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园文化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报告人通过对历史名园的历史和功能的介绍,阐述了历史名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对园林中山形水系、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和建筑借景等构成要素,结合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令读者在品味园林艺术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博大精深。

历史名园又叫历史园林、古典园林、古代园林等,历史名园就是有名的历史园林。历史名园范围较窄,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见于史书记载的园林这是历史园林,存在过但是现在没了;第二个就是现在还存在着的园林,像北京的颐和园,北海,景山,苏州的一些园子等。对文化的理解不一样,大概好几百种解释,比较普通的流行的,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文化范畴。园林文化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类,由于近代园林的一些问题,理解的范畴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历史园林的文化。

一、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一门学科。我们经常说园林如诗如画,但是园林不是诗不是画,园林里的花草树木,都具有中国的特征,植物学概括不了园林学,不能拿植物学来代替园林学,不是植物学的范围。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殿堂馆舍,离不开建筑,但是建筑学也概括不了园林学。比如圆明园,并不是恢复了圆明园的建筑,圆明园就恢复了,建筑恢复只是一个部分,还有多种其他因素需要恢复。现在有的省市把林业局和园林局合并了,叫绿化局,北京叫园林绿化局。

造林和造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造园是造园,造林是造林,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比如皇家园林跟紫禁城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紫禁城是一个制度,而园林只是一个文化,更像一种文化的东西。

(一)、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园林。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盖宫殿,而皇家的园林,或者用前代的,或者滞后再出现,这个周期大概要一百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封建社会出现两个知名的皇帝,三个知名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汉代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第二个高峰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初唐时候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高峰就是清代的康乾盛世。三个大起伏,历史是有规律性的。汉代的皇家园林:西汉建国的时候大概是公元前206,到了公元前的一百多年的时候,就是西汉建国一百年后,在原来未央宫的基础上建造了建章宫,建章宫挖了太乙池,建造了一水三山的皇家园林,是汉代皇家的象征,有园子和宫,园、宫结合得比较紧。唐代的芙蓉园:唐代建国的时候是公元618,进入盛唐的时候大概是713,也是一百年,出现了曲江边的芙蓉园。芙蓉园隋代就有,一直在修建扩大,是唐代一个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清代的圆明园:圆明园的40景是1744年,乾隆9年完成的。1744年是清代从1644年进北京,整整一百年。三个朝代从建国开始到代表性的标志性的园林出现,只是一百年的时间,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还有很多的政治内容。

(二)、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园林必须有文化建筑。小平同志说“中国到下个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下世纪中叶就是2050年左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年又是一个周期,可能会出现新的园林文化现象。

明代初朱元璋时期,在安徽凤阳做中都祖坟上建造的石人石马,明显带有上个时代的特征。从考古学上分析来看,元代的文化是社会转型的阶段,一个三四十岁的成熟工匠带着上个时代的特征过渡到下个时代,五六十岁的时候,成为一个成熟艺术的创作者。在建国初期,建造人民大会堂我们用的是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建筑学家,没有自己的东西,把国外的拿进来了。而现在的建筑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园林文化也是这样,必须在有一定积累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