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万生: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詹万生: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才能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价值观的一元导向?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纳入邓小平同志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来理解,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含义,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才能更

好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元导向。这个理论体系应当包括:价值主体的

确立、价值目标的选择、价值评价的标准和价值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范畴。

一、价值主体的确立——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各

种价值现象比较系统的、稳定的、深层的观点或看法,它是包括价值主体的确立、价值

目标的选择、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实现的途径在内的观念系统。因此,价值主体的确

立是价值观首先应回答的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对价值主体的确立是不同的。价值主体可

以是人类,可以是人民,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个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

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

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指出:“中国现

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

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就可以

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①这段话

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全国人民摆脱贫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水平。这是我们办一切事情,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同

时也是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应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的客观依据。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集合概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人民

是由亿万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个人所组成的巨大的社会群体。人民的

利益与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此,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就包含

了人民中每个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毕竟不等于人民价值。人民主体与个人主体从

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排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不一致的情形。要把握人民主体

与个人主体的统一,关键在于弄清不同层次上的价值及其价值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些价值纯属于个人主体的,如个人的兴趣、爱好、风格等,就应该承认并尊重其个

别性、多样性。有些价值虽然同个人有关,但它本质上是人民的共同价值,如社会制度

、政策法规、思想道德等,那么就应当承认并服从这些价值的一元性。人民的价值是整

体性的、全局性的,它是从根本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与个人的价值相比

,它是第一位的。当人民价值与个人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自觉放弃个人价值而保

全人民价值。这就是人民价值主体与个人价值主体相统一,价值多样性与一元导向相统

一的理论基础。

二、价值目标的选择——以实现四化共同富裕作为共同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价值观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价值主体对前进方向、奋斗目标的选择,

是价值主体崇高而远大的理想的体现。一般来说,价值目标可分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

阶段性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长远的目标。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

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的价值目标和现阶段的

共同目标。他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

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

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

则。我们就是要坚持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

义。”②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指明了最终的价值目标

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

裕。为了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目标,邓小平同志又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远见

卓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价值目标设计出“分三步走”的近期的、中期的

、长期的价值目标,这就是:第一步,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1年翻一番,

使人民基本摆脱贫困状态;第二步,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发展30年到50年,到

下世纪中叶,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政治目标,

同时也是一个价值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大的价值选择,也是人民中每一个人的最大的

价值选择。当然,每一人社会成员除了应该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的价值目标之外,可以有

自己的个人追求、个人理想和个人的价值目标。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价值观既坚持共同价值目标的一元导向,又允许个人价值目标的多元存在。这是

因为共同价值目标与个人价值目标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共同价值目标具有导向、凝

聚和鼓舞作用,为社会成员个人价值目标的确立指明正确的方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只有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共同价值

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依赖于全体人民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共同价

值目标并不否认和排斥每个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而提出对社会有益的个人价

值目标。总之,共同价值目标的一元导向,不仅不淹没个人的价值目标,而且为个人价

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全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达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正确选择个人价值目标的准确方位、具体内容和

特殊形式,在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目标。

三、价值评价的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评价标准

价值有正负、高低、大小之分,要回答某一客观事物有没有价值,是正价值还是负

价值,价值是高还是低、是大还是小,取决于价值主体的评价标准。因此,价值评价标

准是价值观的又一个重要范畴。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呢?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批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把“三个有利于”确定为根本的价值标准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对“左”的错误进行拔乱反正的结果,是全党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结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

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

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最根本的拔乱反正。不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坚决转移工作重点,就不会有今

天的好形势。”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

,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实行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最大

需要,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评价标准上的一元导向。

“三个有利于”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评价标准,应当贯空和渗

透在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乃至每个个人价值评价的标准中,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

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做出贡献。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每

个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需要和特殊需要,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但是,首先应当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因为社会要能够提供满足其每个成员需要的条件,

首先需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只有人人首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贡献,生产力得到了

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社会才能根据国民生产的总值,扣除必须扣除的部分,然

后才能直接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和尊

重每个社会成员需要这是“三个有利于”评价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试想,如果没有生

产力的发展,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个人的需要又

将如何实现呢?“三个有利于”不但不否定个人具体需要和特殊需要,而且为个人的具

体需要和特殊需要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从而实现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四、价值实现的途径——以艰苦奋斗为根本实现途径

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价值主体确立了为之奋斗价值目标,

规定了价值评价的标准,同时还必须明确价值实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我们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核心

都十分重视劳动、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在价值实现中的重大意义。早在建国初期,毛泽

东同志就告诫人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

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

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

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建设年代的“大庆精神”、“雷锋精

神”都是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精神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保持艰苦

奋斗的传统。1989年3月23日,他在谈到最近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最重要

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

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

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保持稳定、推动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

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要实现它的目标需要几代人为之

艰苦奋斗。因此,艰苦奋斗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主张的价值实现途径,

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一元导向。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实现价值目标所采取的途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必须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

体追求的直接价值目标是利润、效益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问

题在于追逐的途径、方式和手段。那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甚至坑蒙拐骗的手段是必

须坚持反对的。而通过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发明创造、合法经营等正当途径和方式去

追求和获取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提倡艰苦奋斗的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创造精神,并不

反对安居乐业和价值享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这就包含了人

民安居乐业和享受价值之意。但是,享受价值必须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必须靠艰苦奋

斗。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是安邦治国

之大道,“克勤克俭,开源节流”是治家理财之法宝,“勤以立志,俭以养德”是立身

处世之美德。在实现生活中存在的那种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负债消费的现象是不可取

的,那种依靠巧取豪夺而一掷千金、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享乐主义是必须反对的。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以艰苦奋斗为根本的价值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实现艰

苦创业与安居乐业的统一。

总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全党、全国人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

这个一元导向。

①  ②  ③  ④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110—111、372、

141、2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

(作者单位: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责任编辑:周晓燕)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