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节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节录)

 
  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
  (4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七五”期间,我们要根据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争取到一九九○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一九八五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同时积极扩展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41)实行对外开放,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关键是增加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为了解决好这个关系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问题,必须在出口商品的构成、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出口商品的生产布局这三个方面,采取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战略。在出口商品的构成方面,从长远来说,必须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由主要出口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一个是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七五”期间,要继续增加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食品工业的优势,增加这方面的出口。要把机电产品的出口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来,逐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机电出口产品。所有出口商品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出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提高质量和档次,改进包装和装潢,增强创汇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扩大技术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方面,要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市场,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建立与扩大贸易往来,逐步建立和健全在国外的推销系统和服务网络。在出口商品的生产布局方面,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和其他有条件地区的优势,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出口产品基地,逐步完善出口生产体系。还要加强沿海和内地的技术合作、联合经营和合资经营,使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我国发展劳务出口、对外承包工程的潜力很大,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使这项事业在“七五”期间能够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国际空运和海上运输等事业,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
  (42)为了鼓励出口和增加收汇,应当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积极组织和扩大出口商品货源。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外,其他商品的货源在出口和内销发生矛盾的时候,优先满足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若干各有特色的、创汇率高的出口产品加工区。继续实行和改进外汇分成制度。设立发展出口奖励基金。对于在扩大出口、增加收汇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地区、部门和企业,从经济上给予奖励。特别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价格、汇率和关税等经济杠杆,鼓励出口产品的生产。
  (43)保持外汇平衡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外汇的使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国内的技术进步和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根据这个原则对进口商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把重点放在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和紧俏消费品适量进口一些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长时间依靠用大量外汇进口原材料来支撑国内过快的生产增长速度和过大的建设规模,也不能过多地进口高档消费品来刺激国内消费。国内有条件生产的产品,要积极搞好国内生产,不能盲目进口,以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于进口零部件进行的组装生产,要减少零部件进口,逐步实现国产化。要十分注意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运用和创新,逐步做到标准化。为了加强对技术引进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国家要制订全国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规划和政策,实行引进许可证制度,避免盲目的重复引进,并改变技术引进同国内研究开发相脱节的状况。
  (44)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要加强利用外资的综合平衡,正确引导外资的使用方向,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国外的优惠贷款,重点要用于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创汇能力强或产品能替代进口的项目,应当多利用一些国外商业贷款。继续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欢迎国外厂商来我国举办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特别是举办那些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法律和法规,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45)在发展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珠江、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这些地区要根据出口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有竞争能力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广东、福建继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要在继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逐步做到生产以外销为主,力争给国家多创外汇。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与地方密切配合,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做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和开发,使我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46)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加强国外智力的引进。在产品开发、技术设计和工程施工等方面,加强同国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是引进智力的有效形式,应当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认真解决好一些实际问题,使引进的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47)必须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进一步改革外贸和外汇的管理体制。要逐步改进关税制度、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和汇率制度。在坚持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统一对外的前提下,随着运用经济杠杆能力的加强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完善,相应地下放外贸经营权力。对大宗的出口和进口商品,继续实行统一经营。对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可以授予直接的外贸经营权。对还不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实行外贸公司代理制或收购制。加强对外汇和外债的统一管理,将这方面的管理权集中到中央。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汇率。在对外开放中,必须严格纪律,反对一切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对于行贿受贿、逃汇套汇和走私贩私等不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制裁。
  经济体制和调节手段
  (48)为了保证“七五”计划的完满实现和我国经济更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按照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既坚定不移又慎重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今后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49)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是抓好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第三,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要围绕这三个方面,配套地搞好计划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形成一整套把计划和市场、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机制和手段。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经济关系就理顺了,就可以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50)搞活企业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发布的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和条例,继续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采取措施,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一、进一步简政放权。除少数有特殊情况的部门和行业以外,中央各部和省、自治区都不再直接管企业。城市也必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坚决削减中间层次,把应该赋予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真正放给企业。二、对大中型企业要逐步地适当减免调节税,并坚决减轻它们的各种不合理负担,同时逐步完善对城乡集体和个体企业的政策管理和税收制度,为各类企业创造比较平等的竞争环境。三、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任务,给企业在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以更大的自主权。同时,要完善微观经济活动机制,使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真正承担责任。四、控制社会总需求,努力做到供求平衡,给企业以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其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五、企业内部要抓紧完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特别重要的是坚决改革企业人事制度,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具体条件,采取考察任命、民主选举、自荐推荐、招聘任聘等多种形式,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明确规定经理、厂长等经营者的责任、权力和奖惩,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六、部分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转为集体或个体经营。
  (51)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必须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在各省、自治区和各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都要相互开放,进一步发展计划指导下的商品市场。不仅要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还要逐步减少国家分配调拨生产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适应商品市场发展的要求,逐步开辟和发展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同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只有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同时加强市场的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和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加强综合平衡,将计划工作的重点转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的、更全面的宏观控制的轨道上来。
  (52)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是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对消费资料,除极少数重要商品仍由国家定价外,一般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有计划地逐步放开。对重要生产资料,要逐步减少国家统一定价部分的比重,扩大市场调节部分的比重,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计划价格,使计划与市场两种价格的差距逐渐缩小。因重要生产资料涨价而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应当尽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挖掘内部潜力加以消化,严格控制连锁提价的范围和幅度。重要的公用事业及主要劳务的收费标准或价格,仍由国家管理,并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其他属于第三产业的价格逐步放开。通过以上改革,逐步形成少数商品和劳务实行计划价格、多数实行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价格体系,更好地发挥价格这个最重要、最有效的经济杠杆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在整个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避免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这是必须严格掌握的一条原则。物价和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物价管理,严格物价纪律。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物资供销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必须掌握必要的物资和经济手段,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发挥吞吐调剂、平抑物价的作用。这是保证价格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53)必须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正确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保证国家有稳定而充足的财政收入,同时做到公平税负和鼓励竞争,以促进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规模和收支结构,正确调节和控制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我国税收制度经过前几年的改革已初步进入新的轨道,今后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理设置税种和调整税率,引导各类产业、事业的发展符合扬长避短的原则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合理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的分配。要逐步地适当提高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税后留利水平,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按税种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同时明确划分中央、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做好财政的分级管理。今后国家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非盈利性事业的建设,盈利性企业事业单位的投资主要运用自有资金和通过合资、集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政府可利用资助、贴息等办法对预算外资金的投资方向加以正确引导。
  (54)改革金融体制,充分发挥银行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节机构之一,要加强它的地位和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要通过综合信贷计划、金融政策、外汇管理和信贷、利率、汇率、准备金等各种调节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规模,做到既能控制通货膨胀,又能促使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所有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上必须服从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要加强监督与稽核,并有权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性手段,严格控制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各专业银行应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但实行的步子要稳妥,它们的业务范围允许适当交叉。银行应健全贷款的审批制度和责任制度,有权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和信贷政策自主地发放贷款,同时承担贷款的责任和风险。各级政府都要监督和支持各地银行认真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并保证它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管理下,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横向的资金融通,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
  (55)随着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予以充实和加强,努力提高它们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宏观控制调节能力。适当扩大地方政府运用经济杠杆的权限。大力加强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统计、计量、标准等监督性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经济监察机构,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从具体管理直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搞好全行业管理,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研究行业内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组织信息交流、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进行机构的调整和精简。
  (56)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现在起到新的经济体制雏形的基本形成,大体上要分三步做好综合的配套改革。第一步,在前几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直接控制有所减少的基础上,今后一两年内要在继续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同时,着重在从宏观上加强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方面下功夫。要使运用经济手段,健全经济立法和经济监督,建立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措施相应地跟上来,以促进改革的健康发展。第二步,围绕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要求,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认真搞好生产资料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第三步,逐步建立同新体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进一步解决企业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问题,最终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这些步骤各有重点,但又是互相衔接、互相交叉的。实现了这些步骤,我国经济体制就基本上进入了新的轨道。
  (57)总结前几年改革的经验,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破和立的关系,切实注意以下各点:一、要大力加强国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能力,并同这方面能力的加强相适应,确定国家减少直接控制微观经济活动的范围、程度和步骤。要在继续搞活企业的同时,积极加强和完善间接控制的制度和办法。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中,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必要的行政手段始终是不可缺少的。正是为了将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在新旧经济体制更替的一定时期内还要加强必要的行政手段,以保证改革有秩序地进行。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工作,坚决改变目前这方面同改革不相适应的状况,力争在“七五”期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逐步使各项经济活动都能有法可依,并且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四、要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改革中还可能出现某些问题和风险,加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全局观念,作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从根本上说,改革必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但也不能企求每项改革都能立竿见影地给每个人带来好处,因为改革的效益往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把这些道理向人民讲清楚,对改革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