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几个要点
这次的一号文件,请大家注意,读起来有点儿难,什么都说了,似乎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一些同志不理解,问文件怎么这么多内容,到底什么是重点?其实它恰恰体现了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思想,要全党全国人民广泛参与,并且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一号文件的几十条牵扯到所有部门,无论是农业、税收、还是科教、文卫,所有部门都有政策规定,包括环保、建设,在这里面都有相应的提法。这就是全党动员,政府所有部门都责无旁贷。
这次的一号文件所要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广泛参与,多部门形成合力。比如,苏南某些地方早在十六届五中刚开,就已经请各方面的专家去讨论,纷纷建立了一把手牵头的领导小组,多个权威部门参加,组织部、宣传部等党口的部门没有一个可以说我们跟这事没关系,普遍参加,以体现这是党的中心任务,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得早一点,人家指标体系都出来了。比如像苏南,去年10月下旬刚刚开五中全会,他们就找了一批专家讨论指标体系问题,并且已经做了明确安排:到2006年贯彻十一五规划第一年,至少50%农村基层可以完成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到十一五的第二年,达到80%;到十一五的第三年,能够超前完成十一五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很多地方的做法有些操之过急,也反映出发达地区的干部,特别是南方的干部脑子太灵活,中央还没开省部级领导干部统一思想,他们就先走一步了。我们说多部门的共同的行动要靠党来领导,是党领导下的多部门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一场战略行动。
第二是新农村要靠综合改革推进。看看一号文件和改革相关的表述相当多,而且不是单一的某个项目的改革。既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农村局面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单项改革不但事倍而功半,而且往往适得其反。矛盾累积到相当的程度,靠某一个部门推进哪一项改革,往往没有好的结果。因此这次一号文件很多篇幅讲改革,其实是农村需要综合改革。综合改革推进了,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红墙绿瓦,不是说我们有点儿投资到农村去改善改善环境就完了,而在各个方面都要深化改革,并且综合配套,才能化解农村目前面对的问题。
第三是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建设,不是红墙绿瓦,是有政策界限的。中央在一号文件表述中进一步丰富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四不主义”,变成了“五要五不”。针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之后有些地方出现偏差,以为又到了一次大拆大建的时候了的情况,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会议讲话的时候特别提醒,搞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各地再搞一次红墙绿瓦,不是简单的建设。在这次中央党校高级班上,锦涛总书记讲话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表现在一号文件上就是“五要五不”,设置的政策底线,不许包干代替,不许一刀切,不许急躁冒进、不许盲目攀比等。
第四个特点,这次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体现的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指导思想很清楚,政府主导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以政府的公共投资来缓解现下农村开支不足的问题,像北京郊区好得多,但对大多数中西部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所以及时发动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意味着我们要改革创新。这些问题上我想我们以往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本部门从上面得到投资,就把这件事干了,农民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相关,这些需要我们认真改进。因此我们说第四个特点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要以政府有限的投资,做为扛杆来撬动农民成为主体,让农民有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新农村建设。
最后,提一下我最近的两个观点,叫两个没有看到。什么两个没有看到?第一个,我走了这么多发达国家,没看到哪个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成功的。问美国人,你们美国人的农业现代化成功吗?没有一个美国严肃的学者说是成功的,他们都很担忧,因为美国的农业是补贴。美国一共才17万个农场主,平均每年得到政府1万美元的直接补贴,这是高补贴。我曾跟美国大使馆农业参赞谈,说我们其实一点都不想反对美国政府给农场主补贴,你们一补贴,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就便宜,我们大量进口粮食,我们就占便宜,何乐而不为呢?你们等于补贴我们消费。我们这些年的粮、棉、油,如果折算成土地,等于已经进了1亿5千万平土地。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地方,生产粮食不景气。大家都知道,一般大城市的消费,农业产品的消费不可能靠大城市郊区来满足。我们说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不能算成功,同理,我们在大城市郊区搞农业现代化,恐怕也很难说有明显的成功的典范。第二个没看到什么呢,我走了这么多发展中国家,没看到哪个发展中的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这话说起来别扭,比如巴西城市化率高达80%,墨西哥城市化率达到70%,他们不都是很高吗?我们国家工业化速度很大,城市化率差好几个百分点等,数据是这样的。请各位注意,发展中的国家城市是怎么加快呢?农村土地是私有的,地主要扩大规模,占地占田,就会造成无数的小农破产,成为无地户。一条路是造反,一条路是变成城市贫民窟人口。因此几乎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叫空间平移贫困。空间上把农村贫困转移到城市。这难道是我们要的城市化吗?北京人都知道龙须沟,北京人难道愿意再要一个龙须沟?上海人都知道解放前有闸北棚户区,难道上海还想再要一个闸北棚户区吗?我们不能仿照其他发展中国家靠贫民窟来完成城市化的方式。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好,还有现在所有的文件也好,都没有单纯的简单化的强调加快城市化,而讲的什么呢?城镇化战略。这和我之前讲到的新农村建设客观作用有一致性。无论我们怎么看,但总之我强调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跑了四十多个国家,发达国家像美国已经跑了十多次了。我们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农业,尽管天上卫星定位,大型的机械连耕带收能够完成。我们做到这种农业,除非政府给解决,否则无法维持。因此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实现方式,既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注重它的教训,两面都要看,我们才能走得稳。我们是要推进城市化,北京开了一次首都人口与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会议论文明确告诉我们北京的人口承载极限是1800万,南水北调前原来是1500万-1600万,有了南水北调,充其量只是1800万,现在就已经1790万了。由于资源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北京地下水超采超过100%,北京早已经不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城市,环境严重污染,资源严重破坏。我们也知道地下水开采比重超过40%叫超采,超过70%叫严重超采,就是不可恢复了,而北京现在是100%超采。据专家测算,如果北京不控制,按照目前发展的速度,两个南水北调也不够。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化吗?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吧?已经有明显的危了,再不思危,恐怕我们不能生存。我们怎么办?中央的战略思想,包括战略调整部署都已经明确了,现在需要各级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出自己本地与中央调整战略相结合的方法,剩下的事情恐怕就看各个有关部门如何操作了。
今天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报告时间为2007年)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