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文化最缺“国际语境”

中国主流文化最缺“国际语境”

提要:中国现阶段强调的“主流文化”之所以无法形成类似外国大片的广泛社会效益,其根本原因和症结就在于没有掌握“国际语境”。而这其中,文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文化产品的审查者自身缺乏对“国际语境”的认知又是关键之关键。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日前中共做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主旨之一。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中国的主流文化即人们习惯地称为“主旋律”的文化产品,作为桥梁和管道,把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国,从而一方面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的国际氛围;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所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热望,最核心最实质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有代表中国文化的大作品大制作。我们以电影中的故事片为例,这种大作品与大制作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大片”。当然,中国大片不仅毫无疑问地要以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为其内核,但同样也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大片也需要有足够的国际化语境。这种“国际化语境”就是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所能接受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如果再说得更深一些,则是在国际化语境中所包括的人类共有的道德遵循、人性追求、审美情趣与共有的价值判断。在这方面,前总理周恩来就是一个好的先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向外国人介绍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泊与祝英台》时,曾说,这就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全场轰动,效果绝佳。“文革”期间,尽管极左思潮横行,但周恩来在向国际友人介绍河南林县(今为林州市)人民劈山引水的“红旗渠”工程时,仍用“可能是世界第九大奇迹”为引子,顿时激起了外国客人极大的兴趣。

不过,在当今世界上,如果我们不带偏见,不存在“羡慕_嫉妒_恨”的连琐式心态的话,就应该承认,好莱坞是以文化产品“输出”价值观的较为成功的范例。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超越”可以为其佐证。一、“好莱坞”制造出了一种看似十分矛盾,却又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超越纯政治的文化心态。这就是说,当人们一方面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其他许多不光彩的言行进行着持续而激烈地抨击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对美国大片(包括卡通片)表现得十分追捧。这说明“好莱坞”的许多大片让人在无形中超越了对美国内外政治角色的批评,客观上起到了文化“补台”的效应。二、“好莱坞”造出了一种老少皆宜,或者说是“老少通吃”的文化“超越”现像。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不同文化背景及知识素养的人居然都能在这些美国大片中得到愉悦与某种共鸣。尤其是以“狮子王”为代表的卡通片,人们甚至可以不通过语言,只通过画面与音乐就能够了解和理解其所施放的善恶观。

我们通过前总理周恩来和美国大片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事例,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类存在着某种共有的社会诉求、共有的进步度量、共有的道德指向、共有的审美情趣、共有的文化追寻。而恰恰是这种共有的诉求、度量、指向、情趣、追寻,才可能产生广泛的文化认同,也才可能产生在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与相互学习。这,就是笔者在前面所说的“国际语境”。而这种“国际语境”的内核不是别的,就是简单的三个字___真、善、美。当然,承认与努力掌握文化的“国际语境”并不等于否认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国际语境”,人类的不同族群和世界的不同国家,才有可能在差别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吸引和相互欣赏!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之所以越来越多出现在外国大片中,如《花木兰》《功夫熊猫》中,就足以印证这个道理。

因此,笔者以为,中国现阶段强调的“主流文化”之所以无法形成类似外国大片的广泛社会效益,其根本原因和症结就在于没有掌握“国际语境”。而这其中,文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文化产品的审查者自身缺乏对“国际语境”的认知又是关键之关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3D电影《阿凡达》是中国导演执导的影片,它会受到什么样的批评。大概可被指责的地方绝不会少有几十处。比如“人鬼难辨”、“凭空杜撰”“脱离现实生活”“毫无教育意义”等等。同样,如果斯皮尔伯格任导演的多部战争片为中国某影视公司出品,也几乎可以肯定地会被批斥为“宣扬战争残酷”“混淆正义与非正义战争”“宣扬人性论”等。这绝不是一种无根据的假设。事实上,电影《集结号》放映后,在得到社会普遍好评的同时,也遭受到某些有影响人物的痛批。耐人寻味的是,那位带头批判的老作家,他曾写过的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也同样充满了战争场面的残酷与血腥。但读者并没有被吓住,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主旋律作品与外国大片不是一类东西。外国大片是单纯的商业运作,它们的属性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中国的主旋律作品强调的是社会效益,不是满身铜臭气的商片。此言差矣,可谓谬之千里。殊不知,商品是要由消费者来购买的,而万千消费者是万千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人是有分辩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基本诉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品的市场取向与消费者的人文追求和审美取向也是一致的。可见,缩小认知度的差距和改变国际语境的严重空缺,才是有中国特色具有民族传统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当然,也是打造中国强势文化的未来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