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国民经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摘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调整国民经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摘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调整的主要任务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同志的遗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这次调整国民经济,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因此,对于在中国究竟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大家都应该很好地研究,以求得一个统一的、比较正确的认识。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最近议论了这个问题,认为我们搞现代化,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毛泽东同志一贯教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搞现代化也是如此,首先要把“实事”弄清楚,然后才能从中找出它的规律。
  我们是一个有九亿多人口的大国,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农民。我们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但经济还很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我们的国家穷,搞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人民又要改善生活,这就是矛盾;搞现代化,用人少,而我们有大量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又是矛盾。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矛盾中来搞四化,这就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规划建设蓝图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出发点。
  三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我们要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动摇以至离开了这四条基本原则,就根本不可能有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最近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已经作了充分的阐述。在这里,我着重从经济工作方面讲几点意见。
  只有按比例,才有高速度。我们所说的按比例,就是要从前面说过的我国九亿多人口中有八亿农民这个基本特点出发,安排好工业同农业的比例和其他各方面的比例。农民是个大头,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安排好了,整个中国就安定了。工业内部各种比例的安排,工业的发展,也要考虑农民和农业的要求。别的国家搞现代化,没有我们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农民。再比如说,我们搞现代化,大工业要用电,小城镇工业要用电,社队工业要用电,农业也要用电,我们不能不考虑到这种情况。而我们有些同志在经济工作的安排上,往往不大注意这个问题。
  我们的资金有限,技术力量不足,人口又多,搞现代化,不能不考虑到先化什么后化什么的问题,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我们在采用先进技术的时候,首先要考虑那些对提高国力和加强国防具有关键作用的项目的迫切需要,对于那些只是着眼于减少使用劳动力的新技术,在一段时间里可以少搞以至暂时不搞。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一说要搞现代化,就什么都想着按电钮,是不现实的,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在我们的国家里,先进的和比较落后的技术。大的中小的企业和手工业,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会同时存在,否则容纳不了那么多劳动力。如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只是减少了劳动力,而生产没有多大发展,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又无法安排,那就只能给自己增加困难。我们一定要使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以至各式各样的手工劳动都得到发展,充分调动我国的人力资源,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工业的发展要这样办,农业的发展更要这样办。我们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即使设备比较落后的企业,只要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就是用五十年代的装备,甚至半机械化的或手工的劳动,也可以生产出七十年代的高质量的产品。我们的现有企业,应该向这个方面努力。
  我们搞现代化,首先要用大力气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同时要逐年新建一些必要的项目,但基本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决不能超过农业这个基础所能负担的限度,这是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限。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经济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基建规模过大,职工人数增长过快,同农业可以提供的商品粮和其他生活资料不相适应,势必造成人为的紧张,难以维持,非被迫拉下来不可。为了避免基建规模过大,首先要安排好当年生产,适当安排好符合当前生产水平的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再安排基本建设。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分配更要有个顺序,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生产增长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剩余多少再用于基本建设。这种排队的必要,是为了维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避免不适当地扩大基本建设。不这样做,破坏了当前生产,人民生活不能改善,积极性就起不来,四个现代化就化不了。生产发展快了,积累多了,人民生活安排好了,基本建设的速度不但不会慢,而且会加快。
  我们搞现代化,当然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进口先进设备,利用国外的资金,中央关于这方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先引进什么,后引进什么,哪些该引进,哪些不该引进,也要按照上面所说的我国特点和根据这个特点确定的原则,作出妥善的安排,不能搞盲目性。我们引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因此要多引进制造技术和专利,逐步提高我们自己的制造能力。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不能依赖借外债。引进技术,要切实考虑我们的配套能力、消化能力。利用外资,要充分考虑我们还本付息的偿还能力。什么都想买,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是买不起的。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借外债上,是靠不住的,也是很危险的。
  我们的现代化究竟怎么个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上几点想法,肯定说得很不完备,请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认识逐步完备起来。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我们这次提出要进行经济调整,就是要认真贯彻上述的指导思想,实现以下的主要任务:坚决地、逐步地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而又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调整、改革和整顿,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更好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要基本上实现了这些任务,必将使我们的现代化事业真正能够脚踏实地地稳步地高速度前进。
  五、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
  我们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病很多,非逐步改革不可。比如,在国家同企业的关系上,统得太多,管得太死,企业在计划、生产、物资、劳动、财务等方面权力太小,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同职工的物质利益又不结合,使企业容易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性。企业的供产销脱节,生产与需要脱节,不能随着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央同地方的关系上,有些权力该分散的没有分散,该集中的没有集中,该宽的不宽,该严的不严。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和部门,职责不清,权限不明。行政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办事效率极低。在整个经济的管理体制上,总的看来是集中过多,计划搞得过死,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购包销,外贸上统进统出,“吃大锅饭”的思想盛行,不讲经济效果。这些都使得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束缚。这种情况必须坚决加以改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加快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速度。
  我们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应该沿着怎样的原则和方向来进行呢?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议论很多,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意见。这里,主要讲以下几点,请大家进一步研究。
  第一,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社会需要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社会产品种类繁多,千差万别,要把它们统统纳入到一个包罗万象的计划中去,而且调节得很好,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可以考虑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规定价格,统一进行分配。其他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自行确定生产数量,允许自产自销,价格有的由国家规定,有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允许在一定幅度内浮动,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竞争。国家计划的编制,要认真进行供产销的综合平衡,并且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以求得最好的经济效果,使之符合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的生产,也要受国家计划的指导,国家要利用经济立法、经济政策和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使得它们也能够符合按比例发展的要求。
  第二,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对这个问题,现在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但究竟哪些事情应该由中央或地方管理部门来管,哪些事情应该由企业自己作主,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所有的企业,都要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产品对路,质量好,消耗低,盈利多,办得好的企业,职工收入可以高一些,集体福利事业和获得的奖励可以多一些;相反,产品不对路,质量低,消耗高,不盈利,办得不好的企业,职工收入应该低一些,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第三,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全国性政策法令的制定和颁布,权力必须集中在中央。重大建设项目,供产销面向全国的关键性骨干企业,由中央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同时,在计划、财政、基建、物资、劳动等方面,要作出具体的规定,给地方以更多的权力。应该由地方办的事情,中央部门要帮助地方办好。这样才既有利于维护全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四,精简行政机构,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要组织各种专业和联合公司,认真搞好专业化协作,积极推广经济合同制。
  以上几条对不对,还有没有别的需要强调的原则,请大家想一想,认真讨论一下。
  我们如果要按照上述的一些原则去做,这就必然要对计划、物资、财政金融、劳动工资、价格、税收、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体制改革的确是一件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是一件极其复杂和艰难的工作,我们的态度要积极,但改革的方法步骤一定要稳妥可靠。全盘的重大改革,如果不把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基本上改变过来,生产建设不进一步建立起正常的良好秩序,是难以进行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去大改大革,是会改出乱子来的。另一方面,在调整比例关系和整顿企业的过程中,一些必须改而又比较容易改的,如果不抓紧改,也会影响调整任务的完成。要看准一件办一件,积极地去做。根据这个精神,我们考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大体上可以按照这样的部署来进行。这就是,在今明两年内,着重把那些必须改而又比较容易改的,先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过来,以保证和促进整个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在计划、财政、外贸、基建,物资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中央和地方以至企业的权限究竟如何划分,怎样才能更有利于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进行这些局部改革的同时,要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作好准备,提出比较全面的改革方案,经中央批准后,到条件成熟时再着手进行。为了做好当前的和今后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改革工作,国务院准备立即组织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包括在中央工作和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做理论工作和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成立若干个小组,总结国内的经验,吸取国外的好经验,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这件事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缺乏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办不好的。希望做理论工作特别是经济理论工作的同志,希望做实际工作的同志,都能在这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