组织生产的作用。在计划制订以后,就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为完成与超过计划而努力,切实地建立群众性的讨论与检查计划的制度。而在完成计划中,必须强调全面地完成各种指标,不仅要完成产品指标,而且要完成成本与财务指标;不仅要完成产量指标,而且要完成质量指标;特别要十分重视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并将此列为检查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应规定必要的纪律,以制裁那些无故不能完成计划的失职人员。
  (3)大力加强对基本建设的领导。华东虽非基本建设的重点地区,但今年任务仍相当艰巨,故各省、市党委必须立即将基本建设提到首要位置,特别是省、市委书记更应亲自掌握,以便积累这一方面的经验。凡是基本建设的重点部门和厂矿,应明确以基本建设为首要工作,其他基本建设任务较轻的单位亦应掌握生产与基本建设并重的方针,坚决纠正任何形式的放松基本建设领导的思想与作法。为了有效地保证今年基本建设任务的完成,除应立即抽调大批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建立与加强各级建筑工程局、建筑公司、工地管理机构和认真核定基本建设计划项目外,在今年第一季度应着重抓住勘察设计、组织施工力量和积极进行工程材料的准备与运输等三个环节。而其中尤以勘察设计最为重要,这是决定今年基本建设任务能否完成的首要关键。为此,必须立即建立和健全设计机构,使成为基本建设中强有力的部门,必须按照工程的主次、时间的先后和准备工作的程度,进行设计“排队”,定出工作程序和进度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工作,必须认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使设计工作符合于先进的标准和先进的工程定额。其次由于今年基本建设的任务已经基本上确定,目前除应继续有选择地吸收一些技术工人外,一般应立即停止固定工人,以防止固定工人与实际需要脱节,以及各工种不平衡,而产生停工、待工现象。
  (二)在全区一千九百八十一个国营、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厂矿中,已有百分之七十七(职工人数占百分之九十一)完成了民主改革,其余可在三月底以前结束。有百分之六十(职工人数占百分之七十八)已进入生产改革,预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全面展开,并有部分厂矿可告一段落,其它则须到年底结束。在全区九千九百四十四个私营厂矿中,已有百分之三十(职工人数占百分之六十五)完成了民主改革,其他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厂矿可于上半年完成,还有少数要到年底完成。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去年一年来各地在贯彻工业改造方面已取到很大的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留下的尾巴还是不小的。因此,各地党委仍须以极大努力来继续完成未了的改造任务,以便有效地保证今年国家生产任务和基本建设任务的完成。
  (1)凡尚未进行或正在进行民主改革的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以及三十人以上的私营厂矿,应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其余在下半年完成。在民主改革中,应以进行系统的阶级教育、加强工人内部团结、清理残余的反革命分子与组织建设为基本环节,并学习上每私营工厂采取有领导地放手使用工厂中积极分子的经验,以保证这一运动迅速而顺利地完成。
  (2)国营、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厂矿的生产改革,应以经营管理改革为重点,各地可以根据华东局关于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生产改革经验的综合报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分别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以期在明年上半年基本上完成这一任务。
  1.凡已进行过安全卫生检查的厂矿,应将此订为经常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至二次,并强调建立专职机构和群众性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使安全生产持久与巩固下去。凡尚未进行者则应无例外地进行一次,并以此作为生产改革的先行步骤。
  2.凡已进行过生产管理民主检查的厂矿,应将此订为经常的制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上而下的全面检查,凡尚未进行过的厂矿则应无例外地进行一次,以便“对症下药”地进行生产改革,减少摸索和弯路。
  3.凡是管理机构及劳动组织已经过系统改革的厂矿,应进一步明确各职能科、组的职掌和办事细则,对职能科、组人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业务教育,以加强生产、技术和财务管理。凡尚未进行的厂矿则应根据苏联各类企业的组织原则,参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无例外地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整,并建立初步的责任制度和计划制度以及各种基层纪录制度和检验制度。
  4.凡是生产改革已有一定基础经营管理已初步有了头绪的厂矿,着重推广与巩固有决定意义的先进经验,集中力量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如机器厂应推行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的生产,解决生产脱节问题。棉纺厂应推行与巩固郝建秀工作法与一九五一年织布工作法,解决断头率和停台率问题)。然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劳动竞赛,推行先进工作法,稳步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逐步制定平均先进定额,以巩固责任制,加强计划管理。在某些生产管理已上轨道的厂、矿应争取在今年下半年转入技术改革,从订立工艺规程,统一操作方法入手,有条件地逐步地推行技术定额,改进检验制度,以求全面地加强技术管理,进一步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贯彻经济核算。凡尚未进行生产改革的厂矿,则要求首先经过安全卫生检查,生产管理民主检查与管理机构与劳动组织的改革,然后再针对各厂矿的关键问题,有分别、有步骤地推行先进经验,开展劳动竞赛,以避免第一批厂矿在生产改革中曾经走过的弯路。
  5.凡尚未进行工资改革的厂矿,应于生产改革中的适当时机,按照中央规定的统一工资标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一次调整,在调整中必须保证工人的实际收入不得减少。凡已进行过的厂矿,则应着重合理地修订奖励制度,准备改行货币工资,并逐步地扩大计件工资的范围。凡工时过长而尚未进行调整的厂矿,应按照产供销情况有准备地改为八小时工作制。对全区主要厂矿并要求于今年内普遍推行集体合同运动,以便既能有效地保证国家生产、财务计划与增产节约计划的全面完成,而又能同时保证职工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
  6.凡已进行生产改革的厂矿,应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独立的会计制度,并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动群众讨论与制订各项成本与财务指标,以厉行节约、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贯彻初步的经济核算。凡尚未进行生产改革的厂矿,一开始即应全面贯彻经济核算的思想教育和建立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上的各项必要的制度,然后通过生产改革逐步加以贯彻和健全。
  7.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厂矿中,还有不少是供、产、销情况极不正常,生产任务极不固定,工人流动性很大,产品质量低,成本高。因此,对这些厂矿应首先按照国家需要及当地情况,进行一次统一的调整或归并,确定其比较固定的生产任务,并加强其领导骨干,然后根据国营厂矿的经验,进行系统的生产管理上的改革,并特别注意认真地、有步骤地建立技术与财务管理制度,借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使生产逐步地正常化。
  (3)建筑工人中农民小生产者与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且多采取个体劳动与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行会思想的影响较深。因此,应利用冬训的有利时机,对固定工人及常年基本建设工人进行一次系统的阶级启蒙教育与形势、前途教育,普遍地提高其政治觉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忠诚老实,自觉交代”的运动,以清除潜伏的反革命分子,并有计划地、适当地发展党员、团员,建立与健全工会组织,建立初步的民主管理制度,及适合于建筑工人特点的一套政治工作制度。在冬训以后,应结合讨论今年生产计划,建立初步的责任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并逐步推广按指示图表的先进管理方法及实行平行流水作业的先进生产方法。同时应注意大量培养新技工及施工员和小队长等基层干部,以加强对生产与技术的管理。
  (4)党及工会在私营企业中的中心任务同样是搞好生产。因此在已经完成民主改革的私营工厂,在尊重资本家的企业所有权和适当地处理利润分配的前提下,应同样地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一次生产改革。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固定为国家加工订货的近代化的工厂,其办法与要求可大体上与国营厂矿相同,并争取主要工厂在年内完成。至于对临时加工和不加工的中、小厂矿,虽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而要求不能过高,能改多少即算多少。但不管任何私营工厂在进行生产改革时,均须经过劳资协商和取得资本家的同意。在生产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的原则,适当地解决利润分配、工资、工时、工房以及其他必要的福利问题。(可按照中央批转赖若愚同志关于全国私营企业工会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的精神酌情办理。)至于工人监督生产问题,这是生产改革的自然结果,目前不必公开号召,亦不必建立公开的监督组织,而是在生产改革中有意识地、自然地加以解决。鉴于私营企业的情况较国营企业更为复杂,而领导上对私营企业的生产改革尚无直接的经验,故目前各地可先选择若干条件具备的重点厂进行典型试验,待取得经验后再根据条件逐步加以推广。
  (三)三年来党逐渐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特别是“三反”前后各地党委都抽调了大批骨干转入工业生产,使厂矿中党的领导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而保证了国家生产计划的完成与各项改造任务的贯彻。但党在厂矿中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仍远赶不上客观的需要,而且暴露了很多严重的缺点,如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党、政、工、团的步调尚不够协调一致,领导作风上的事务忙乱与一般化等。这种情况如不迅速加以改变,党就不能更好地去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保证完成今年更艰巨的生产任务和各项未了的改造任务。为了有效地改进和加强党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必须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1)积极而有准备地推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生产行政上的厂长负责制。解放后,由于工厂中干部条件不够,群众尚未充分发动,各项改革任务亟待贯彻,因此,在一九五一年四月华东局城工会议上曾确定在国营厂矿中暂时实行以党委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制,这对当时统一党、政、工、团的步调,克服过去领导上存在的混乱情况,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由于过去领导上对工厂中各个组织之间的分工尚缺乏具体的规定,在工厂干部中对共同保证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思想尚未牢固的树立,因此,在执行中一般是偏重了实行党委统一领导的一面,而忽视了发挥各个组织的作用,有些厂矿党委甚至包办代替了行政、工会和团的工作,这样不仅影响了生产行政上的专责管理,妨碍了发挥各个组织的积极性,而且也削弱了党委的思想、政治领导,和对完成国家生产任务的监督作用。目前许多厂矿的生产改革已经深入,新的经营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工厂中党的领导和国家经济机关的计划领导已经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在生产行政上的厂,长负责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否则,就会使厂矿工作的继续提高和深入受到极大的障碍。但推行在生产行政上的厂长负责制必须是有准备、有步骤的,应首先从条件优越的主要厂矿搞起,再推及一般的厂矿。其首要步骤是组织所有厂矿的党、政、工、团干部认真学习(东北局关于党对国营企业领导的决议》,使他们弄清党、政、工、团在国营厂矿中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分工,使他们了解实行厂长负责制不但不是削弱管理民主化,削弱党的监督作用,削弱群众工作的作用,而相反的,却正是为了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从而树立全面的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这是保证厂长负责制正确推行的先决条件。
  (2)按照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工会基层工作会议总结报告的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五三”厂的经验。而在学习“五三”厂的经验中,应着重学习他们如何通过学习来统一党、政、工、团的思想,如何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来科学地组织力量,安排业余时间,建立一套正常的工作秩序;以及党、政、工、团的各种组织如何掌握调查研究、典型示范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联系群众,推动工作。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各厂则可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不可机械照搬。
  (3)为了克服目前领导上一般化的毛病,各厂矿党委必须动员一切干部和党员努力钻研生产业务,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党对生产工作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并使自己迅速地从“外行”变为“内行”。党在厂矿中的组织不仅要善于保证和监督车间生产工作,而且还要进一步学习与掌握经营管理方面的业务和加强对技术人员与职员的政治工作,认真组织他们的政治、业务与技术学习,发动他们面向车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管理落后于生产的状态并全面地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
  (4)各省、市党委及产业党委要十分重视总结与推广基层工作的经验,并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每一个省、市创造一、两个模范厂矿和若干的模范车间,这对提高领导水平,推动工作,是有极大作用的。同时,各省、市党委应根据华东局的规定继续抽调必要的干部去补充那些干部还没有配齐的厂矿和加强那些领导比较薄弱而又很重要的厂矿。特别应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大批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以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于厂矿中现有的干部除非特殊必要及经过一定的领导机关的批准,一概不得抽调,以免削弱基层领导。
    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
             生产改革经验的综合报告(草稿)

  (一)华东地区共有一千一百八十八个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厂矿(占厂矿总数百分之六十,占职工总数百分之七十八),在去年“三反”运动胜利的基础上陆续进入了生产改革。这次生产改革,是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紧密结合进行的,它是为了实现《中央关于国营工厂管理的决定》(草案)中规定的生产改革的三个目标,并以安全卫生检查及工资、工时改革作为重要的内容。经过这一运动,不仅进一步发动了群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保证了一九五二年国家生产任务和增产节约任务的完成(如华东纺织管理局所属上海各厂完成国家全年生产任务棉纱百分之一百零五点六一,棉布百分之一百零九点八四,平均超过一九五一年产值百分之三十以上,并普遍提高看机能力一倍左右),而且大大改进了厂矿生产管理,改善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特别是很多产业和厂矿的领导干部已开始积累了一些管理生产的经验,提高了领导工业生产的水平,因而使许多厂矿已初步摸上或接近了轨道。但半年来生产改革的过程仍是一个摸索和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部分厂矿(如上海的机械、化工、钢铁等厂)由于首先通过生产管理民主检查,对自己厂矿的具体情况作了一次切实的调查研究,并参照苏联和东北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管理机构和劳动组织的系统调整,使经营管理初步走上轨道,因而有效地克服了生产上的混乱现象,稳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外有不少厂矿(例如上海的部分棉纺织厂和山东的某些厂矿),则因既未摸清自己厂矿的特点和情况,又未认真学习苏联和东北的先进经验,在旧的经营管理制度未经系统改革以前,一上来即强调自下而上发动群众进行技术操作上的改革,盲目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推行先进工作法,而经营管理跟不上,以致费力大,收效小,甚至反而引起生产上的混乱,走了不少弯路。此外,不少产业和厂矿在生产改革中放松了对生产的领导,把生产改革与完成生产任务分割开来,以致生产任务完不成;或者满足于完成总的平均产值,而没有尽力保证完成每一个厂矿、每一种产品的任务;或则满足于完成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许多厂矿中还普遍地存在着“重生产、轻财务”,不算成本,不计盈亏的偏向,没有在生产改革中同时贯彻经济核算的思想,因而对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一般做得较差。为了使生产改革更健康、更顺利地向前发展,必须迅速地克服上述的缺点,总结与推广正确的经验,以期在明年上半年争取基本上完成这一任务,使生产走上正轨。
  (二)半年多来的经验证明,要做好一个厂矿的生产改革,一般须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进行全面的、群众性的安全卫生检查是生产改革的良好开端。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避免竞赛一开展,伤亡事故就必然增加的“老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生产改革一上来就同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因而更加巩固了在民主改革以后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改善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但安全卫生检查必须明确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为重点,并通过检查,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打下经常性安全生产的基础。根据上海各厂的经验,凡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地方,都是由于:(1)在检查时认真地发动了群众,针对过去造成伤亡事故的突出问题,找原因、想办法,因而对群众教育较深,问题解决得较切实,效果亦较为显著。(2)根据检查出来的问题,领导上着重对安全设备和装置做了切实的改善。(3)通过总结,真正在干部和群众中树立了“安全生产”的思想,并在群众自觉的基础上,制订了安全操作规程与安全责任制度,有的还将安全制度列入爱国公约,随时检查,使成为经常工作。(4)检查后建立了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5)领导上能够在布置与检查中心工作时,同时注意贯彻安全生产工作,并随时抓住典型事故,认真处理,借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引起经常的警惕。反之,有些厂矿在检查时存在着单纯任务观点与过关思想,盲目追求意见多少,检查后又认为“万事大吉”,不认真改进安全设备,或没有建立制度,或有制度而未贯彻,或无专人负责,因而伤亡事故仍未减少,或一度减少而又复上升。
  二、进行生产管理民主检查,使领导上“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地去拟定生产改革的具体方案。通过生产管理民主检查,不仅可以最深刻地教育企业的领导干部,批判他们的官僚主义作风,打破他们对生产的盲目自满情绪,从而明确地树立起依靠工人阶级、民主管理、搞好生产的思想,而且使“外行”干部借此找到管理生产的门径和生产改革的关键所在,并教育了群众,使生产改革变为他们自觉的要求。但要使检查收到切实的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工厂的关键问题(如机器厂的脱节问题,棉纺厂的质量问题),有准备、有领导地放手发动群众(特别是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充分地发扬民主和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批评);不仅要放手发动群众来揭露问题,而且要依靠群众来解决问题;而在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后,又必须适时地注意在群众自觉的基础上来整顿工人中的劳动纪律,防止极端民主化的偏向。
  在生产管理民主检查的同时,还可结合进行清产核资与生产能力查定的工作,这是一个专门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工作,必须领导重视,充分准备,并发动群众参加才能做好。而做好这一工作对贯彻经济核算的思想和摸清家底,找出发掘企业潜在能力的根据,以及改进经营管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改革生产管理机构与劳动组织,建立初步的资任制和计划制,扭转生产上的混乱、脱节和无人负责的现象。凡是未经系统改造厂矿,在管理上一般都是:领导多头,层次重迭,分工不清,责职不明,在生产上是:生产无计划,操作无规程,定额不合理,忙闲不均,废品很多,浪费严重。因此,如果不自上而下地对生产管理机构和劳动组织进行一次系统的改革,则单靠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展开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与推行先进工作法,仍不可能使生产走上正规,即是有了若干改进,亦无法使之巩固。但改革生产管理机构与劳动组织是一个极为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必须首先自上而下地认真学习苏联企业组织的先进经验,并参照各个厂矿的性质、规模,设备、技术等条件,拟定具体的改革方案,然后自下面上地发动群众加以讨论,修改和补充,待酝酿成熟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管理机构与劳动组织的调整,并拟定具体职掌和办事细则,以达到建立初步的责任制度。而在建立各种责任制中,又应特别着重建立初步的计划制度,各种基层记录与统计制度,检验制度,以及生产、技术、供应彼此联系的责任制度,以求扭转生产中的混乱、脱节现象,为进一步实行计划管理打下基础。
  四、根据各个产业和厂矿的不同情况,有分别、有步骤地推广有决定意义的先进经验,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劳动竞赛,稳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地制订平均先进定额,以巩固责任制,加强计划管理。例如棉纺织厂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断头率问题,保持生产的稳步上升,然后才能开展劳动竞赛。机器厂首先要推行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的生产,以逐步提高均衡率,使生产走向正常。然后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适当地组织劳动竞赛和推行某些必要的先进工作法。如果不区别具体条件和时间,千篇一律地发动劳动竞赛,或在劳动竞赛中抓不住关键,盲目地、一般化地进行,则不但不能提高生产,反而会招致生产上的混乱。但不管任何厂矿,在劳动竞赛运动一经展开之后,都要无例外地注意掌握以下几点:1.必须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动全体职工“动脑筋、找窍门”的合理化建议运动,强调推行成熟的先进工作方法,而不是单纯提高劳动强度,拼体力;否则,就会使运动无法持久。2.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在保证与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去努力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否则,像部分棉纺织厂在开始竞赛时,发生了盲目扩大看机能力、节约人力与工时的偏向,结果造成质量严重下降,而看机能力也无法巩固。3.必须通过竞赛和推广先进经验,有意识地改进劳动组织,健全各种责任制度,订立与改进操作规程,制定平均先进定额,并不断地克服生产中新的不平衡现象,以达到加强计划管理的目的。
  五、密切关心与注意改善工人的福利是发挥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在这次生产改革中,我们抓住了广大职工最迫切的要求集中力量进行了工资改革与工时改革收效很大。但工资改革与工时改革都是有关生产和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正确掌握国家利益与工人利益的结合,特别是要事先慎重研究,充分准备,取得典型经验,并在群众中反复酝酿成熟后,方能着手进行,任何轻率、急躁的做法,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前华东工业部所属上海各厂,在工资改革中,由于事先准备不够,操之过急,没有明确掌握在绝大多数工人增加工资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资的原则,以致产生技术标准过高,评级过严,变相工资取消过多的偏向,使减资面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造成工人极其不满,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生产任务的完成。反之,如华东纺织管理局在去年八月份的工时改革中,从片面照顾工人利益的恩赐观点出发,未经准备即草率宣布将两班十小时改为两班八小时,并规定八小时拿十小时工资,结果不仅增加了成本,影响了生产任务,而且对工人群众也没有达到教育和提高的目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拟在今后逐步地扩大计件工资的范围,合理地修订各种奖励制度,特别是要有计划地推行以厂矿企业为单位签定集体合同的办法,以便既能有效地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而又能提高行政和工会对不断改善全体职工物质生活条件的责任心。
  六、必须在生产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党对工业生产的领导,使党的领导水平适应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半年来,厂矿中党、政、工、团的工作虽有了不少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而且暴露了很多严重的缺点。主要是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党、政、工、团的步调尚不够协调一致,领导作风上的事务忙乱与一般化。因此对生产改革的领导表现不够有力,对工厂生产中每天每时所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加以解决,使国家生产任务得不到确切的保证。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党政工团组织必须从思想上明确以保证完成与超过国家生产任务为自己的最基本的任务,工厂中一切工作的好坏应以生产的好坏作为唯一的标准。只有切实解决这一思想问题,树立牢固的“面向生产”的观点,才能使工厂党、政、工、团在共同目标下,达到思想、步骤与行动上的一致,使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搞好生产。2.逐步推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在生产行政上的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工、团的明确分工,并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建立工厂中一套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改变“一揽子”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委摆脱事务忙乱,更好的集中力量加强思想与政治领导,并充分发挥其对完成国家生产任务的监督作用。在解放后的一个时期内,由于工厂干部条件不够,群众尚未发动,各种改革任务亟待贯彻,当时强调实行以党委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制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在多数工厂的生产改革已经深入,工厂中党的领导和国家经济机关的计划领导已经加强并已初步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制度的情况下,此种领导方式如再不加以改变,就会成为发展生产与提高工作的障碍。3.强调“面向车间”钻研生产业务,善于发现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团结工人与技术人员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克服一般化的作风,迅速积累领导工业生产的经验,变“外行”为“内行”的有效办法,今后应更有意识地加以贯彻。
  (三)半年来生产改革的经验证明以下几点是基本的:
  一、生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要在企业中实现经济核算,也就是说,要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法去使用劳动、设备、资金及原材料,达到尽可能地提高产量,改善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生产改革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组织、技术和财务三个方面的改革,这三者是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但在具体贯彻时,则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在改革的第一阶段,虽然也要建立一些必要与可能建立的技术与财务管理制度,但重点应放在改革企业管理组织与生产组织,建立责任制和实行计划管理。在生产管理没有上轨道以前,如果过早地进行技术改革,则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由于生产管理跟不上群众积极性的发展,反会助长生产上的混乱,脱节现象,因之,也就不可能达到技术上真正的改革。在改革的第二阶段应着重进行技术改革(包括制订统一的工艺规程,逐步推行技术定额,改进检验制度等),全面加强技术管理,并通过这一改革进一步地巩固责任制,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同时为建立精密的成本会计制度和加强财务管理准备条件。在上述两种改革的过程中,同时逐步地进行财务上的改革,达到贯彻经济核算制,并反过来把计划管理与技术管理推到更高的阶段。因此所谓生产改革的过程也就是组织、技术,财务三方面的工作由粗到精、由低到高、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既不能把三者机械划成阶段孤立地进行,又不能齐头并进,同时要求奏效。
  二、近代化的厂矿是一个高度集中和科学的机体,因此生产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必须自上而下、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如果领导上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章程和方案,而单靠自下而上地发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运动,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进行一些零星的改革,则仍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管理的问题。但所谓从上到下的改革绝不是意味着可以不用发动群众,只要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办法就行了,相反的,在改革的每个步骤均必须自下而上地发动全体职工参加,尤其要充分发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一个改革的措施更能切合实际情况并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避免形式主义和“夹生饭”的毛病。
  三、认真地、虚心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是搞好生产改革的重要条件,只有以苏联管理工业生产的成功经验为蓝本才能大大减少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摸索。但学习推广苏联先进经验必须是有系统、有意识的,而且首先应当着重学习苏联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其组织与管理生产的先进经验,然后参照自己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广,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反之,有些地方离开了苏联的经验自己去摸索,或把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狭隘化,只注意片断地、零碎地学习苏联的先进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学习苏联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或只是断章取义的照搬照抄,而不能领会其基本精神,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运用,结果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走了大弯路。
  四、生产改革的基本规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我们所有国营厂矿都是一致的,但具体贯彻的方法、步骤,在不同性质、规模、基础与产、供、销情况的产业与厂矿则必须有所不同,不可千篇一律。例如机器制造工厂从解决脱节问题入手,棉纺厂从解决质量问题入手,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便能事半功倍地把生产管理纳入正规,而反之,抓不住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泛泛地进行改革,就会走大弯路。特别是某些产供销情况尚不正常的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工厂,必须按照国家需要和当地情况经过调整或归并,首先确定其生产任务,然后才能着手进行改革,如果机械照抄国营厂的办法,就一定行不通。
  根据中央档案馆提供的原件刊印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