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黄志坚:对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出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思考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根在良心。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为人最可贵的是良心,做人最要紧的是守护良心。良心如同道德的卫士,在人们的行为之前、行为之中、行为之后具有三层护卫作用。守护良心贵在保持内心之“四良”: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的坚实与弘扬。

公民应当养成哪些道德素质?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纲要》里,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规范是: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为全体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指明了努力方向。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教诲、灌输、疏导与熏陶。然而这些外在的教育终归要在养成内在的道德准则和自我评价上见功效,通过良心实现道德的升华。什么是良心?良心在公民道德素质养成中有何功力?公民怎样才能守护好自己的良心?这些都是当今公民道德素质养成中的新话题,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不能缺少的思想疏导。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讲述。

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则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6日下午6点半,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00个小时,救援官兵从什邡县汉旺镇坍塌的废墟里抬出一位虚弱得已昏迷的受难者,名叫刘德云。人们吃惊地发现,他的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一个突然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濒临死亡时留下的遗言竟是告诉子女替他归还欠债,可见欠债还钱的诚信已多么深地植于他的内心。还了欠债,心灵就能得到安宁,死亦无愧于人;有债未还,则愧疚不安,死难瞑目,是这颗善良的心给了他临终也要实践诚信的力量。这种崇高的德行,令人起敬,也使人们从中看到一颗善良的心。

另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广西南宁市二中一位名叫覃鑫的学生,2004年高考以899分的高分名列广西文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录取。一生产营养品的商家闻讯找到她家,提出拍一组她因使用该商家生产的营养品和介绍的学习方法而获得高分的广告宣传片,答应一次性付给她“广告费”10万元。虽然她家经济窘困,全家每月就靠58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上大学的7000元费用全靠向亲友筹措,可是她却毅然拒绝这一高额“广告费”的诱惑。她说,自己从未使用过这个商家生产的营养品和介绍的学习方法,接受做这样的广告,就是帮助这个商家欺骗消费者。“如果拿了这个钱,一辈子良心上都过意不去。”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良心在道德养成中的份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个来评价道德素质的话语:“某某是个有良心的人”,“某某良心不好”,“某某良心叫狗叼去了”。

什么是良心?良心是宇宙间人类所独有的精神家园,是存于人们内心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孟子说:“仁,内也,非外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个心即为内在的良心。用今天的话来说,良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是人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融为内心的动机和信念的体现。良心是人们评价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并进行自我道德评价。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内心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人们的良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在正心,正心也就是要端正良心。心不正,何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成奸诈之谈。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良心存则道德兴,良心常驻则道德高尚,良心蒙尘则道德衰微,良心泯灭则道德沦丧。

“文革”岁月,把讲良心作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大加讨伐的荒唐已经逝去,讲良心正在成为时代的新潮。如今“对得起良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善良心迹的常用语。有良心的工商户不搞假冒欺诈,有良心的建筑商不做“豆腐渣”工程,有良心的法官不会办错案,有良心的公务员远离贪污腐化,有良心的教师不会误人子弟……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都在张扬人的良心。温加宝总理的铮铮良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一个县委书记的自白》说:“党性就是良心,就是共产党员的良心。一个人连起码的做人良心都丧尽了,还讲什么党性。”

人无良心,与禽兽何异。同没有良心的人讲道德犹如石板上栽花,必枯无疑。所以孟子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郭沫若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体,莫过于良心的泯灭。”人生之幸,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良心。有位学者的感悟颇富哲理:“一百种理论的的确确不如一份良心。当我们在努力学习一百种理论和实践一百种理论的同时,绝对别忘记了还有一份良心要自己去实现。”

生而为人,每天都要同他人、同社会打交道,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或顺或逆的事情。有的事也许不为人所知,很私密,但却躲不过良心的审视,每当独处静思或午夜梦回的时刻,也就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良心就会出来评判自己的是非善恶。纯净的良心,恰似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就无愧于心,安然入眠。

良心是人们维系道德的卫士

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离不开两种制衡的力量:一为道德;二为法律。

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精神力量。法律是强制的,对于危害社会和谐有序的违法行为,公检法机关可以依法采取拘留、审查、判刑等惩办手段。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却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法律管不着了,就得依赖于道德的制衡。如果说法律是强制的力量,道德即是精神的力量。

道德的精神力量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叫舆论;一个叫良心。

舆论如同道德的法庭。《辞海》载:“舆者,众也。舆论即众人之议论。《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用今天的话说,舆论即指群众的言论和态度。对于不符合社会公共规范却未犯法的行为,虽然不能诉诸法律,但可以诉诸道德。舆论好比是道德的法庭,群众的议论可以对人们的各种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评判。谁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谁就会受到舆论的非议和谴责。民间的形象语言叫“戳后脊梁骨”。发生不道德的事情自己缩手不做或劝告他人勿做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自诫或对他人的警醒:“这种事干不得啊,干了可要被人家戳后脊梁骨!”这就是舆论的力量。“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显示的即是社会舆论的最大威力。

良心如同道德的卫士。如果说舆论是一种外在的道德制衡,良心即为存于人心的内在制衡,不让不道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如果发生了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良心对道德具有三层护卫的作用:

其一,在人们的行为之前,良心如同指挥官,指引着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2008年被誉为“时代先锋”的山西长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长张巨魁,长期手握实权至辞世,敬业尽职,一生清白,受到公众的高度赞颂,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的心声:“贪求身外之物,是为官之大忌,从政大危。为官要经常听听群众的议论,常摸摸自己良心,常检点自己的言行。”吉林桦甸市八道河子乡有一位手艺非常好的豆腐倌,他做的豆腐十分畅销,可是后来不做了。乡亲们都纳闷地询问,这位豆腐倌的回答是:“我得肝炎了,不能再卖豆腐了;如果再卖,那可太丧良心了。”常摸自己的良心,不做丧良心的事,这不就是良心的指挥作用嘛!

其二,在人们的行为之中,良心如同监察官,审视着你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四川汶川八级大地震,许多中、小学的教学楼垮塌,许多天真烂漫的学生失去了生命,北川县邓家海元村山中的刘汉希望小学却奇迹般矗立无损,483名学生和教职工安然无恙,一个都不少。灾后人们反思学校的建筑物该如何建,谈到建筑物的选址、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建筑物的用材质量等等,而刘汉希望小学给出的更深层考量是:“最能经受考验的是人的良心。”为此,《中国青年报》于2008年5月22日及时发出了“用良心给孩子们建不塌学校”的呼唤。任何工程建设,完善的标准固然重要,但标准毕竟是由人掌控和操作的,因而人的良心始终属于首位。有良心的人办事,都能令人放心。有些“豆腐渣”工程,往往缺的不是质量标准而是人的良心。凡事要讲良心,工程建设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何尝不是如此。

其三,在人们的行为之后,良心好比是检察官,检验着你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2008年2月,一位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在陪母亲住院治病的上海某医院上海银行ATM机上,发现前一位取款人的银行卡仍在机内。他在取款的界面输入300,吐出了三百元,输入2000,又吐出二千元,再输入2000,又吐出二千元。当他输入第三个2000时,突然良心发现,想到失款人的痛苦,感到自己的行为缺德,于是将卡退出,并想尽各种办法联系到卡的失主,向失主归还他取出的6300元和银行卡以后,他才心安。吉林延吉市郊的一对夫妇,因“不堪良心折磨”,将10年前在出租车内拾得的四万元送交本市公安局,请求寻找失主归还,表示“卖房子还利息也认了,找不到失主就捐到慈善机构”。河南密县二中的一位青年,在代管学校邮件发放工作期间,私自拆看了一封海外来信之后,内心对要不要把这封撕拆过的信送交收信人十分矛盾,给人送回去怕受批评留下不好名声,截留销毁又觉得不应该。他不安地度过几日,最终以真诚认错的态度将信件送到了收信人手上,也得到了收信人的谅解。他从这件事体会到:“一个人做了错事,不声张,也许永远不会遭到别人的白眼,但是,良心、道德上的谴责会长久地留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它会时时带来折磨和痛苦。”“良心发现”“不堪良心的折磨”,“还良心债”,这些都是“有错就改”、“迷途知返”的强大精神力量。

良心的作用,“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个精辟的诠释:“良心者,不特告人以善恶之别,且迫人以避恶趋善也。”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照亮人们唯一的灯是理性,引导人们在暗中行路的手杖是良心。”英国近代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更有精辟的比喻:“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订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规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的暗探……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的呵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

看来,重视良心在道德养成中的岗哨和卫士作用,中外是相通的。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