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中国的经济增长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因此,中国的增长不无理由地被看成了一个奇迹。本文以制度变迁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论点是:经由重新界定产权,中国大幅度降低了全盘公有计划模式的制度运行成本,从而解放了庞大人力资源的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了综合成本竞争优势。

改革的体制出发点

计划经济制度的思想根据之一是公司理论。人们观察到,在市场里成长起来的大公司,内部有计划,但整个经济却没有计划。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越来越社会化,公司组织将越来越巨大,直到覆盖整个国民经济,从而把大公司内部的计划转变为全社会的计划。 列宁的构想更为直截了当: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社会主义,就是把全体社会成员都变成国家公司的雇员,使整个苏维埃经济像一个超级国家公司那样组织起来。

科斯(1988)在回顾他的公司理论的时候,明确讲他自己曾经受到那种把国家看做一个大公司思想的影响。 当然科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公司性质的经济学分析。他首先问: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既然可以用价格机制配置一切资源,为什么还存在内部似乎不依靠价格机制运行的企业?科斯的回答,是市场的价格机制有成本。此“成本”,不是原来人们熟知的生产成本,而是在直接生产以外、为了完成产品的交换而发生的交易费用。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本身要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在某些情况下,把运用价格机制的“市场协调办法”,换成在内部靠经理们的命令指挥行动的“企业家协调”,可以显著节约交易费用。根据科斯的理论,公司无非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一种组织。

不过,科斯可没有走到“国家超级公司”那么远的地方。这是因为,他的分析还顾及到企业的另一个成本即“组织成本”——当公司把原本通过市场交易的活动集中到企业内部之后,公司的组织成本(包括决策、监督、管理的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上升了。

因此,科斯关于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同时考虑到了两种成本:公司可以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但又必须为此支付组织成本。他的推论很直接,当公司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此增加的组织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时候,公司与市场的边界就确定了。科斯用他老师当年用过的一个比喻,把真实的市场经济看作大海,而公司则是海洋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在科斯看来,在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并存的世界里,“海洋”不能覆盖一切,“岛屿”也不能替代全部海洋。

中国改革的体制出发点,是计划经济也就是一个“超级国家公司”的现实。这个体制的特色是国家控制一切资源,依靠政治权威、行政体系、合法强制力以及全盘计划命令来组织国民经济。 不过,苏联式发得高度集权模式过于僵化,迫使中国领导人几次尝试把中央权力下放给地方。现在来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就是在超级国家公司之下增设了许多地方政府公司,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所有资源只能按照公有制的模式加以组织的根本原则。这当然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整体看,改革前的中国虽然实行某些行政性分权,但与前苏联一样,绝不承认私人产权的合法地位,也没有给私人之间订立各类市场契约留下空间。

因此,中国改革的出发点,并不是市场的交易费用太高,所以需要扩大企业组织来加以节约。多少年困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是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偏低。讲到底,就是超级国家公司的组织成本太高。  怎样降低超级国家公司的运行成本,是中国改革的现实出发点。

责任编辑:苏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