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发展趋势(6)

核心提示:文化消费是一个空洞,如果没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产品进行填充,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就会进来,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怎样强调文化产业都不为过。如今中国走出去的时候,要宣传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张扬什么样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做文化产业的人也是全国人民都要思考的。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我觉得我们将是文化上的东亚病夫。

我在德国住了很多年,在德国的火车站或公共汽车站,德国人一般不会提前5分钟去排队。但我还是会提前7分钟站到站台上,我很怕错过了这一班车。但是德国人就没这种顾虑,他们知道车一定会在既定的那个时间出现在既定的那个地方。我反思自己,在我的潜意识里也有一种不安全感觉。现在中国人是富裕的代名词,每到一个地方人家都说中国人很有钱,但我们有文化吗?文化自觉不是想自觉就能自觉的,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反思和培养才能获得。

文化产业在中国经历的三个阶段。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双轨制的文化市场,从不合法的文化产品到人人享用的大众娱乐消费文化。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新世纪是文化对经济的依附阶段,也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改革开放第三个10年,新世纪以来至今是经济搭台给文化唱戏。

2000年底文化产业在中国宏观的文化层面得到确认,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启动以落实公民文化权利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国不同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他们是市场成熟以后才有文化产业的,而我国是跨越式的发展,或者叫做压缩时空的发展,我们用3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够成熟、有争议的东西。

我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被当作封建迷信,从“文革”以来或者更早的民国时期就是被排斥被打倒的对象。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平台,我们的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了合法性,名正言顺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不再是封建迷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推进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原来文化是喉舌,现在虽然还有一部分仍是喉舌,但文化的性质已经变得多元。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推动着中国在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首先,我国的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文化和办文化。以前是全党办文化,现在不能再这样了,如今在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都要招标,有一套完整的招标体系。现在不仅党已经不办文化了,政府也不办文化了,党和政府只是起监督和服务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我国的文化体制不适应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相混淆,要的原因。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原因。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