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文化消费是一个空洞,如果没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产品进行填充,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就会进来,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怎样强调文化产业都不为过。如今中国走出去的时候,要宣传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张扬什么样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做文化产业的人也是全国人民都要思考的。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我觉得我们将是文化上的东亚病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文化兴国的号角,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凸显。我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二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个标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中最重要的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家知道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双轨制,到90年代有一部分文化市场兴起,文化体制改革从1996年开始逐渐进行,到2003年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到目前已将近10年。如果我们把从2000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个概念作为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路线图,那么这三个主要概念是贯穿始终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四是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的建设。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在文化体制改革当中达到这四个目标。

文化体制改革有五个作用,一是必须能够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二是必须能够显著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必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必须能够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五是必须能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有一个主要精神,即通过“三个没有”来强调文化的意义,我认为这是“文革”以来,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把文化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一个极致。在“文革”以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学和文化是很重视的,那时重视文化主要是从宣传的角度,而今天重视文化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三个没有”即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我长期跟踪国家的文化政策,我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六大看点值得期待。

第一,有望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准入制度。在中国,文化原来是不能跟产业联系在一块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意识形态是党的喉舌,党的喉舌怎么能够拿来当商品卖,文化和产业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GDP的增长,也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作为商品的属性被提出来,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理论是滞后的。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