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发展趋势(7)

核心提示:文化消费是一个空洞,如果没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产品进行填充,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就会进来,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怎样强调文化产业都不为过。如今中国走出去的时候,要宣传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张扬什么样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做文化产业的人也是全国人民都要思考的。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我觉得我们将是文化上的东亚病夫。

第三,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没有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面对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多种所有制竞争的局面,国家办的文化单位反应迟钝,没有办法进入市场去主动竞争。公有制的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市场的主体缺位。几乎所有的国有单位都是没有主体的,当这个领导在位的时候,是这个领导的一支笔,领导换届又是一支笔,严格地说,国有资产是缺乏主体的。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把文化产业跟文化事业分开,95%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进入市场,要改制。从2003年开始试点,然后向全国主要省市推广,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普遍改革的阶段。

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是十六大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之前,也就是2003、2004、2005年。在这个期间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思路,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强调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则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同时,提出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从《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十七大的召开,是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2006年3月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要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四个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一方面明确提出建设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由办文化转到服务。另外一方面,明确影视制作业、出版业等9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提出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目标要求。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