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黄志坚:对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出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思考(2)

守护良心贵在保持“四心”的坚实与弘扬

良心,从深层的心理分析,即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的内在统一。良心是“四心”的整合与结晶,“四心”构成了评价人的良心的指标体系。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保持一份纯净的良心,而良心的守护则须着力于保持“四心”的坚实与弘扬。 

什么是仁爱心?

仁爱心,即爱人之心。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什么是仁?孔子《论语》中的回答:“仁者爱人。”做一个讲良心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懂得爱人,有一颗爱人之心,爱亲人、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奉献而不是索取。《爱的奉献》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灾难面前,正是“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爱的情感的迸发和传递,凝聚伟大的民族精神,铸就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民迅速汇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感动中国,感动世界,托起生命的希望,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魔、重建美好家园擎起一片蓝天。近日来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表达爱的力量的诗:“让爱化作热血行动/将亲人温暖在我怀里/有爱就有拯救奇迹/就因为你们是我的姐妹兄弟。”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上,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在表演舞蹈“千手观音”后,用手语表达了一段深情:“只要心中有爱,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

为什么当我们得知朋友、同学、同事、同胞有谁遇到了困难就会去帮助,有谁遭到不幸就会去安慰援助,哪个地方受了灾就会伸手捐钱捐物、加入志愿者行列去提供服务,哪个贫困地区小孩子上不了学就给希望工程捐资办学,那都是因为爱心的驱动。有爱心的人,才能够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有乐善好施的善举和义举。

什么是责任心?

责任心,即一个人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自觉承担这种角色应承担的任务和义务的态度。譬如:在家庭作为一名子女,就有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和睦团结的责任;在学校作为一名学生,就有尊师重教、努力学习的责任;在社区作为一名社区成员,就有热心公益、构建和谐社区的责任。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在不断变化,身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是越来越大。义务和权利是互为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我们每一个公民在享受国家、社会赋予的各种公民权利的同时,一定要知道自己身负的义务,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的繁荣富强,都要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有一种使命。

责任心是公民热心参与社会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质。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中的成功与挫败。”有一次,胡耀邦同志到一所大学去看望大学生,在看望过程中听到有人反映现在有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低下,有的大学生宿舍门口贴着这样的对子,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耀邦同志很善于引导青年人,他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说这副对联我来帮你们改一改,当场又把它改成郑板桥的原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一改把责任心凸显出来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责任心的最高体现。“抗震救灾,人人有责。”这是在汶川地震灾害面前公民责任感的最新体现。

什么是同情心?

同情心即一个人的恻隐之心,当他人遇到困难、爱到挫折、遭到不幸,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有朋友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听说谁个遭到不幸,这个不幸好像就是自己遭受了一样。同情是一种美德,对他人之难有如同身受的心理体验,就会产生我要帮助别人的愿望,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劝导,或者是伸一把手。道义源于同情,很多热心助人的义举常常是出于同情心。

全国人民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壮举,就蕴含着全国人民对惨烈灾情的深深同情。一位在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救灾的青年说得很真切:“当灾情通过电视画面、照片和文字传播到我的面前,我流泪,我悲痛,我怎能不为灾区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救援。”在抗震救灾中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贵州开阳县龙水乡龙江村36岁的农妇袁安惠,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卖掉四只羊,即时把卖羊的1000元全部捐出救灾。她说:“想到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听到妈妈为了孩子声嘶力竭的呼喊,看到解放军战士用两手拼命地扒石块救人,我的心都碎了。”这是灾情对心灵的震撼!这是心灵自然流出的悯人与同情!一队队“80后”“90后”解放军和武警公安消防队伍的青年奋不顾身的救灾壮举,一批批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青年志愿者和青年突击队,社会各界自发踊跃为灾区捐钱捐物的行动,城乡社区和大学校园中义务献血的长长的队伍,充分显示了由同情心而升华的高尚情操,由此汇成涌向灾区的爱的大潮。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必然是道德低下,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遇到不幸了,不但不伸出援手还幸灾乐祸:“你小子也有今天啊”,那还有什么道德良心呢?战国《公羊传》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透彻:“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有没有同情心,竟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分界线。君子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会同情、怜悯,就想去帮助人家。而小人呢?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了,却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所以同情心是一个人提高道德素质绝对不能没有的。

什么是羞耻心?

羞耻心即一个人有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种不安,内疚,惭愧,悔恨的心态。如果做了不合道德的事情,心里过意不去,忐忑不安,这就是羞耻心。羞耻心也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绝对不能没有的心理品质。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毅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把生命留给学生。但有一名姓范的老师却不顾教室里几十名学生的安危,第一个先跑。事后受到公众批评时,他竟不以为耻,还在“天涯论坛”写下《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作辩解说:“在这种生死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己,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随后又发表《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说“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别人的义务。如果别人这样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网友送给他“范跑跑”称号,称其为“最无耻教师”。这种不知耻的行为,不能不说是师德的严重缺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耻心,那是很可怕的。恬不知耻,寡廉鲜耻,厚颜无耻,这样的人是很难要求他能够有起码的公民道德素质的。

加拿大工学院的一名毕业生,由于设计失误,致使一座桥梁垮塌。校方买下这桥梁的废弃钢材,加工成戒指,命名为“耻辱戒指”。每年学生毕业时,校方在颁发毕业证书的同时,向毕业生赠送一枚“耻辱戒指”。这种勇于正视“耻辱”并从中汲取动力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萧伯纳说过,一个人知耻的事情越多,越值得尊敬。孔子说:“知耻者为勇。”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说过一句同义的话:“一个人对可耻行为的追悔,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一个人如果做了不符合道德的事情,自己有耻感和罪感,就会有改正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对生命的拯救,道德素质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爱、责、情、耻,心之四良。四良养成,德立品高。四良缺失,品卑德衰。让四良之心在我们心中永存!守护良心,就是保持心灵的纯净,道德之花将在这里永不凋谢,四季盛开!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