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刊物”到“名刊”:看陈独秀如何营销《新青年》(4)
令林琴南始料未及的是,他对《新青年》的攻击诋毁,招来媒体的广泛报道,无形中为《新青年》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在此之前,新闻报纸几乎没有关注过《新青年》。
“林蔡之争”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反响,还与《申报》的两篇报道有关。1919年3月6日《申报》报道说:“日前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并谓此议发自元首,而元首之所以发动者,由于国史馆内一二耆老之进言,但经记者之详细调查,则知确无其事。此语何自而来,殊不可解。”3月31日,《申报》又有消息说,参议院议员张元奇拟弹劾教育部,理由是北京大学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而教育部总长傅增湘并不过问。傅因此乃致函北京大学校长,“令其谨慎从事”。
第一则消息《申报》虽然明示系不实之传闻。第二则消息确有其事,更有媒体进一步透露张元奇之弹劾案系受林琴南幕后指使。一时间,舆论纷纷指责林琴南等人“欲借政治的势力,以压伏反对之学派,实属骇人听闻”。
当时读书界显已洞悉“越受打压越出名”的社会传播心理。正是1919年春初的这场“新旧之争”,使《新青年》及其同人声名大振。杂志的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1919年5月,《新青年》决定重印前5卷。这无疑是《新青年》销路大开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新青年》真正成为“名刊”的重要标志。
本文关键词:
组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聚焦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 “馆城融合”让博物馆融入城市生活
- 向“新”做“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足
- 重温民族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
- “互惠发展”,勾勒中国外贸亮丽图景
- 贸易额增长超40倍,彰显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强大韧性与活力
- 壮哉,九三胜利日大阅兵
-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
- 市民更有获得感,北京公园条例修订草案有规范
精选视频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学习思想】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征程上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样本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是百年党史的光辉篇章
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