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创新管理是促进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全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创新安全管理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是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既要立足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因此,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就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完善考评体系,推动建立安全生产预防机制。传统的安全管理基本上是事后管理,这种模式不能体现“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创新安全管理,要变事后处理型为问题发现型管理模式,运用安全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超前预防上,为生产发展与生命安全建立坚实的屏障。
开展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将安全生产责任从法定代表人开始,逐一落实到每个从业人员,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去干,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管理和规范管理水平。
创新预警机制,提高事故的超前防范能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预测方法建立监控预警体系,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预警,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管理和监管水平。通过建立区域生产安全宏观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安全生产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战略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施超前防范,为安全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提升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安全监管历来是重要环节。管理好这些流动的危险源涉及面广、难度大,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创新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提供了手段,要通过建立危化品道路运输省际联运机制,提高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安全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创新安全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应主要体现“三个发展”:管理阶段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事后管理逐步向事前管理发展;管理对象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事故管理逐渐向安全生产的隐患管理发展;管理手段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结果管理逐渐向安全生产的预警管理发展。
可以说,这“三个发展”概括了安全管理创新的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安全管理的创新必然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内容与手段。二是预防性。安全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和方法,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三是主动性。安全管理的创新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企业将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转变为现代的内激型安全目标管理。四是动态性。安全管理的创新就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入研究我国安全生产的规律与发展走势,努力实现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五是社会性。要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为安全生产服务,创造全社会关注安全的环境与氛围。同时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坚持安全管理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从被动防范向基础管理转变;从专项整治向规范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预警预防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从控制伤亡向职业健康转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