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尊敬的谢列兹尼奥夫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叶利钦总统访华一年之后,我应邀对伟大的邻邦俄罗斯再次进行国事访问。今天有机会同尊敬的俄联邦国家杜马议员们见面,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我愿借此机会向你们,向俄罗斯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今天上午,我同叶利钦总统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第四次会晤,并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还将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次访问取得的重大成果,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对维护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人类即将走完又一个百年之旅。回顾历史,本世纪人类饱尝战争与战争威胁之苦。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给包括中俄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下半叶出现持续四十多年的“冷战”,地区冲突连续不断,严重阻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人类为争取和捍卫世界和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深深认识到和平之可贵。在这世纪交替的时刻,如何推进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全世界人民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科学地分析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个高瞻远瞩、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我们愿同各国政治家一道,为推动这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而共同努力。
  这种国际新秩序,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些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别国无权干涉。世界是多样化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各国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不应是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而应成为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在国际交往中绝不允许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国家。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只有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大家才能和睦相处,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裁减军备,促进各国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国就可以主宰世界,拥有垄断国际事务的特权。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抛弃冷战思维和一切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做法。这次我们五国将要签署的裁减军事力量协定,就充分体现出完全不同于冷战思维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对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与信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将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开辟新的途径。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所谓经济制裁。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市场。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援助。南北关系不改善,南北差距不缩小,对穷国不利,对富国无益,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无法保障。
  在近代史上,中国曾经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欺凌长达一百多年,深知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珍惜和平。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不参加军备竞赛,不搞军事集团,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称霸。中国单方面承诺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支持在拉美、亚太及非洲等地区建立无核区。中国已向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分别提供核安全保障。中俄双方已宣布不把各自的核弹头瞄准对方和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俄、哈、吉、塔五国已在长达七千多公里的边境地区就裁减军事力量达成协议。
  中国对外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稳定,中国的强盛是和平力量的增长。历史已反复表明,一个国家对于世界和平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的国力是否强大,而在于它奉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中国对内一心一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内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决不会改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有横跨欧亚的辽阔疆土,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俄罗斯人民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过卓越的历史功勋。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世界上应该享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作为友好邻邦,我们衷心希望俄罗斯社会稳定,经济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当前,中俄两国正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平等信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它的基本宗旨是: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俄的这种新型关系,只是双方的协作友好关系,而不是结盟关系。它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更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它有利于维护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完全符合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和需要。
  经过中俄双方的努力,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全面向前发展。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定期接触与交往已经制度化,政府间的热线电话很快就要开通,两国议会的联系与交往不断加强。中俄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经贸与科技合作日益扩大,双方商定的本世纪末双边贸易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俄两国拥有四千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其中绝大部分已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将为增进相互信任、促进睦邻友好奠定坚实的基础。中俄都是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责任,双方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在处理全球与地区事务中正在积极加强协调与合作。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已经宣告成立,这对扩大两国民间的交往,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与信任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中俄战略协作基础深厚,领域宽广,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两国人民一定能够成为永久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一定会世代常青。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十九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民族紧密团结,整个国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些成就都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中国现行的内外政策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这些政策是根据国家利益和人民意愿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深受人民拥护。我国人民将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再过六十多天,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澳门顺利回归,并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大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愿同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  这是江泽民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的演讲。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