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2)
他想办杂志的念头在日本就有了。这回,他对汪孟邹说,希望由亚东图书馆负责杂志的印刷和发行,“只要有个十年八年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陈独秀对这本杂志信心满满。他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多以后,这本杂志就在中国青年读者中有着如雷贯耳的巨大影响力,而自己一生的命运与事业都会与之相连。
新杂志起初被命名为《青年杂志》。虽然陈独秀说,《青年杂志》在十年八年内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汪孟邹看不出这本杂志能有多少经济效益。“亚东”是个小摊子,实在拿不出这笔开办费,汪就把杂志介绍给朋友开的“群益书社”。“群益”接受了,商定每月为新杂志付出200大洋的编辑费和稿费。就在新杂志于创刊之际,“群益”的老板收到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抗议信,说《青年杂志》与该会办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于是,“群益”的老板决定将新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汪一致同意。这个名字其实远比原来的名字响亮得多,陈独秀还在改名后的刊物上特作文说:“青年何为而云新青年乎?以别夫旧青年也。时时微闻无数健全洁白之新青年,自绝望消沉中唤予以兴起,用敢作此最后之哀鸣!”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的创刊号(《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正式亮相。这是一本16开、100页的月刊,每6号为一卷。创刊号的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也即《新青年》的发刊词。
开宗明义,陈独秀一上来就写道: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当时的中国,正以五千年的古老之躯,迎来最猛烈最新潮的革命冲击,那些腐朽的陈规陋习在一代新青年看来,已经特别不能忍耐。陈独秀曾经撰文痛批1914年的中国“贪吏展牙于都邑,盗贼接踵于国内,法令从心,冤狱山积,交通梗塞,水旱仍天”,他甚至曾不无偏激地说这样的国家还不如给别人瓜分了去!
现在,陈独秀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接着说,算不算是青年,“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要看他脑子里是不是塞满了旧文化的陈腐观念。所以,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本文关键词:
组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携手她时代: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 以农业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全球食物供应新图景
- 创新发展工业旅游,推动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
- 数字人才需求旺 折射数字经济活力足
- 从“ChinaTravel”到“空箱赴华”:开放新名片背后的政策、服务与文化三重奏
- 1500亿!小包裹连千城,物流脉动彰显经济活力
- 矢志治水兴邦,奏响“安澜有我”的青春交响
-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 周维富: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 刘东超: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精选视频
【新质生产力】100%还原布料色彩的背后:技术经理人让发明专利告别“高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