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陶:防汛专家程晓陶谈洪灾

程晓陶:防汛专家程晓陶谈洪灾

  主持人:苏 博

嘉 宾:程晓陶

苏博:水的故事给人类的远古早期留下了许多传说和美好的记忆。从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到“女娲补天”的故事,从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到《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拯救人类故事的起源开始,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关于“水”的惊人相似之处。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包括北方多个省区大雨连绵不断,内陆河流、水库都超出了红色警戒线,三峡大坝自建成以来面临最大考验,部分省区已发生了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和国家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针对今年严重的汛情,今天我们请来了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就气侯变化、洪水灾害以及我国目前的防洪现代化设施与广大网友展开探讨。程主任您好。

程晓陶:你好。

苏博:首先请您就这次大水和1998年大水做一个对比好吗?

程晓陶:1998年的大水,当时气侯非常地异常。7、8月份的时候,副热带高压始终停滞在长江流域北侧,使得降雨云系不能顺利地北移,使强降水始终笼罩在长江全流域,长江上游连续出现八个洪峰,上下游洪峰遭遇就形成了全流域的大洪水。那个时候不得不依靠百万军民严防死守、死抢沿江两道大堤,从宜昌到九江以下,全线水位都突破了历史新高。唯一只有武汉水位比1954年低一点,主要原因是汉江的洪水没有和长江遭遇,没有像1954年那样,水位略低一点,但是两头水位都超过了历史水位。

但是,今年和1998年还有所不同。今年的雨区虽然7月份以来笼罩在长江领域,但是暴雨中心是先下后上。先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省份,到了7月中旬以后就转到长江的上游,在流经广安的渠江等支流上形成了特大暴雨洪水,其后在长江上游形成了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这个洪峰今年因为有了三峡的调控,下泄流量只有4万,对于荆江河段就是一个安全的流量。它下面两湖的水位尽管超警,但还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形成像1998年那样紧张的情况。

苏博:自1998年洪水后,我们的防汛能力是增强了还是下降了?

程晓陶:总的来说是增强了。因为1998大水之后,我们国家成倍地增加了治水的投入,主要是用于各大江河干流的防洪能力的提高,成效是很显著的。长江干堤全线加高加固的工程都完成了,治理太湖11项骨干工程,治理淮河19项工程都完成了。但是在我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小河流防洪的能力某种意义上甚至还可能有所削弱。

苏博:刚才您也聊到三峡,三峡自建成以来,直到洪峰的逼近又让人担心,不能把三峡当做最后的屏障。您认为三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哪?

程晓陶:三峡在规划的时候把防洪作为第一功能,长江流域最后形成了一个以三峡为核心的防洪体系。另外,它还有发电、航运等综合性的功能。就从防洪来讲,它是拦蓄洪水的重要屏障。因为在历史上,三峡出宜昌在1860和1870年的时候,洪峰流量都达到了11万立方米每秒。而长江有一句话叫做“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这个河段是能够过十年一遇洪水的。如果超过十年一遇,就有可能利用两边的蓄洪区才可能保证这个地方的安全。现在有了三峡以后,安全过洪的能力提高到了百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洪峰经过三峡调蓄以后,在荆江这个河段加上分蓄洪区的应用,是可以保证河堤安全的。这是在三峡建成之后才解决了的问题,如果没有三峡,刚才说的11万立方米流量下来,荆江大堤南决北决,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苏博:前一段时间说在江西赣州,防汛设施还是沿用的宋代的设备,但却很有效。而我们想问的是,这则消息是否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一些城市的防汛设施还很不完善?

程晓陶:在宋代的时候,赣州为了解决排涝的问题,因势利导修了一条福寿沟,这对于当时老城区降雨排水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排水系统经过千年的历史没有被废弃,后人一直在维修、维护,使得它直到今天仍然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但是,现在很多的城市在建设的时候,因为我们发展非常快速,城市的管理者面临很多诸如交通堵塞、供水、供电、污水治理等每天都要发生的城市问题,所以往往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就更重视地面,更重视每天都会遇到的麻烦事。所以,排水系统会被忽视,可能只有汛期才会出现问题,即使到了汛期也不见得每年都会有大暴雨,市政部门有时候有侥幸的心理。地面上建好了,但是地下排水系统没有建好,很多现在新建的小区都淹得很厉害,就是因为他的排水没有出路,不像赣州有一个福寿沟在那里发挥作用。

苏博:有网友认为只要是预防得不到位的,比如说火灾、水灾、地震,一旦发生了都是百年一遇的。在市政规划的问题上,是否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遇到问题又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

程晓陶:现在一发生灾害就说是百年一遇,我觉得这是不正确的。一场水灾多少年一遇必须要有数据来说明。比如说宜昌这次出现了七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有人说这是三峡建成以来最大的洪峰,三峡建成也才十来年,也有人说这是比1954、1998年洪水更大的洪峰,这个概念只是在哪是正确的呢?1954年最大的洪峰是68,000立方米每秒,1998年是63,000立方米每秒,这次达到了70,000,确实是比他最大的洪峰值要大。但是绝对不能说它比1954和1998年的洪水要大。1998年连续来了8个洪峰,这次只是1个洪峰,洪量上1998年要比这次大得多,尽管洪峰流量没有它大,但是整体流量要大得多。就算用过去70,000立方米每秒来算,在宜昌70,000立方米每秒还不到20年一遇。所以,一定要拿出合理的数据来评价。

另外,我们的防御工作,我觉得要认认真真去很好地做。而且,应该对防御工作的风险做评估,不同江河的风险是不一样的。从这次来说,广安江河确实是破历史记录的高水位,把城区淹了;广州就不是珠江泛滥了,而是当地的暴雨内涝。所以,还是应该在增强防控、调控能力上做好工作才好。

苏博:我们看到大雨来了,先是把广州淹了,后又把重庆淹了,之后东三省也面临着考验。您认为大城市在防洪方面都有哪些弊端,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程晓陶:现在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非常快,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人口的城市化率还不到20%,但是现在已经超过47%了。虽然从百分比上只是翻了一番,但是我们的人口从10亿到13亿,城市人口从2亿到现在的6亿多,城市人口净增了4个亿。这么多的人进到城市,城市的面积就要扩大。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中,一是从过去标准相对较高的城区到了周边地势更加低洼、排涝能力更低的农村;二是农田有一定的蓄洪能力、渗透能力,而现在更多地面硬化了。同样一块区域,他的径流系数就大了,同样降雨数,他的流量就变大了。三是现在城市扩大以后,过去城市的外河(过去水排到外河就算排出去了)现在都变成了内河,排水系统的负担比较大。

而我们现在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城市扩大一片,自己弄一个排水系统,又扩大一片,又弄一个排水系统,缺少骨干的排水管网。使得很多新建的小区,即使下面有排水系统,但是排水系统是没有出路的。另外,过去是一套排水管网,现在城市里面都要求你形成两套,雨污分流,雨水量是很大的,污水量是常年都有的,污水不让进到河流里面污染环境。现在很多城市这两套系统在形成过程中本身就打架,出现了很多的矛盾。

从城市总体来看,表现为重地上、轻地下,地下的排水系统跟城市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所以导致现在一下雨城市就淹。

苏博:三峡大坝抵挡住洪峰以后,洪水似乎有了消退的迹象,我们是否可以判定洪水已经结束了?

程晓陶:没有,我们现在处于“七下八上”的防汛期。江南五月份进入汛期,但是到了黄淮海,最关键的就是七下八上,包括东北。所以现在对于黄淮海平原、对于东北来说,还是一个防汛的关键时期。而且即使在南方,现在汛期也没有结束,到九月份,甚至十月份都不能说他的汛期结束了。只是说现在南方可能像这种梅雨天气结束了,但是后面还有台风暴雨,北方还有大范围高强度暴雨笼罩的可能。如果说台风进入了北方地区,也可能在局部引起特别大的暴雨。比如1975年8月,当时就是一个台风到了驻马店,淮河上游,停在那里不走了,最后一天降雨量超过800毫升,那就非常厉害了,形成了局部的大洪水。

苏博:每场大水除了造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损失之外,还有什么损失是我们忽略的?

程晓陶:过去我们说洪水灾害主要指的是他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水毁工程。现在我们不仅要考虑洪灾的损失,还要考虑它的影响。这个影响是更多方面的,比如说政府的威信。如果政府在大灾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减少了损失,尽快帮老百姓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政府的威信可能就会提高。但是如果说他没有做好,政府的威信就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失。另外,洪水还有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不仅造成损失,还有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还有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洪水和过去农业社会已经有很大不同。过去洪水灾区面积非常清楚,水淹到哪,哪的庄稼死了。现在不是,现在大雨中交通干线中断,可能就是断了这么一段路,交通中断的影响远远超出受灾的这一段。如果电力中断,或者通讯网络中断,计算机网络中断,这个影响面远远超出受灾的范围。所以他的影响要比过去灾区的范围要大。

苏博:请问程主任,大水退了之后,我们急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程晓陶:一般大水退后,首先是防疫,避免瘟疫的发生。另外,是怎么样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比如说电力的恢复、供水系统的恢复、交通的恢复。如果这些能够尽快地恢复,社会就能够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秩序,老百姓的生活、生产就能够正常的运转。如果说这个工作跟不上,可能灾害的影响时间就会变得很长。

苏博:从大禹时代起,国家就已经开始治理水患,但是往往水灾到来的时候我们除了救援之外别无良策。请问您对当代水利治理有何建议?

程晓陶:大禹治水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可是看到我们整个江河的防洪能力,中小河流也就是二、三十年一遇,大江河也就是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并不是过一年就提高一点,防洪体系建立以后,你要是不去维护,他就会衰减。防洪标准其实并不是越高越好,有一个标准适度的问题。所以现在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我们经常在宣传一个观点,防洪工程体系要标准适度、布局合理、维护良好、调度运用科学。同样防洪,还要有一个局部区域概念。1996年有一个水库,这个水库保护对象在河北,但是水库蓄水以后受淹的是山西。河北政府给中央打报告,我这个堤防守不住了,要求水库关闸,减少泄量。但是泄量一减少,库区水位又太高了。山西省政府马上给中央打报告,不行了,老百姓的农田淹了,房子也要淹了,要把闸开大。同样一个保护设施,还有上下游利益的冲突。另外,现在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堤防不够,希望通过加强堤防来增加防洪标准。我们国家在汉朝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皆强则下游伤。这个水本来走到这里,如果两岸的堤岸是一样高,他会漫出来,两边同样的受淹,现在你把右边加高了,就不淹右岸,就只淹左岸。如果左岸也加高了,就只淹下游了,而下游是经济发达的地方。

这次大量灾害发生在中小河流,一个概念就是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偏低,如果防洪标准偏低,是不是应该都把堤防加高?如果真的都有能力把堤防都加高,后果是什么?很有可能是风险转移到下游经济发达的地区了。这里有一个标准适度,这个度把握在哪里。还有一条,防洪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自然的规律,还要服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比如说我们现在,今年大家一看洪水都发生在中小河流,是不是我们就应该增加中小河流的投资力度,把标准都提高,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他的河流都是分级管理的。大江大河跨省的是中央主管的,淹没范围很大的,他要求的标准很高,投入也很高,不可能光靠沿江的老百姓修这样的堤防,这是中央政府来承担费用,或者是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来投入。但是中小河流肯定是在谁省里,谁要负责,在哪个市里,哪个市要负责。可是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一些经济好的地方,中小河流最近这几年投入也很大,有一些堤防也修得很漂亮。但是他的发展模式,也不是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投入的,他是地方政府去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一些企业集资以后,把沿江的老百姓搬迁,把堤防建好,把景观做得很漂亮,这个地方的环境改善了,安全保障水平也提高了,土地就增值。但是这个模式要让现在中部、西部的省份地方政府来学,他学不来,同样一个问题还和经济发展有关系。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以后,很多问题和过去情况不一样,比如说过去中小河流的堤防,虽然地方政府没有钱,但是他千百年下来靠什么维护?他是靠农民义务投工投劳去修。但是现在农村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农民义务工这个办法已经取消了。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把农民义务工取消了,农村公益的活动现在的政策叫“一事一议”,比如说村里要修一条路,大家商量好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是堤防的日常维护最后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管的了。地方政府也没有钱,义务的模式又取消了,所以回答你的问题,大江大河确实在提高,中小地方有的做得好的也在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真的处在自然衰减的过程中。

而且到了汛期,过去都有很严格的查险、排险的制度,现在农村劳动力少了,地方政府也没有那么强的力量组织查险排险。现在经济发展还有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河道采砂,如果规划得好,对河道有好处。但是如果做得不好,乱采乱挖,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挖一个坑,最后导致河势紊乱,反而威胁大堤的安全。现在大江大河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严厉的管理措施,禁止违法采砂。但是这个市场有这么大的需求,于是这些采砂的业主就从大江大河转向了中小河流,中小河流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强的管理能力,或者说有些地方政府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危害性。

苏博:非常感谢程主任的讲解,也感谢您做客第一时评。本期第一时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同一时间再见!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