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市民和游客在贵阳市青云路步行街散步游览。新华社记者齐健 摄
据7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炎炎夏日、暑期临近,景区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避暑游,防暑消夏产品在政策红利助推下广受欢迎,城镇以商文旅融合拓展夜间多元业态……各地频出“妙招”,不断激发消费潜力,有力带活“避暑经济”。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要盘活提升存量空间,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发展夜间文旅经济;6月商务部启动“服务消费季”,培育“旅游+”“演艺+”等融合场景;多地推出景区门票减免、高铁调图串联旅游资源等举措。在此背景下,各地“花式避暑”层出不穷: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里,一场场演唱会点燃观众热情,万人大合唱穿透力极强;江苏“苏超”赛事升温,“体育+文旅”撬动消费支点;宁夏“民宿+演艺+夜游”联票拓展避暑链条。消费升级驱动业态迭代,政策扶持为创新护航,“避暑经济”燃旺消费热情。
挖掘生态禀赋,避暑胜地成为地方“聚宝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为“避暑经济”提供了天然沃土。各地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出各具特色的避暑胜地,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竞争力。吉林长白山凭借22℃的夏日清凉,吸引亲子游、大学生群体纷至沓来,预计暑期客流量超30万人次;贵州习水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发展避暑旅居产业,3.6万户避暑地产业主与7.9万张床位的接待能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样本。生态资源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不仅直接创造旅游收入,更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政策红利释放,清凉消费激活市场“一池春水”。高温天气叠加政策红利,催生出庞大的清凉消费市场。以家电为例,重庆忠县通过国补政策推动高能效空调销售占比超80%,消费者购买一台空调最高可省2000元。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明确,购买一级能效家电可享受20%补贴,在政策杠杆撬动下,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商家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一些商家还提供免费上门拆旧、安装及延长保修等“一站式”服务,降低消费者的换新门槛和使用成本;部分卖场顺势推出“清凉套餐”,将空调与冰箱、电风扇等组合销售,既满足家庭一站式消暑需求,也推动绿色家电消费从单一产品向场景化解决方案升级,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
创新消费场景,夜间经济点亮城市“不夜天”。夜幕降临,城市的消费活力并未停歇。北京通过“夜京城”政策,将簋街的烟火气、亮马河的时尚感、潘家园的市井味有机融合,形成“食、游、购、娱”一体的夜间消费生态。重庆南岸区打造“岸香南”滨江露台商业街,引入20余家餐酒品牌,将江景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成为市民消暑社交的新地标。文旅融合为夜经济注入文化灵魂。贵州龙里水乡贵秀剧院推出全息投影剧目《贵秀》,结合“民宿+演艺+夜游”联票,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地域文化;淮安西游乐园通过夜场光影秀与主题活动,夜场入园人数同比增长超30%。沉浸式、互动式的夜间文旅项目,不仅提升游客黏性,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热点。夜经济已从单一的夜市摆摊升级为多元业态融合,通过延长消费时间、丰富消费体验,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宣讲家网 李军)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