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从2002年十六大以后,每年都要在年初召开一次中央党校的省部级高级干部研讨班,主要意义在于统一党内高官思想,贯彻中央的战略调整力度。我们看到的是,2003年中央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2004年年初中央党校的省部级高级干部班专题研讨科学发展观,在那次研讨上有三本参考书,其中有一本是当年叫板中国的莱斯特•布朗的,他是美国一位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叫谁来养活中国?他认为中国耕地资源有限,粮食产量不足以维持庞大的人口需求,这是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提出后不久,中国粮食在1996年突破了一万亿斤产量,事实等于给了他一个回答,中国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接着就导致1997年以后粮食过盛,农民收入应声下降,连续四年出现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为负,农民负担加重,社会问题严重。在那儿之后,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又提出水资源的不足,也不能养活自己。这次提出的B模式,就是按照发达国家已经有过的一个发达经验,叫A模式。发达国家的发展高度,中国走不了,他算了一笔帐,如果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家家户户有汽车,光停车场的占地就能把我国的优质良田都占光了,因此提出了一系列资源短缺问题。这本书在2004年初中央党校高级干部班上成为参考书。实际上潜在的变化请大家注意,九十年代时候我们批他,结果到了2004年我们把他的著作当成一个参考,党校的高级干部都要看、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意识到不仅是中国国内的资源支撑不住这个发展模式,环境支撑不住,世界市场上的资源也不足以支撑中国这样的发展模式。所以,科学发展观才是重要的。
2006年年初中央再次召开省部级高级干部班的时候,专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我说它有反弹琵琶的作用呢?就是刚才我已经讲到,我们可能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靠什么化解?生产能力已经上来了,建设投资已经上来了。我们也知道现在基建三材的市场价格已经下来了,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水泥生产能力、铝型材生产能力等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突显。这时候怎么办?难道就听任生产过剩能力闲置,听任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而我们手足无措吗?我们会看着这种损失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吗?不能。那怎么办呢?就是最缺投资的农村应该成为投资重点。短期内看,我们说2006、2007年可能会出现GDP速度有所下降,因为谁都知道,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投入短期内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于是很多学者给中央提意见,他讲的是经济规律呀,你一元投资东部一年能打十几个滚,赚十几次的收益,你投在农村,一年打一个滚,两年、三年能打滚吗?能有收益吗?经济规律决定他不能有收益,因此单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反弹琵琶短期内未必见效,甚至要承受GDP可能下滑带来的问题。这就看我们这个庞大人口的国家领导有没有这种魄力,能不能承受短期的损失而追求科学发展观的两个要点: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我个人判断,现在中央决心已下。上次当面向总理、副总理汇报,我专题谈的是新农村建设,谈完后当时总理给了一个积极的回应,看来我们得采取个大动作,认真搞个三、五年,农村局面有可能改变。这次中央召开省部级高级干部培训班之前,锦涛总书记直接跟有关领导部门对话,要求有关部门做出明显的举措。这个举措会带来的客观作用是什么?短期内承受一定的压力,长期的发展是不是会有正面的效果呢?我个人相信会有正面效果的。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知道,农民从各地到广东打工,全部成本自己承担,如果找不到工作,人吃马喂他也得有损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投资方向转移,以国家的投资能力带动社会投资,不仅能够缓解可能发生的生产过剩问题,同时可能会使得农民在家门口就打工。因为中央把政策明确下来,今后国家的支农资金要投到村以下和农民息息相关的小型项目上,比如道路、水利、沼气、电力等,那就会带动农民在家门口附近就打工,他不是小数,动辄是千亿的规模。农民和一些富裕起来的人不一样,他们得到的现金会转化为当期消费,而且会转化为对一般制造业产品的消费,而不是国外名牌,他不会买一些高档的产品。于是就会有效的拉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六到八倍于大企业,这就会相应的缓解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矛盾,就会出现更多的劳动力离开农业变成非农就业。另外有相当多的地方,只要基础设施投资上去,这些地方就会转化为城镇。中央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也有可能在这样一个反弹琵琶的过程中有效的得到贯彻落实。那请问,中小企业发展,非农就业增加,城镇化发展难道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吗?所以,一般经济规律当然会告诉我们现在把投资投到基层,不会当期创造收益,但是却可能有效的形成消费需求,转变成内需拉动。同时,至少在十七大前后,不至于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性的导致损失这样的局面,也就保了2008年奥运会,保了十七大的平稳过渡。中国的政治安定仍然可能继续,难道这不是大战略吗?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除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外,我们可以利用经济战略调整的方式,有效的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同时我们将看到,中国将走出一个不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只要经济短期内快速增长必然带来社会矛盾增加,导致社会发展中断,一般发展中的国家都会出现的危机,我们有可能跳出这个危机。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希望各级各部门的干部都统一到中央的认识水平上,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宁可忍受短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追求中长期相对稳定的快速发展,以保持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最终面临国际金融资本竞争条件之下,我们政治稳定,人民币稳定,我们的金融资本稳定。这还得说上另外一个情况,请大家注意,我们已经出现了三种过剩,它不是一般的生产过剩,同时出现了资本过剩和劳动力的过剩。劳动力过剩是老矛盾,温家宝总理在就任的当时就明确指出,全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量才4亿3千万,而中国一国就是7个多亿,我们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般国家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家宝总理讲的这是统计数字,是18岁到60岁,而按照一般的世界的指标是16岁到65岁,如果我们按此年龄段统计,中国的劳动力早已经超过8个亿。我们都知道现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是386199部队,即老人、妇女、儿童,农村中的老人没有退休金,超过六十岁还能干活儿呢,超过七十岁也得干活儿呀。他们不算劳动力吗,他们在地里干活儿呢!农村中大量辍学的半大小子,十几岁,难道他们不干活儿吗?把这些算为劳动力,中国超过8个亿,而农村的劳动力就有五个亿。怎么解决?像欧洲这些国家人口很少都不到一个亿,都有严重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那么请问我国呢,过剩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不得不考虑。其次我们刚才生产过剩已经讲过了,今天不多说。
接下来我们说资本过剩。很少有人承认这一点,可是你们看看数据,我国现在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总规模早已超过8万个亿。8万个亿银行支付不出去,银行还得支付存款利息,里外里它不亏吗?所以银行系统又要开通利息税,又要对小储户收取服务费,想尽办法想把银行庞大的存款负担减少,减得下去吗?减不下去。那你说让银行给生产企业贷款,我们都拼命招商引资,可你们问问银行,银行很清楚,明知道你们这些企业都生产过剩,设备闲置,给你贷款肯定瞎了,因此,银行惜贷是很普通的现象。而为何银行要追着大房地产商拼命给贷款,明明知道贷款可能会砸在房地产上?因为安全,顶多不过是暂时还不上,但还有房地产,顶多转化为银行资产。生产上不安全,只能投资房地产,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畸形的。再看我们的外汇储备,去年年底就达到8500个亿,变成世界第一大储备国,想没想过是重大损失?美国人印出一张100美元的纸币,成本是四个美分,是万分之四成本,因此美国一直保美元是他的第一战略,是核心战略。我们把本国有限的资源破坏了,压低劳工价格,成集装箱的往美国送,换回来四美分的纸币,那还是有形的。现在都讲究电子货币,你的东西送到我这里,电脑里记个数,连四美分都没有,电脑敲进去了,证明有这个数。8500亿美元能干什么呢?一手我们的招商引资,承诺15%的回报,一手我们生产成集装箱的成物产品换回来的是纸,甚至连纸都不是,是一个数。这不公平吗?这难道是我们要继续发展的经济过程吗?我们里外里都在吃大亏。
三大过剩条件下,我们难道就坐等最终爆发危机吗?得反弹琵琶。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派出几个研究组去考察日本、韩国的曾经有过的金融危机。考察组给中央的报告很清楚,在最近几十年东亚发展过程中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相继开展过新农村运动。日本最早六十年代,韩国其次是七十年代,台湾是七十年代末,都靠这种方式,通过对农村的投资,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基础环境,使得农村衰败的速度减缓,农民破产的速度减缓,另外一方面又造成了城镇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的维持了经济稳定,为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稳定,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要上台阶的这个阶段的稳定增长尊定了基础。这些报告都受到了中央的重视。锦涛总书记的两个阶段、两个反哺可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整结合在一起,即中国到了工业初级阶段,我们已经是三大过剩,三大过剩怎么缓解?靠加强新农村建设来缓解,所以反弹琵琶针对的是我们背景的两大问题。因此我们说,恐怕中央召开省部级高级干部班统一思想这个安排还可能会进一步继续,各级都会召开相应的统一思想的学习讨论。一是全党步调一致,推进这样一个战略调整的举措。这是第二点,新农村建设是面对现在经济社会矛盾的反弹琵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