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马集镇,履带式收割机在麦田收获弱筋小麦。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7月3日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收购已进入高峰,截至目前累计收购夏粮超5000万吨。这一丰收画卷背后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精准布局,它既需要政策托底激活市场活力,更需要绿色科技为全链条节粮减损注入强劲动能,如此方能推动粮食安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可持续跃升。
政策精准发力,筑牢市场根基与粮农信心。夏粮购销市场的活跃离不开托市政策的稳定器作用。河南、安徽、河北三省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180万吨左右的托市收购量如同坚固堤坝,牢牢支撑起市场价格的底部。中储粮集团在河南省17个地市布设176个收购库点及300条作业线同步敞开收购,安徽14家直属库启动53个最低收购价收购点。供销系统在鄂苏皖等地启用12个码头物流基地和13个库点,协同地方储备企业全力收储。这张密集的收购网络有效化解卖粮难问题,守护了粮农利益,让丰收在望切实转化为增收在手。我们必须持续优化托市政策启动机制,确保价格支撑精准有效,并不断扩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面,使烘干、清理、储运等专业服务如同中储粮库点般密集触达田间地头,切实解决粮农“最后一公里”难题。
全链条协同优化,破题天时困局守护颗粒归仓。夏粮收购遭遇暑期高温暴雨双重挑战,唯有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作战,方能最大限度减少餐桌前的损失。面对散粮运输损耗难题,国铁郑州局创新推出“一箱到底”全程物流方案,大力推广散粮入箱,通过“门到门”服务最大程度锁住粮食品质。在安徽临泉县,得益于邮储部门支持新建的智能烘干塔,即便身处梅雨季,合作社每日仍可烘干上百吨粮食,将小麦水分精准控制在12.5%至14.5%的安全区间,有效遏制霉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筹指导各地优化包括烘干和减损等五项为农服务,织密从田间到仓储的减损防护网。亟需将临泉智能烘干模式加速推广至更多主产区,尤其在高湿高热区域。同时应推动铁路、公路、仓储企业深化“一箱到底”式无缝衔接,建立全链条减损标准化流程,让颗粒归仓从目标变为常态。
绿色科技赋能,开辟节粮减损提质增效新境界。筑牢大国粮仓的终极支撑在于科技驱动下的绿色革命。国家层面已擘画蓝图,计划三年内建成100个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库点,构建覆盖仓房性能提升、高效环保进出仓、智能监测预警、绿色综合治理和效能科学评价的“五位一体”技术体系。广东东莞直属库的轮式吸粮机正是这一革命的缩影,它融合驱动、清理、分离等系统,联动伸缩机、输送机、鼓风机、补仓机,实现多机高效协同作业仅需一人操控。此类技术集成核心价值在于显著提升存储环节的减损率。“100个示范库”建设必须加速推进,并推动如轮式吸粮机等国产化装备在基层粮库普及应用。同时需要设立明确的节粮减损量化目标,将联合国粮农组织警示的14%损失率作为攻坚靶向,让科技减损从示范亮点转化为全域战斗力。
粮安天下安,根基稳方能仓廪实、民心定。当180万吨托市收购的温暖底色与轮式吸粮机的科技亮色交相辉映,当“一箱到底”的铁路智慧遇见智能烘干的梅雨突围,大国粮仓的根基正被赋予全新内涵。政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着粮食安全从丰收在田向优储在仓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粒粒皆辛苦”最庄重的时代回应。
(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