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搬迁橘农:为了北京不缺水不在乎搬家

丹江口搬迁橘农:为了北京不缺水不在乎搬家

李发宝这些日子正忙着为新房子装修,预计下个月就能入住了。饶强/摄

都说“南橘北枳”,湖北丹江口市正是中国适合种植柑橘最靠北的地方。因为气候适宜,水土丰美,这里的柑橘不但产量高,而且味道好。但丹江口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这就意味着2014年全线通水、北京人喝上丹江水的时候,很多橘园将被淹没,数万名丹江口人将离开家园。

搬迁:

这是第二次为水库搬家

计家沟村五组的李发宝今年62岁,昨天他正在已经建成的移民新村自家的二层小楼里忙着装修。三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老伴随着去带孙子,家里就剩下李发宝。新家楼上楼下一共150多平方米,多少显得有些空旷。墙边摞着几摞地板砖,屋里堆着水泥和沙子。李发宝告诉记者,估计11月左右就能入住了,争取让儿子媳妇带着还未见面的孙子春节时回新家过年。

李发宝说,“这是第二次为水库搬家了。”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1960年,均县(丹江口市的前身)确定为新县县城城址,前县城居民陆续迁至新城,凑合住在用土坯垒成的草房里。1974年,国家成立了移民指挥部,李发宝一家获得了120元的一次性补偿,这才把房子改建了一下。1990年,他又将土墙全改成砖墙,直到现在。

李发宝告诉记者,自己老伴娘家的侄子们也要为南水北调移民到湖北天门,以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人现在坐长途车至少要4个小时才能见面。李发宝说,虽然平时见不着了,但农村要是有个婚丧嫁娶都是大事,隔着再远有事也一定是要去看看的。

展望:

以后还靠种橘子过日子

李发宝家的老房子在离新村大概一公里的山下。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向下走,路两边的柑橘已经泛出金黄的颜色。李发宝随手摘下一个橘子递给记者说,自己有10亩橘园,一年大概能产4万多斤柑橘,收入能有万把块钱。橘园里还有蜈蚣,到了晚上,山上星星点点,都是人带着灯捉蜈蚣。“蜈蚣是药材有人收,一只今年的价钱是4块,这一晚上我能抓到几十条。”

按照规定,李发宝家的老房子将按每平方米475元进行补助。“新房子大概12万左右,算下来房子我是不用自己花钱还能找给我一点儿。”自己将要被淹的10亩橘园,村里都会给补回来,所以李发宝打算今后主要还是以种柑橘为生,晚上再去捉蜈蚣。“好多人说我新房位置好,怎么不开个小卖店?我想了想觉得不行。”李发宝在厨房里收拾着准备做晚饭的土豆和葱头,“一是村里人少,已经有开店的了,那么多卖东西的咋卖得出去?再说新村进城比现在方便,也就十来分钟,想买东西人家就进城了!”

难舍:

站在老房子前面照张相

“等新房子那边差不多了,这个我一砖一瓦自己盖的老房子也该扒了。”李发宝点了一根烟,“虽说房子破,但住了那么多年,说实话,咋能舍得呢?但是北京缺水啊,为了北京不缺水,我不在乎再搬一次家。”

李发宝的老房子有一间正屋,一间厨房。正屋里正对大门的柜子上,摆着电视机和儿子的结婚照。这也许是李发宝觉得家里最贵重的两样东西,说了好几次“这个带上,剩下的家具也没什么用了,到那边再打新的吧。”旁边还有个塑料包装都没舍得拆掉的“财神”像,透过落满灰尘的包装,里面依旧金灿灿的,这个李发宝也打算带走。“我抽签选房子抽到了一排一号,别人都说我之前一定是烧香了!”他笑着说。

采访快要结束时,李发宝说还要收拾下东西,一些能拿动的就顺便搬过去。正说着,李发宝的哥哥李发财正好回来,见记者带着相机,老哥俩憨笑着,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站在这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前,照了一张合影,背景是老屋屋檐下晒的成串的玉米和漫山的橘树。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