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讲,今天的国学热带有一种泡沫的色彩,而且国学热不是我们真正要弘扬的传统文化的部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面很宽,内容很多,我们不可能做到什么东西都很了解,但传统文化当中一些跟今天对应关系比较多的部分,可以多一点了解。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传统文化究竟有哪些东西在今天能够继续发挥影响力。过去都是说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中国古代在统治方式上叫做阳儒阴法,在统治上用法家,在伦理和文化观念特别是精英文化中是儒家。作为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趣味上面,就是儒、释、道合一的。作为民间的文化当中,是道教。道教是集大成者,把所有的实用的东西全部集合在一块叫道教。这样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跟我们的家族主义传统关系比较深的,和一部分知识分子精英关系比较深的,但它只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环节或者一小部分。其实,中国文化的过程比较复杂,多元化,后来慢慢有一段时间,儒家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排除其他的多元。
在今天影响比较大的文化,大多数都是在先秦就已经具备了显学的地位,包括儒家、法家、道家。由道家和其他东西延伸出来的道教,包括佛教。佛教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来佛教是讲自我觉悟的,佛这个字就是觉悟的意思,但是佛教后来为什么影响越来越大,就是因为它有菩萨,而且菩萨跟道教一样,还有法力。这个菩萨法力无边,是人们对它信仰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大家有没有看到,《西游记》中就有一种抬高佛教贬低道教的倾向。第一个,观音菩萨的法力无边,道士的水平比较臭。第二个,佛教都是好人,道教好多都是坏人。
从历史上讲,文化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构图,就是儒释道哲学的部分,影响我们精英文化、统治的方法,这叫做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就是意识形态或者表面上的都是用儒家,但是骨子里面都是用法家。看诸葛亮就很清楚了,诸葛亮是用儒家的道德来树立自己的形象,但是他采取的措施都是法家的,包括重视效率、严刑峻法、讲究公平,很多东西就是一个标准。
道教和佛教代表着民间的文化。民间的文化种类很多,包括风水、迷信、中医、房中术、养生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科技的发明都跟道教有关系。道教和佛教的一部分民间文化在《西游记》以后,就非常快速地衰落了。现在佛教比较盛大,道教基本上没人信它了,因为道教没有确立起一种很好的宗教形象。
历史上还有一个兵家,用途也很大。因为中国历史上老打仗,所以兵家的用法很多。《孙子兵法》今天在西方国家已经列入工商管理的50本必读书之一,因为它里面比较早地讲战略。
接下来,主要给大家讲两个文化,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法家。
我们知道,儒家的核心价值主要是建立一种礼仪文化。这个礼仪文化非常有意思。儒家在所有的文化当中,都是讲等级、讲区别的。就是说,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通过等级来区别,不能用等级来区别的,也要有礼把它区别开来。所以礼既代表了等级,又代表了所有的区别。什么区别呢?男女区别出来。男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女人的行为应该怎样。有一句话叫做“礼别异”,礼用来区别差异,把所有的东西区分开的;“乐通情”,乐是要把人情沟通起来的。比如说父子,父亲该怎么做,儿子该怎么做,这是非常有区别的,但是父子,只要进到寺庙里面的话,那个情感应该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电影《墨攻》?墨子是真正讲平等的,所以墨子讲兼爱,讲平等的爱。儒家就认为,讲兼爱的话,父子之间就平等一样了,那父亲就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他说墨子不要父亲,叫做无父。但是我们发现,西方基督教为了讲博爱,恰恰把所有的信徒都当成兄弟姐妹,要打破父子之间的级别。儒家的“仁”有三个意思:一个是孝亲、一个是爱人,一个是仁民,就是实行仁政。这是三层次的爱,孝亲是最重要的。假如孝亲跟爱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那就不爱人了,这很简单。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把仁等同于仁爱,即使这个仁等同于仁爱,也是有等差的爱,不是平等的爱。
所以,儒家首先考虑照顾好自己家族的人,叫亲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知道,儒家伦理最多的表现在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有两种,一种叫做儒家的三纲五常,或者叫做孔孟的三纲五常,一种叫做法家的三纲五常。孔孟的三纲五常是父子排在第一位,就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法家的三纲五常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这样的顺序。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很大。按照孔孟的说法,如果君主要杀掉父亲的话,我怎么办?因为父子关系排在第一位,君臣关系排在第二位,所以如果君主想杀父亲的话,我先把君主给杀了,这就是孔孟的三纲。如果是法家的三纲,就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那你就乖乖地等着他来杀你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法家的三纲跟儒家的三纲就融合在一块了,就用法家的三纲来代替儒家的三纲。所以中国历史上本来以伦理为主,变成以政治为主,本来以儒家为主,变成以法家为主。所以从汉代开始,表面上儒家越来越厉害,实际上无论是伦理的精神还是政治的本质,都逐渐成为法家主导。
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是什么原则?所谓仁,就是父子关系。所谓义,就是君臣关系。所谓礼,就是长幼和夫妇的关系。所谓智,就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要辨别是非、要搞清楚我自己。所谓信,就是我跟朋友和他人的关系。所以,中国最特色的一种伦理就是在关系中看我究竟该做什么。中国的古代伦理有两个,一个是等级,一个是关系。这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很大。等级和关系中,谁的等级低,谁的道德义务就大,谁的等级高,谁的道德义务就小或者没有。所以在中国古代,君主基本上不用行道德义务,除了孝敬父母以外,别的道德义务基本上没有了。
中国古代地位最低的是女性,所有的道德义务女性全都要。过去不是有“媳妇熬成婆”这个说法吗?女性从小生下来的时候就有溺婴,要是侥幸活下来之后,也不能读书,要听父母的,然后出去要听丈夫的,最可怕的是婆婆要迫害你。为什么婆婆要迫害她?因为她这一辈子已经被迫害那么久了,没找一个人来报复怎么行?所以,中国古代女性在道德义务与社会义务的各种压力下,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伦理比较讲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传统的伦理也不见得好,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伦理碰到一定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文化这两个字,是一个组合词,就是用文来化。文是什么?文就是礼乐,拿这个文的东西来改造别人,这叫文化。化是一个动词,就是教化的意思。所以中国儒家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礼乐伦理的制度,然后用这个东西来改造所有人,来符合他的要求,这是儒家最重要的东西。
儒家一方面要求我们自己修身,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变成一种教化的系统。社会统治者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搞教化。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中国传统到现在为止,统治者或者政府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要搞教化。这个是儒家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内容不一样,但定位和理念基本上没变。儒家一方面搞教化,一方面要求一部分人作为精英,率先自我修养,叫修身。
顺便提一下,儒家有个君子的概念。什么是君子?现在在座的各位都是精英分子,我们经常会自我评价很高,觉得别人不如我,但是这个做法违背了儒家精英观念。儒家的精英观念是什么?什么人可以配得上精英这个称号?就是拿社会当中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人叫做精英。不管你成就怎么样,不管你有没有成就,精英不是评价出来的,是自我意识出来的。假如我把自己当成精英,那我就要拿最高的标准来要求我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是最高标准,道德上也是最高标准,事业上也是最高标准,这种人叫精英。我们过去只是讲君子要修身,其实君子不光要修身,还要自我意识,我是了不起的人,所以应该用了不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就是说,一个真正配得上精英称号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别人,别人不如他,而是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其实,法家也有相同的思想。大家经常听到古代儒家有一个说法,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战国后期才出现的《大学》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是同一种东西。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采用的是分封制,就是我分给你这个地方,你整个的家族都要过去,连部下都过去,这就是你的家。这个家就是一个小国,所以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是一回事。你这个统治者就是修身、齐家、治国。那个时候好多人没有姓,甚至没有名,就贵族有姓,后来慢慢地才有姓有名。日本人学了中国以后,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姓,到了明治维新的时候,要等级户籍,大家要取一个姓,取一个名,所以就随便取了。我家后面有一座山,我就叫冈山;靠近田,我就叫什么田;有人家里靠近厕所,他就干脆姓厕所,所以日本好多人姓厕所(日语)。实际上,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里面有另外一套核心价值。
另外一个理念,叫中道或者叫中庸之道。其实,叫中庸之道是不对的。要不叫中庸,要不叫中道,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有几个字:庸、道、常、经,这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很多情况下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指原则,或者是最高道理的意思。所以中庸也可以叫中道,实际上就是以中为道。
大家知道,今天吉利的数字好多人取八,传统的时候是取九。九这个字是来自于《周易》。我们知道,《周易》里面有一横,有两横,一横是阳爻,两横是阴爻。这个阳爻代表阳,也代表男性,这个阴爻代表女性。所以这个阳爻一横叫做九,两横合起来作为一横的叫做六,所以后来慢慢变成男人用九来代替,女人用六来代替。中国古代有三宫六院,没有说三宫九院。我们过去有一个九五至尊,就是(披挂)当中的九五爻,就是两个阳爻中间有个阳爻,指男人当中最正中的那个位置一定是君位。《周易》中九也有中的意思,后来九就变成统治者、君主的一个代称了。所以我们故宫门扣上下都是九个,用九来代替君主。那么,九在传统当中,还有吉利数字的意思。
中庸之道,有几个意思简单说一下。
一个是反对走极端。中庸里面讲的是不要太多了,也不要不够,叫做无过不及,不要走极端。第二个讲两种性格的东西一定要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依存,男女相互依存,做任何事情的人都要相互依存。所以中国古代的给人看病的时候,看你身上是阳盛还是阴盛。假如阳盛的话,比如说上火了,怎么治疗,就给补阴的。所以一个人脸上冒痘痘的话,就吃一下泻药,很快就没了。中国古代有很多男人美容,就是减肥,就吃泻药。也就是说,阴阳两种在身上如果失调的话,就有问题。所以我们过去都讲究动静阴阳,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协调。我们南方的园林里面都有山有水,这个山是代表静,水是代表动,两种性质的东西都是要调节。我们现在经常说搞体育要搞健康,其实真正的专业体育都是不健康的,因为专业体育是动得太厉害了。所以体育是娱乐产业,现在都把它当成事业,要搞健康,这很难的。你看哪一个运动员很长寿,因为动的太过了。第三个是讲双赢。日本人讲企业文化的时候,按照我们儒家的传统,就是在关系当中来讲利益,所以日本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不像美国讲股东利益最大化。什么是利益相关者?供应商、股东、高层经理、普通员工,顾客都是利益相关者,大家利益最大化。有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总结说,儒家的这种商业道德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道德,就是一种相互依存、双赢。
另外,儒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做和而不同。和是有差异性的统一。只要讲和,就不讲同。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这个和字就是讲大家都不一样,不是讲大家都一样。大家不一样,但是大家又能够在一块,这叫和谐。百家争鸣或者百花齐放,就是一百种花,不是同一种花的一百朵。和而不同,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
我们知道,儒家非常关心民生问题,就提出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理想。孟子说什么样是小康?小康就是平时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解决温饱。儒家讲,所有的老百姓包括老弱病残、鳏寡孤独,都能够解决温饱。这是儒家小康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如果发生很不好的灾害,大家没有一个人饿死。第三个条件,人要是活到70岁以上的话,经常有肉吃。儒家基本上就按照这种水平来治国,不希望人们很富,但是大家都能解决温饱问题。
我给大家讲讲圣人。中国历史上圣人有三种,最早的圣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后来就是有道德的人。但是,孔子的圣人跟他们不一样。孔子的圣人就是说一个人不仅有很高的智慧,而且有很好的道德,同时这个人还要让天下的老百姓受到他的恩泽,这才叫做圣人。所以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没有做过让老百姓受到恩泽的事情。孔子为什么要去周游列国?他在寻找这个机会,要让天下老百姓受到他的恩泽。有两种办法最好,一种就是从政,一种就是搞教育,所以孔子一方面搞教育,一方面要从政。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讲学而优则仕。精英们学好了统统都去当官去,为什么?这样子能够让天下的老百姓受到你的恩泽,这才叫真精英。
所以中国古代所有的男人,只要有机会,一定都要去走仕途的。走上仕途的人瞧不起科技、文化这些发明,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雕虫小技,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科技、文学那些发明都是落魄文人做出来的,没有很好仕途的人就去搞那些东西,真正有仕途的人就不再搞那些东西。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就是到宋明理学的时候,他们排斥了孔子的思想,欣赏孟子的思想,他们就不再追求当官,有官没官我也不去。因为他认为当官也很不容易,要保持很好的道德品节,也很不容易,所以不太在乎当官不当官。但是孔子很明确,一定要当官,没当官的话你就不能为社会做贡献。
在历史上有好多人非常忠诚于孔子的这个思想,其中陶渊明就是一个。我经过很多的研究,发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假的。陶渊明是嫌五斗米太少了,不值得为它折腰,要是五百斗米的话,他就折腰了。陶渊明觉得这个位置没有前途,而且老要去巴结别人,所以他不干。如果这个位置很高的话,陶渊明是非常乐此不疲的。陶渊明的祖先、曾祖父曾经位居三公。三公那是国家级的、政治级、常委级的,你想陶渊明混到那个时候才混了一个小官,他心里一比起来的话,就有点一代不如一代那种感觉。我觉得他一个方面不好意思,第二个方面当时朝中也没有人欣赏他,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前途了。所以他在一怒之下不做官,不做官以后又开始后悔了。陶渊明辞官以后,他就发现这一辈子完了,所以就写了好多诗文。诗文中讲到他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半夜坐起来,想我这辈子怎么办。所以你别看陶渊明表面上很潇洒,实际上他是外道内儒,典型的孔子弟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