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李嘉图的利润理论

[第十六章]李嘉图的利润理论

[第十六章]李嘉图的利润理论 [(1)李嘉图把利润和剩余价值区别开来的个别场合]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已经详细证明:剩余价值规律,或者更确切地说,剩余价值率规律(假定工作日既定),不是象李嘉图所解释的那样,直接地、简单地同利润规律相一致,或者说,可以直接地、简单地适用于利润规律;李嘉图错误地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只有在全部资本都由可变资本组成,或者说,全部资本都直接用于工资的场合,剩余价值和利润才是等同的;因此,李嘉图在“利润”名义下考察的,一般说来只是剩余价值。也只有在上述这种场合,总产品才会简单地归结为工资和剩余价值。李嘉图显然同意斯密关于年产品的总价值归结为收入的观点。因此,他也就把价值和费用价格混淆起来了。

这里没有必要重复说,利润率不是由支配剩余价值率的那些规律直接支配的。

第一,我们已经看到,利润率可能由于地租的降低或提高而提高或降低,同劳动价值的任何变动无关。

第二,利润的绝对量等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但是,后者不仅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且决定于所使用的工人人数。因此在剩余价值率降低而工人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利润量可能不变,反过来也是一样。

第三,在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条件下,利润率取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

第四,在剩余价值既定(从而假定每100单位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也既定)的条件下,利润率取决于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比例,这些不同部分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发生变动:部分地由于使用生产条件时节省了力等等;部分地由于价值变动,这种价值变动可能影响资本的一部分而不影响资本的其他部分。

最后,还要考虑到从流通过程产生的资本构成的差别。

[667]从李嘉图著作中已经隐约透露出来的一些想法,本来应该促使他把剩余价值和利润区别开来。由于他没有这样作,看来,——正如在分析第一章(《论价值》)时已经指出的,——他在有些地方就滑到认为利润只是商品价值的附加额这样一种庸俗观点上去了;例如,他在谈到固定资本占优势的资本的利润如何决定等等的时候就是如此[注:见本册第199—200页。——编者注]。他的追随者们的极其荒谬的言论,就是从这里产生的。说平均起来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或者说,利润取决于所使用的资本量,这个论点实际上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用一系列中介环节把它同一般价值规律等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如果把利润和剩余价值等同起来(这只有对全部资本来说才是正确的),那末,就必然会产生庸俗观点。正因为如此,李嘉图才没有找到确定一般利润率的任何途径。

李嘉图懂得,商品价值的变动如果象货币价值的变动那样以同一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这种变动就不影响利润率。李嘉图本来应该由此得出结论说,商品价值的变动如果不是以同一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这种变动就影响利润率;因此,在劳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可能变动,甚至可能朝着同劳动价值变动相反的方向变动。但是,首先他必须注意到,剩余产品,或者在他看来也可以说,剩余价值,或者他还可以说,剩余劳动,只要他是从利润角度来考察的,他就不能单单按它同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计算,而要按它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来计算。

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他说:

“不论货币价值的变动有多大,它都不会引起利润率的任何变动;因为,假定工厂主的商品价格从1000镑上涨到2000镑,即涨价100%,如果他的资本(货币价值的变动对他的资本和对产品的价值所起的影响是一样的),如果他的机器、建筑物和商品储备同样涨价100%,他的利润率将照旧不变……如果工厂主用一定价值的资本,通过节约劳动的办法,能使产品数量增加一倍,而产品价格下跌到原先价格的一半,那末产品同生产产品的资本的比例将照旧不变,因而利润率也将照旧不变。如果在他用同一资本使产品量增加一倍的同时,货币价值由于某种原因降低一半,产品就将按两倍于以前的货币价值出卖;但是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资本也将具有两倍于以前的货币价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价值同资本价值的比例也将照旧不变。”(同上,第51—52页)

如果李嘉图这里说的产品是指剩余产品,那是对的。因为利润率=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资本。所以,如果剩余产品=10,资本=100,那末利润率=10/100=1/10=10%。但是,如果他指的是全部产品,问题就说得不确切。那样的话,李嘉图所谓产品价值同资本价值的比例,显然是指商品价值超过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无论如何可以看出,李嘉图在这里没有把利润同剩余价值等同起来,没有把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劳动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等同起来。

李嘉图说:

“假定用来制造某些商品的原产品跌价,这些商品也将因此跌价。不错,这些商品将跌价,但是随着商品的跌价,生产者的货币收入并不会有任何减少。如果他卖出商品得到的货币减少,那只不过是因为用来制造商品的材料之一的价值已经减少。如果毛织厂主卖出呢绒不是得到1000镑,而是只得到900镑,那末,在用来纺织呢绒的羊毛的价值降低了100镑的情况下,他的收入仍然不会减少。”(同上,第32章第518页)

(其实,李嘉图在这里讲的问题——原产品价值下降在某一实际场合的影响——同我们这里毫无关系。羊毛价值突然下降对于那些毛织厂主的货币收入当然有(不利)影响,因为他们在仓库里存有大批成品,这些成品是在羊毛昂贵的时候制造的,却要在羊毛价值[668]下降之后拿去出卖。)

按照李嘉图这里的假定,如果毛织厂主推动的劳动量同以前一样{其实他们可以推动更大的劳动量,因为一部分游离出来的、以前仅仅用于原料的资本,现在就可以用于原料加劳动了},那末,很明显,这些工厂主的“货币收入”按其绝对量来说“不会减少”,而他们的利润率却比以前增长了;因为同以前一样的那个量,比如说10%,即100镑,现在就不是按1000镑,而是按900镑计算。在第一种情况下利润率是10%,在第二种情况下就等于1/9,即[11+(1/9)]%。何况李嘉图还假定用来制造商品的原产品普遍跌价,那就不仅仅是某一个别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而且一般利润率都会提高。李嘉图不理解这一点是令人奇怪的,尤其是因为相反的情况他倒理解。

那就是,李嘉图在第六章(《论利润》)中考察了这样的情况:由于必需品涨价(因为较坏的土地投入耕种从而使级差地租提高),第一,工资会提高,第二,一切地面上的原产品的价格会上涨。(这个假定决不是必然的。虽然谷物涨价,棉花、丝,甚至羊毛和亚麻却完全可能跌价。)

第一,李嘉图说,租地农场主的剩余价值(即他所说的利润)将降低,因为他雇用的10个工人劳动的产品的价值仍然等于720镑,他必须从这个720镑的基金中拿出较大的一部分作为工资。李嘉图接着说:

“但是,利润率会降低得更多,因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产品,例如他的谷物、干草、未脱粒的小麦和大麦、马和牛等组成的,这一切都将因产品涨价而涨价。他的绝对利润将从480镑降到445镑15先令;但是,如果由于我刚才说的原因,他的资本从3000镑增加到3200镑,那末在谷物价格是5镑2先令10便士时,他的利润率将会降到14%以下。如果一个工厂主在他的企业中也投资3000镑,由于工资增加,他要继续经营这一企业,就不得不增加资本。如果他的商品以前卖720镑,现在他仍然要按同样的价格出卖;但是,工资原来是240镑,当谷物价格是5镑2先令10便士时就会增加到274镑5先令。在第一种情况下,他还剩下480镑作为3000镑资本的利润,在第二种情况下,他的资本增加了,而利润却只有445镑15先令。因此,他的利润会同租地农场主的已经变动了的利润率相一致。”(同上,第116—117页)

可见,李嘉图这里把绝对利润(即剩余价值)和利润率区别开来了,并且指出,利润率由于预付资本价值变动而降低的幅度大于绝对利润(剩余价值)由于劳动价值提高而降低的幅度。这里,即使劳动价值保持不变,利润率也要降低,因为同一绝对利润要按更大的资本来计算。因此,在前面引用的他的例子即原产品价值降低的例子中,就会发生一个相反的情况,就是利润率提高(它不同于剩余价值的提高,或者说,不同于绝对利润的提高)。因此,这就说明,利润率的提高和降低,除了决定于绝对利润的增减和按用于工资的资本计算的绝对利润率的提高和降低以外,还决定于其他条件。

李嘉图在刚才引证的那个地方接着说:

“珠宝制品、铁器、银器和铜器不会涨价,因为它们的成分中没有地面上的原产品。”(同上,第117页)

这些商品的价格不会上涨,但是,这些部门的利润率会高于其他部门的利润率。因为在其他部门,(由于工资增加而)减少了的剩余价值是同由于双重原因——第一,工资支出增加,第二,原料支出增加——而增大了价值的预付资本相比。在第二种情况下[即生产珠宝制品等的情况下],[669]减少了的剩余价值是同由于工资增加而只增大了可变部分的预付资本相比。

在这几个地方,李嘉图自己推翻了他的以错误地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同起来作为基础的整个利润理论。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如果随着原产品价格上涨工资也同时增加,农业利润和工业利润都会降低。”(第113—114页)

从李嘉图自己所说的话中可以得出结论,在原产品价格上涨时,即使工资不随之增加,由于由原产品组成的那部分预付资本涨价,利润率也会降低。

“假定丝绸、天鹅绒、家具以及其他任何不是工人需要的商品由于所费劳动增加而涨价,这会不会影响利润呢?当然不会。因为只有工资提高才能影响利润;丝绸和天鹅绒不为工人所消费,所以它们价格的上涨就不能提高工资。”(同上,第118页)

这些特殊部门的利润率当然要降低,尽管劳动价值——工资——保持不变。丝织厂主、钢琴厂主和家具厂主等的原料会变贵,因此保持不变的剩余价值同支出的资本的比例会降低,从而利润率会降低。而一般利润率是所有工业部门的特殊利润率的平均比率。或者,上述那些工厂主会提高他们的商品的价格,以便象以前那样获得平均利润率。价格的这种名义上的提高并不直接影响利润率,但是影响利润的支出。

李嘉图再次回到前面考察的情况:剩余价值(绝对利润)降低是因为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以及地租)提高。

“我必须再次指出,利润率的降低比我在计算中假定的要迅速得多;因为如果产品的价值象我在前面假定的情况下说过的那样高,租地农场主的资本的价值就会大大增加,因为他的资本必须由许多价值已经增加的商品组成。在谷物价格可能从4镑上涨到12镑以前,租地农场主的资本的交换价值也许就已经增加一倍,等于6000镑而不是3000镑了。因此,如果租地农场主的利润原来是180镑,或者说,是他原有资本的6%,那末现在实际利润率不会高于3%;因为6000镑的3%是180镑,而且一个持有6000镑的新租地农场主要经营农业,就只有接受这种条件。许多行业都会从这里得到或大或小的好处。啤酒业者、烧酒业者、毛织厂主、麻织厂主减少的利润,由于他们储存的原料和成品价值提高,会得到部分的补偿;但是,金属制品、珠宝制品和其他许多商品的工厂主以及资本完全由货币组成的人,就要承担利润率降低的全部损失而得不到任何补偿。”(同上,第123—124页)

这里重要的只是李嘉图所没有觉察到的一点,那就是:他推翻了自己把利润和剩余价值等同起来的观点,并且确认,不管劳动价值怎样,利润率可能受不变资本价值变动的影响。此外,他的例子只有部分是正确的。租地农场主、毛织厂主等等从他们现有的和上了市场的商品储备涨价得到的好处,到他们把这些商品一脱手,自然就没有了。一旦他们的资本消费完了,必须进行再生产了,这笔资本价值的提高就同样不再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了。到那时候,他们的处境就都和李嘉图自己提到的新的租地农场主一样,为了获得3%的利润,就不得不预付6000镑资本。相反,[ⅩⅢ—670]珠宝业者、金属制品厂主、货币资本家等的损失起初虽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但是他们会实现高于3%的利润率,因为价值有了提高的只是他们用于工资的资本,而不是他们的不变资本。

这里,在李嘉图提到的利润降低由资本价值的提高来补偿的问题上,还有一点是重要的,就是对资本家来说,——以及一般地就年劳动产品的分配来说,——问题不仅在于产品在参与收入分配的不同人们之间进行分配,而且在于这种产品分为资本和收入。

[(2)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或者说,“普通利润”)的形成]

[(a)事先既定的平均利润率是李嘉图利润理论的出发点]

李嘉图的理论观点在这里决不是清楚的。

“我曾经指出,某种商品的产量可能不敷新的需求,因此它的市场价格可能超过它的自然价格,或者说,必要价格。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用来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自然会把资本吸引到这个生产部门中来;一旦有了必要的基金,商品量有了相当的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下跌,这一生产部门的利润就会同一般水平相一致。一般利润率的降低同个别部门的利润的局部提高决不是不相容的。正由于利润不等,资本才由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因此,当一般利润由于工资提高以及向日益增长的人口供应必需品的困难增加而降低并逐渐稳定在较低的水平时,租地农场主的利润可能在一个短时间内超过原来的水平。对外贸易和殖民地贸易的个别部门在一定时间内也可能获得非常的刺激。”(第118—119页)

“应当记住,市场上价格经常变动,这首先取决于供求关系。虽然呢绒可以按每码40先令的价格供应,并为资本提供普通利润,但由于时装样式改变……它可能上涨到60或80先令。毛织厂主将暂时得到非常利润,但资本将自然流入这个工业部门,直到供求再达到适当的水平为止,那时呢绒的价格将再降到40先令,也就是降到它的自然价格,或者说,必要价格。同样,每当谷物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也可能上涨到使租地农场主的利润高于普通利润。如果肥沃的土地很多,那末,在使用了必要的资本量来生产谷物之后,谷物的价格将再降到它原来的水平,利润也将和以前一样;但是,如果肥沃的土地不多,如果为了生产追加的谷物量需要比通常更多的资本和劳动,那末谷物的价格就不会降到它原来的水平。它的自然价格就会上涨,租地农场主就不能长久地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不得不满足于降低了的利润率,这是必需品涨价使工资提高的必然结果。”(第119—120页)

如果工作日既定(或者说,如果在不同生产部门只有工作日长度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为不同种类的劳动的特点抵销),那末,一般剩余价值率,即一般剩余劳动率也是既定的,因为工资平均起来是相同的。李嘉图念念不忘这一点。所以,他把这种一般剩余价值率同一般利润率混淆起来了。我已经指出,在一般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商品按照各自的价值出卖,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利润率是用社会的(资本家阶级的)总资本除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得出来的;因此,每一个别生产部门的每一笔资本,都表现为具有同一[671]有机构成(不论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来说,还是从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构成来说)的总资本的相应部分。这笔资本作为这样的相应部分,按照它的量的大小,从资本总额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股息。这样分配的剩余价值,即在一定时期(比如说一年)内分给一定量(比如说100)的资本的一份剩余价值,就形成平均利润,或者说,形成加入每一部门的费用价格的一般利润率。如果这一份等于15,那末普通利润就是15%,费用价格=115。如果,比如说,只有一部分预付资本作为损耗加入价值形成过程,那末费用价格可能小些。但是费用价格总是等于已消费的资本加15,即加预付资本的平均利润。如果在一种情况下有100加入产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只有50加入产品,那末在一种场合费用价格等于100+15=115,而在另一种场合等于50+15=65;这样,两种资本就会按照同一费用价格,即按照为两种资本提供同一利润率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商品。显然,一般利润率的出现、实现和确立,使得价值必然转化为不同于价值的费用价格。李嘉图却相反,他假定价值和费用价格是等同的,因为他把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混淆起来了。因此,他一点也没有想到,早在有可能谈论一般利润率以前,确立一般利润率的过程已经引起商品价格的普遍变动。他把这种利润率当作一种最初的东西,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它甚至包含在价值规定中。(见第一章《论价值》。)李嘉图从一般利润率这个前提出发,考察的只是为了保持这种一般利润率,使这种一般利润率继续存在下去所必需的、他作为例外来解释的价格变动。他一点也没有想到,为了创造这个一般利润率,必须先有价值向费用价格的转化;因此,他由于把一般利润率作为基础,就不会再直接同商品的价值发生关系了。

在前面引用的一段话里也只有斯密的观点,但是连斯密的观点也作了片面的阐述,因为李嘉图内心始终抱有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思想。在他看来,在个别部门,利润率所以会高于平均水平,只是因为在个别生产部门中由于供求关系,由于生产不足或生产过剩,商品的市场价格会高于自然价格。那时,竞争,新资本流入一个生产部门或旧资本从另一部门抽出,就会使市场价格同自然价格趋于一致,并使个别生产部门的利润恢复到一般水平。这里,利润的实际水平被假定为不变的,既定的东西,问题只在于使个别生产部门中由于供求关系而高于或低于这个水平的利润恢复到这个水平。同时,李嘉图甚至总是假定,如果商品价格提供的利润大于平均利润,这种商品就是高于其价值出卖,如果商品价格提供的利润低于平均利润,这种商品就是低于其价值出卖。如果通过竞争,商品的市场价值同它的价值达到一致,那末,利润的平均水平就确立起来了。

李嘉图认为,这个水平本身,只有在工资(相对稳定地)降低或提高的时候,也就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率降低或提高的时候,才能提高或降低;而这在价格没有变动的时候也会发生。(虽然这里李嘉图自己就承认,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根据其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构成不同,价格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动。)

但是,即使在一般利润率已经确立,因而费用价格也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在个别生产部门,由于工作日较长,也就是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率提高,利润率也可能提高。工人之间的竞争并不能把这种差别拉平,国家的干涉已经证明这一点。在这里,在这些个别生产部门,即使市场价格并不高于“自然价格”,利润率也会提高。当然,资本之间的竞争可能而且终将使这种超额利润不是完全落入这些个别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手中。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商品的价格降到其“自然价格”之下,或者其他生产部门将把自己的价格提高一些(如果事实上没有提高,——这种提高可能被这些商品的价值的降低抵销,——那末无论如何,[672]总不致把它们的价格降得象本部门中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所要求的那样低)。利润的一般水平将提高,费用价格将发生变动。

其次,如果出现一个新的生产部门,使用的活劳动很多,同积累劳动不成比例,因此这个部门的资本构成大大低于决定平均利润的平均构成,那末,供求关系就可能容许这个新的部门高于产品的费用价格,以比较接近于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卖产品。竞争要把这种差别拉平,只有通过提高利润的一般水平才有可能,而提高利润的一般水平又以资本实现、推动更大的无酬的剩余劳动量为条件。在上述情况下,供求关系不是象李嘉图所认为的那样,使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而只是使商品按接近它的价值、高于它的费用价格的价格出卖。因此,平均化的结果不可能是使利润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是确立一个新的水平。

[(b)李嘉图在殖民地贸易和一般对外贸易对利润率的影响问题上的错误]

例如在殖民地贸易上,情况也是如此;在殖民地,由于奴隶制和土地的自然肥力(或者由于土地所有权在实际上或在法律上还不发达),劳动价值比在宗主国低。如果宗主国的资本可以自由地转入这个新的部门,这些资本固然会压低这个部门的特殊超额利润,但是将提高利润的一般水平(正如亚·斯密正确地指出的那样)。

李嘉图在这里经常求助于这样一种说法:要知道,在旧的生产部门,使用的劳动量以及工资是保持不变的。但是,一般利润率决定于无酬劳动对有酬劳动和对预付资本的比例,这不是就某个生产部门,而是就资本可以自由转入的所有部门来说的。这个比例,在十个部门中可能有九个保持不变;但如果十个部门中一个有了变动,一般利润率在所有十个部门中都必然要发生变动。每当一定量资本所推动的无酬劳动量有了增加的时候,竞争的结果只能是:等量资本取得相等的股息,即在这个增大了的剩余劳动中的相等的一份;竞争的结果不可能是:尽管剩余劳动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已经增加,每一笔资本的股息却保持不变,仍然是剩余劳动中原来的那一份。既然李嘉图承认这一点,他就没有任何理由反驳亚·斯密的下述观点:单是因资本积累而加剧的资本竞争就会使利润率降低。因为在这里他自己就承认,即使剩余价值率有所提高,单单由于竞争,利润率也会降低。李嘉图的这个观点当然是同他的第二个错误前提联系着的,那就是,利润率(撇开工资的降低或提高不谈)所以能够提高或者降低,仅仅是由于市场价格暂时偏离自然价格。而什么是自然价格呢?就是等于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的那种价格。所以,又归结到这样一个前提:除非相对剩余价值降低或提高,否则平均利润决不可能降低或提高。

因此,李嘉图用下面的话来反对斯密,是错误的。他说:

“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者从国内贸易转移到对外贸易,据我看来,都不能影响利润率。”(同上,第413页)

李嘉图认为,因为利润不影响价值,所以利润率也不影响费用价格,他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

李嘉图认为,如果对外贸易的某一部门条件特别有利,那末,利润的一般水平总是通过使那里的利润降到原来水平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提高利润的原来水平的办法来确立的。他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他们断言,利润的均等是由利润的普遍提高造成的;而我却认为,特别有利的部门的利润会迅速下降到一般水平。”(第132—133页)

由于李嘉图对利润率抱着完全错误的观点,他就根本不懂得对外贸易在不直接降低工人食物价格时所发生的影响。他看不到,对于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取得[673]较低廉的工业用原料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我前面指出的那样,[20][用较低廉的原料制成的产品]价格虽然下跌,利润率却会提高,相反,[用较贵的原料制成的产品]价格上涨了,利润率却可能降低,即使工资在这两种情况下保持不变,也是如此。

“因此,利润率不会由于市场扩大而提高。”(第136页)

利润率不是取决于单位商品的价格,而是取决于用一定的资本能够实现的剩余劳动量。李嘉图在其他地方对市场的重要意义也估计不足,因为他不了解货币的本质。

*    *    *

[673](除了前面所说的以外,还必须指出:

李嘉图所以犯这一切错误,是因为他想用强制的抽象来贯彻他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同起来的观点。庸俗经济学家由此得出结论说,理论上的真理是同现实情况相矛盾的抽象。相反,他们没有看到,因为李嘉图在正确抽象方面做得不够,才使他采取了错误的抽象。[109])[673]

[(3)]利润率下降规律

[(a)李嘉图关于利润率下降的见解的错误前提]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李嘉图体系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为什么呢?亚·斯密说:这是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和随之而来的资本竞争的加剧。李嘉图反驳说:竞争能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平均化(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他在这里是前后矛盾的),但它不能使一般利润率下降。在李嘉图看来,这种下降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即由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增殖比人口的增长快,以致对劳动的需求经常超过劳动的供给,因而工资在名义上、实际上以及按使用价值来说都不断提高——不论按价值还是按使用价值来说,都不断提高。但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李嘉图不是一个相信这种寓言的乐观主义者。

因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指相对剩余价值率,因为李嘉图假定工作日不变)在李嘉图看来是等同的,所以,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或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他只能用决定剩余价值率(即工作日中工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劳动的那一部分)不断下降或下降趋势的同样原因来说明。但这是些什么样的原因呢?假定工作日既定,那末只有在工人为自己劳动的那一部分工作日增大的条件下,工人无代价地为资本家劳动的那一部分工作日才能减少、缩短。而这(假定劳动的价值能得到支付)只有在用工人工资购买的必需品即生活资料的价值增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但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品的价值在不断减少。因此,在李嘉图看来,利润率的下降,就只能用生活资料的主要组成部分——食物——的价值的不断提高来说明。而这据说又是由于农业生产率不断降低引起的。这就是李嘉图在分析地租时用来说明地租存在和地租增长的那个前提。因此,在李嘉图看来,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是同地租率的不断提高联系在一起的。我已经指出,李嘉图对地租的理解是错误的。因而,他用来说明利润率下降的根据之一也就不能成立。第二,他关于利润率下降的观点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的,他认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等同的,从而,利润率的下降和剩余价值率的下降也是等同的,其实,这后一种下降只有按照李嘉图的方式才能解释。因此他的理论就被推翻了。

利润率下降——虽然剩余价值率这时保持不变或提高——是因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减少了。因此,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而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而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加重了,不管这是由于绝对剩余时间增加,还是——在国家对此进行阻挠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必然要使劳动的相对价值降低,从而使相对剩余时间增加。

所以,李嘉图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错误前提之上的:

第一个错误前提是:地租的存在和增加以农业生产率不断降低为条件;

第二个错误前提是:利润率(在李嘉图那里就等于相对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或下降只能同工资的提高或下降成反比。

[674]现在我首先把李嘉图发挥上述见解的地方收集在一起。

[(b)对李嘉图关于增长的地租逐渐吞并利润这个论点的分析]

我们预先还要作几点说明,指出李嘉图是怎样从自己的地租见解出发来阐明地租逐渐吞并利润率这个观点的。

为此,我们想利用第574页上的表[注:见第302—303页。——编者注],但是要作一些必要的修改。

在这些表内,都是假定使用的资本等于60c+40v,剩余价值率等于50%,因此,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产品的[个别]价值都等于120镑。其中10镑是利润,10镑是绝对地租。我们假定,40镑可变资本支付20个工人(比如说,支付他们一周的劳动,或者,因为谈的是利润率,最好算作支付一年的劳动;这在这里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依照A表,决定市场价值的是土地Ⅰ,[煤的]吨数[或谷物的夸特数]等于60;所以,60吨值120镑,1吨[或1夸特]值,120/60,即2镑。工资是40镑,也就是说,等于20吨[煤]或20夸特谷物。因而这就是100镑资本所使用的工人数量的必要工资。如果现在必须推移到较坏等级的土地,为了生产48吨,需要资本110镑(60镑不变资本和推动20个工人的可变资本,即60镑不变资本和50镑可变资本),那末,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就是10镑,每吨的价格就等于2+(1/2)镑。如果我们推移到更坏等级的土地,那里120镑提供40吨,那末,每吨的价格就等于120/40,即3镑。在这里,在最坏的土地上,任何剩余价值都将没有了。在所有这些场合,由20个工人的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总是等于60镑(3镑=1工作日,不管其长度如何)。因此,如果工资从40镑增加到60镑,那末,任何剩余价值都会消失。在这里总是假定,1夸特谷物是一个工人的必要工资。

我们假定,在上述两种[推移到较坏土地的]场合,必须花费的资本都只是100镑。或者同样可以说,不管在每一种场合花费多少资本,对于100镑资本来说会有怎样的比例呢?这就是说,我们不是假定,在工人人数相同和不变资本量相同的情况下,花费的资本是110镑,还是120镑,而是要计算,在假定有机构成相同(不是按价值,而是按使用的劳动量和不变资本量)的情况下,资本为100时有多少不变资本和能雇用多少工人(以便有可能把这100单位和其他的资本[价值]构成进行比较)。

110比60等于100比54+(6/11),110比50等于100比45+(5/11)。20个人推动60单位不变资本;那末54+(6/11)单位要由多少人来推动呢?

事情是这样。60镑是被雇用的一定数量的工人(比如说,20个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在这里,如果每吨或每夸特=2镑,那末给这一定数量的工人支付20夸特或20吨,就=40镑。如果每吨的价值增加到3镑,剩余价值就会消失。如果每吨的价值增加到2+(1/2)镑,构成绝对地租的那一半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第一种场合,花费资本120镑(60c+60v)时,产品=120镑=40吨(40×3)。第二种场合,花费资本110镑(60c+50v)时,产品=120镑=48吨{48×[2+(1/2)]}。

第一种场合,花费资本100镑(50c+50v)时,产品=100镑=33+(1/3)吨{3镑×[33+(1/3)]=100镑}。同时,因为这里只是推移到较坏的土地,资本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推动50镑不变资本的工人人数,和以前推动60镑资本的工人人数的比例一样。因此,如果以前60镑资本由20个工人推动(在每吨的价值等于2镑时,他们得到40镑),现在的50镑资本就由16+(2/3)个工人推动,他们从每吨的价值增加到3镑时起得到50镑。一个人照旧得到1吨或1夸特=3镑,因为[16+(2/3)]×3=50。如果16+(2/3)个工人创造的价值=50镑,20个工人创造的价值就=60镑。因此,原先20个工人的一天劳动创造价值60镑的前提仍然有效。

现在再看第二种场合。花费资本100镑时,产品=109+(1/11)镑=43+(7/11)吨{[2+(1/2)]×[43+(7/11)]=109+(1/11)}。不变资本=54+(6/11)镑,可变资本=45+(5/11)镑。这45+(5/11)镑雇用多少工人呢?18+(2/11)个工人。[675]这时,如果20个工人一天劳动创造的价值=60镑,18+(2/11)个工人一天劳动创造的价值就=54+(6/11)镑,因而产品的价值=109+(1/11)镑。

这样我们就看到,在两种场合,同一资本[100镑]推动的工人人数比过去少了,可是现在花费在工人身上的费用贵了。他们劳动的时间还是那样多,但是他们提供的剩余劳动时间少了,或者完全没有了,因为他们在花费同样劳动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品少了(而这种产品是由他们所消费的必需品构成的);因此,虽然他们劳动的时间和以前一样,他们生产1吨或1夸特所用的劳动时间却增加了。

李嘉图在他的计算中总是假定,资本推动了更多的劳动,因此必须花费更多的资本,即不是以前的100镑,而是120镑或110镑。这只有在假定生产的产品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场合都是生产60吨,而不是第一种场合生产40吨(花费120镑),第二种场合生产48吨(花费110镑)。所以,花费100镑时,第一种场合生产33+(1/3)吨,第二种场合生产43+(7/11)吨。从上述假定出发,李嘉图就抛弃了正确的观点,这个正确观点不是[在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必须使用更多的工人来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而是一定数量的工人生产的产品少了,而这种产品中构成工资的那部分却比以前大了。

现在把两个表比较一下:一个是第574页上的A表,一个是根据上述假定得出的新表。

如果现在这个表按照李嘉图的下降序列,用相反的顺序来表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Ⅲ开始,同时假定,最先耕种的最肥沃的土地[当它是唯一的一个等级的耕地时]不提供任何地租,那末,在Ⅲ这个等级,我们首先会有100镑资本,它生产120镑的价值,其中60镑为不变资本,60镑为新加劳动。其次,根据李嘉图的前提,必须假定利润率比A表上的高,因为在每吨煤(或每夸特小麦)的价格降低时情况是这样的:当每吨值2镑时,20个工人得到20吨=40镑;而现在,当每吨只值1+(3/5)镑,或者说,值1镑12先令时,这20个工人总共只得到32镑(=20吨)。工人人数相同,而花费的资本将是60c+32v=92镑,全部产品的价值将是120镑,因为20个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照旧等于60镑。按照[c和v之间的]这种比例,100镑资本应创造价值130+(10/23)镑(因为92∶120=100:[130+(10/23)],或23∶30=100∶[130+(10/23)]),并且这100镑资本的构成将是:[65+(5/23)]c+[34+(18/23)]v。因此,资本等于[65+(5/23)]c+[34+(18/23)]v;产品价值是130+(10/23)镑;工人人数是21+(17/23);剩余价值率是[87+(1/2)]%。

(1)这样,我们就得出下表:

用吨来表示,工资=21+(17/23)吨,利润=19+(1/46)吨。

[676]我们始终根据李嘉图的前提,现在假定由于人口增加,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必须耕种等级Ⅱ,这里每吨价值等于1+(11/13)镑。

这里决不是象李嘉图所设想的那样,21+(17/23)个工人始终生产同样的价值,即65+(5/23)镑(工资和剩余价值算在一起)。因为[由于产品涨价]Ⅲ的资本家能够雇用、从而能够剥削的工人人数,按照他自己的前提,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总额也将减少。

同时,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始终保持不变。为了推动60c,不管工资多少,始终需要20个工人(工作日既定)。

因为这20个工人得到20吨,而每吨现在值1+(11/13)镑,所以20个工人就花费20×[1+(11/13)]镑=20镑+[16+(12/13)]镑=36+(12/13)镑。

不管这20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如何,他们生产的价值总是等于60镑。这样,预付资本等于96+(12/13)镑,产品价值等于120镑;所以,利润是23+(1/13)镑。因此,资本100提供的利润将等于23+(17/21),资本构成将是[61+(19/21)]c+[38+(2/21)]v,雇用的工人人数将是20+(40/63)。

如果产品总价值[在花费资本100镑时]=123+(17/21)镑,而Ⅲ的每吨的个别价值=1+(3/5)镑,那末,这一等级的产品现在是多少吨呢?是77+(8/21)吨。剩余价值率是[62+(1/2)]%。

但是Ⅲ的每吨是按1+(11/13)镑出卖的。因此,每吨的差额价值是4+(12/13)先令,或16/65镑,以77+(8/21)吨计算,是[77+(8/21)]×(16/65),即19+(1/21)镑。

Ⅲ的产品不是卖123+(17/21)镑,而是卖123+(17/21)镑+[19+(1/21)]镑=142+(6/7)镑。这19+(1/21)镑就构成地租。

这样,对于Ⅲ,我们就得出下表:

以吨计算,工资=20+(40/63)吨,利润=12+(113/126)吨。

现在我们转过来谈等级Ⅱ。这里[根据李嘉图的前提]根本没有地租。市场价值和个别价值相符。Ⅱ生产的吨数是67+(4/63)吨。

所以,对于Ⅱ,我们就得出下表:

以吨计算,工资=20+(40/63)吨,利润=12+(113/126)吨。

[677](2)所以,对于第二种场合,即当等级Ⅱ出现并产生地租时,我们就得出下表:

现在我们转过来谈第三种场合,我们同李嘉图一起假定,较次等级的煤矿(Ⅰ)必须开采,而且能够开采,因为产品的市场价值已经提高到每吨2镑。因为不变资本为60镑时,需要20个工人,这20个工人现在要花费40镑,所以我们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和第574页A表上的一样,即60c+40v。20个工人生产的价值总是等于60镑。因此,不管资本的生产率如何,100镑资本所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个别价值,实际价值]是120镑。这里利润率=20%,剩余价值=50%。以吨计算,利润=10吨。现在我们就要看一看,由于市场价值的这种变动以及决定利润率的Ⅰ的出现,Ⅲ和Ⅱ会发生什么变化。

虽然Ⅲ耕种的是最肥沃的土地,但它有100镑资本也只能使用20个工人,花费40镑,因为在不变资本为60镑时需要20个工人。因此,100镑资本使用的工人人数降到20。而它的产品的实际总价值现在等于120镑。但是因为Ⅲ生产的每吨的个别价值等于1+(3/5)镑(或8/5镑),那末,它生产多少吨呢?75吨,因为120除以8/5等于75。Ⅲ生产的吨数减少了,因为它用相同的资本,只能使用较少的劳动,而不是较多的劳动(李嘉图却经常错误地认为,能使用更多的劳动,因为他经常注意的只是为了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而不是按新的资本[价值]构成能使用多少活劳动;而这一点在这里正是唯一重要的问题)。但这75吨,Ⅲ按150镑(而不是按构成其[实际]价值的120镑)出卖,这样,Ⅲ的地租就提高到30镑。

至于Ⅱ,这里产品的[实际]价值也等于120镑等等。但是因为每吨个别价值等于1+(11/13)镑(或24/13镑),所以这个等级生产65吨(因为120除以24/13等于65)。简单地说,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是第574页上的A表。但是因为在这里我们需要有几个新项目来适应我们的目的,所以当出现Ⅰ这个等级而产品市场价值提高到2镑时,我们就要为这第三种场合制一个新表。

(3)第三种场合:

[678]这样,这第三种场合就和第574页上的A表相符合(如果不计算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在这里作为利润的一部分出现),只是顺序颠倒了。

现在我们转过来谈我们假定的新的场合[注:见本册第500—502页。——编者注]。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还提供利润的等级;我们把它叫做Ⅰb。在资本为100镑时,它只提供43+(7/11)吨。

每吨价值提高到2+(1/2)镑。资本构成是[54+(6/11)]c+[45+(5/11)]v。产品价值是109+(1/11)镑。可变资本45+(5/11)镑用来支付18+(2/11)个工人的工资。因为20个工人一天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60镑,所以18+(2/11)个工人创造的价值是54+(6/11)镑。因此,产品价值等于109+(1/11)镑。利润率=[9+(1/11)]%。利润=3+(7/11)吨。剩余价值率=20%。

因为Ⅲ、Ⅱ、Ⅰ的资本有机构成和Ⅰb的一样,而且它们必须支付的工资也同后者一样,所以,在资本为100镑时,它们也只能使用18+(2/11)个工人,这18+(2/11)个工人生产的总价值是54+(6/11)镑,所以,也同Ⅰb一样,剩余价值为20%,利润率为[9+(1/11)]%。这里,产品的总价值[实际价值],也和Ⅰb一样,等于109+(1/11)镑。

但是,因为Ⅲ的每吨个别价值等于1+(3/5)镑(或8/5镑),所以Ⅲ生产[109+(1/11)]∶(8/5),即68+(2/11)吨(换句话说,这里109+(1/11)镑等于68+(2/11)吨)。其次,每吨市场价值和每吨个别价值的差额现在是2+(1/2)镑减1+(3/5)镑,或者说,2镑10先令减1镑12先令,即18先令。以68+(2/11)吨计算,就是[68+(2/11)]×18先令=1227+(3/11)先令=61+(4/11)镑。Ⅲ的产品不是卖109+(1/11)镑,而是卖170+(5/11)镑。这个余额就是Ⅲ的地租。用吨来表示,地租=24+(6/11)吨。

因为Ⅱ的每吨个别价值等于1+(11/13)镑(或24/13镑),所以它生产[109+(1/11)]:(24/13),即59+(1/11)吨。Ⅱ的每吨市场价值和它的[个别]价值的差额是2+(1/2)镑减1+(11/13)镑,即17/26镑。以59+(1/11)吨计算,是38+(7/11)镑。这就是地租。总产品市场价值=147+(8/11)镑。用吨来表示,地租等于15+(5/11)吨。

最后,因为Ⅰ的每吨个别价值等于2镑,所以在这里109+(1/11)镑等于54+(6/11)吨。市场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等于2+(1/2)镑减2镑,即1/2镑。以54+(6/11)吨计算,是27+(3/11)镑。所以,总产品市场价值=136+(4/11)镑。用吨来表示,地租价值等于10+(10/11)吨。

如果我们现在把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构成第四种场合,便得出下表:

[679](4)第四种场合:

最后,我们来考察一下最后一种场合,按照李嘉图的说法,在这里一切利润都会消失,剩余价值完全没有了。

在这里,产品价值提高到每吨3镑,所以,在使用20个工人时,他们的工资等于60镑,等于他们生产的价值。资本构成将是50c+50v。在这种场合使用的就是16+(2/3)个工人。20个工人生产的价值是60镑,16+(2/3)个工人生产的价值就是50镑。因而,工资会把这全部价值吞没。一个工人和以前一样得到一吨。产品价值=100镑。这样,生产的吨数=33+(1/3)。其中一半只能补偿不变资本的价值,而另一半只能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

既然Ⅲ的每吨个别价值等于1+(3/5)镑(或8/5镑),那末,它生产多少吨呢?100除以8/5,即62+(1/2)吨,其价值=100镑。每吨市场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等于3镑-[1+(3/5)]镑=1+(2/5)镑。以62+(1/2)吨计算,差额就是87+(1/2)镑。因而在这里总产品市场价值等于187+(1/2)镑。用吨来表示,地租就等于29+(1/6)吨。

Ⅱ的每吨个别价值等于1+(11/13)镑。因此,每吨差额价值等于3镑减1+(11/13)镑,即1+(2/13)镑。因为在这里每吨个别价值等于1+(11/13)镑,或24/13镑,所以100镑的资本就生产100:(24/13),即54+(1/6)吨。以这个吨数计算,差额就是62+(1/2)镑。产品市场价值=162+(1/2)镑。用吨来表示,地租就等于20+(5/6)吨。

Ⅰ的每吨个别价值=2镑。因此,每吨差额价值等于3镑减2镑,即1镑。因为在这里每吨个别价值=2镑,所以100镑的资本生产50吨。[产品市场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就是50镑。产品市场价值=150镑,以吨计算,地租=16+(2/3)吨。

现在我们转过来谈Ⅰb,它到现在为止不提供任何地租。这里每吨个别价值=2+(1/2)镑。因而每吨差额价值等于3镑减2+(1/2)镑,即1/2镑。因为这里每吨个别价值=2+(1/2)(或5/2)镑,所以100镑的资本就生产40吨。以这个吨数计算,差额价值就是20镑,所以总产品的市场价值=120镑,以吨计算,地租=6+(2/3)吨。

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五种场合,按照李嘉图的说法,在这里利润会消失,我们现在用一个统一的表来说明。

[680](5)第五种场合:

在下页我把所有五种场合列一总表加以比较。[注:见第512—513页的表。——编者注][680]

[(c)一部分利润和一部分资本转化为地租。地租量的变动取决于农业中使用的劳动量的变动]

[683]如果我们从上页的表[注:见第512—513页。——编者注]中首先考察E表,我们就会看到,在这里,最后一个等级Ⅰa的情况是很明显的。在这里,工资吞并了[新加]劳动的全部产品和它创造的全部价值。任何剩余价值都没有了,从而利润和地租也没有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所以,在这里自己拥有资本的劳动者,能够不断地把自己的工资和自己的劳动条件再生产出来,但是不能再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关于最后这一个等级,决不能说地租吞并了利润。这里既没有地租,也没有利润,因为没有任何剩余价值。工资吞并了剩余价值,因而也吞并了利润。

至于其他四个等级,初看起来情况并不明显。既然没有剩余价值,又怎么可能有地租存在呢?而且在Ⅰb、Ⅰ、Ⅱ和Ⅲ这四个等级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发生变动。所以,剩余价值没有了,应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随后就会发现另一种初看起来同样不可理解的现象。以[煤的]吨数或谷物的夸特数来表示的地租,在Ⅲ是29+(1/6)吨(或夸特),而在只有Ⅲ的土地被耕种的A表,却没有任何地租。此外,那里的工人人数是21+(17/23),而现在在E表,工人人数只有16+(2/3);在A表,(吞并了全部剩余价值的)利润只是19+(1/46)吨。

在Ⅱ可以发现同样的矛盾,在E表,Ⅱ的地租是20+(5/6)吨(或夸特),而在B表,吞并了全部剩余价值的利润(而且使用的工人人数是20+(40/63),不是现在的16+(2/3)只等于12+(113/126)吨(或夸特)。

在Ⅰ也可以发现同样的矛盾,在E表,Ⅰ的地租等于16+(2/3)吨或夸特,而在C表,Ⅰ的吞并了全部剩余价值的利润只等于10吨(而且使用的工人人数是20,不是现在的16+(2/3))。

最后,在Ⅰb也有同样的现象,在E表,Ⅰb的地租是6+(2/3)吨(或夸特),而在D表,它的吞并了全部剩余价值的利润只等于3+(7/11)吨或夸特(而且使用的工人人数是18+(2/11),而不是现在的16+(2/3))。

但是很明显,Ⅲ、Ⅱ、Ⅰ、Ⅰb的产品的市场价值高于个别价值,虽然也能够改变产品的分配,促使产品从一类分享者手里转移到另一类分享者手里,但是这种市场价值的提高,决不能使补偿工资后留下的剩余价值所借以表现的产品本身增加。我们这里列举的各个等级土地的生产率以及资本的生产率既然保持不变,那末,仅仅由于在市场上出现了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或比较不富饶的矿井Ⅰa的产品,Ⅲ至Ⅰb怎么就能够变得比较肥沃或富饶起来,也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吨数或夸特数呢?

用下述方法可以解开这个谜:

如果20个工人一天的劳动等于60镑,16+(2/3)个工人就生产50镑。因为在等级Ⅲ,1+(3/5)镑(或8/5镑)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表现为1吨或1夸特,所以,50镑就表现为31+(1/4)吨或夸特。其中16+(2/3)吨或夸特用于工资;因而就有14+(7/12)吨留作剩余价值。

其次,因为每吨市场价值由1+(3/5)镑提高到3镑,所以为了补偿不变资本的价值[50镑],从62+(1/2)吨或夸特的产品中只要拿出16+(2/3)吨或夸特来就够了。不过,如果由在等级Ⅲ生产的1吨(或1夸特)本身决定市场价值,因而市场价值等于它的个别价值,为了补偿50镑不变资本,就需要31+(1/4)吨或夸特。这个吨数或夸特数是在每吨价值等于1+(3/5)镑时为了补偿[不变]资本所必需的那部分产品,现在为了同一个目的,只要有16+(2/3)吨就够了。因此,[684]31+(1/4)吨减16+(2/3)吨,即14+(7/12)吨(或夸特),就游离出来,归入地租份内。

在Ⅲ,16+(2/3)个工人在不变资本为50镑时生产的剩余价值等于14+(7/12)吨或夸特;以前用来补偿不变资本,而现在以剩余产品形式出现的那一部分产品也等于14+(7/12)吨或夸特,如果我们把这两部分加起来,总剩余产品就是28+(14/12)=29+(2/12)=29+(1/6)吨或夸特。这恰好就是E表中Ⅲ以[煤的]吨数或谷物的夸特数来表示的地租。在E表中Ⅱ、Ⅰ、Ⅰb这些等级以[煤的]吨数或谷物的夸特数来表示的地租在量上的表面矛盾,也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加以解决。

这样,我们就看到,在较好等级的土地上由于它们产品的市场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在它的实在形态上,作为实物地租,作为剩余产品,或者说,象上述例子那样,作为以[煤的]吨数或谷物的夸特数表示的地租,是由两个要素构成,并由两种转化决定的。[第一,]表现工人剩余劳动的剩余产品即剩余价值,经历了从利润形式到地租形式的转化,因而归土地所有者,而不归资本家所有。第二,以前,当较好等级的土地或矿井的产品按其本身价值出卖时,有一部分产品必须用来补偿不变资本的价值,现在,当产品的每一部分都有了更高的市场价值时,那部分产品中有一部分就会游离出来,也以剩余产品的形式出现,因而也归土地所有者,而不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产品转化为地租而不转化为利润,以前用于补偿不变资本价值的产品的某一相应部分转化为剩余产品,因而转化为地租,——这两个过程在实物地租是级差地租的情况下构成实物地租。后一种情况,即产品的一部分不转化为资本,而转化为地租,李嘉图和所有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只看到剩余产品转化为地租,而没有看到以前归入资本份内(而不归入利润份内)的那部分产品中有一部分也会转化为剩余产品。

这样构成的剩余产品,或者说,级差地租,它的名义价值决定于(根据假定)最坏土地或最次矿井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但是这种市场价值只能引起这种产品的另行分配,而不能创造产品。

这两个要素在一切有超额利润的场合都是存在的;例如,由于采用新机器等等,某种产品的生产变得便宜了,但它按照超过其本身价值的市场价值出卖,就是这种情况。工人的一部分剩余劳动不是作为利润出现,而是作为成为超额利润的剩余产品出现。一定量产品,在工业品按照其本身的较低的价值出卖时,本来必须用来为资本家补偿不变资本的价值,现在有一部分就会游离出来,因为没有什么需要补偿了;这一部分成了剩余产品,因而就使利润大大增加。[684]

*    *    *

[688]{但是,当我们谈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时,我们在这里把利润理解为剩余价值总额,它首先为产业资本占有,不管以后产业资本要怎样和借贷资本家(利息所得者)以及土地所有者(地租所得者)瓜分它。所以,这里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利润率可能下降,尽管,比如说,产业利润同利息相比提高了,或者相反;同样,尽管地租同产业利润相比提高了,或者相反,利润率也可能下降。如果利润=P,产业利润=P′,利息=Z,地租=R,那末P=P′+Z+R。很明显,无论P的绝对量如何,P′、Z和R彼此相对来说可能提高或下降,而不管P的大小,不管P是提高还是下降。P′、Z和R彼此相对来说的提高,仅仅是P在不同人之间的不同分配。进一步考察引起P在不同人之间的这种或那种分配(而分配与P本身的提高和下降决不是一回事)的种种情况,并不是这里的任务,这要留到分析资本竞争时再说。但是,如果说R在量上能够达到P本身不会有的高度——要是P只分为P′和Z——那末,正如已经证明的,这是一种表面现象,它是由下述情况造成的,即一部分产品,在其[市场]价值增加时,不是再转化为不变资本,而是游离出来,转化为地租。}[688]

*    *    *

[684]在前面的所有论述中都假定,已涨价(按市场价值来说)的产品,不以实物形式加入不变资本的构成,而只加入工资,只加入可变资本。如果已涨价的产品加入不变资本,那末,在李嘉图看来,利润率因此就会降得更低,地租就会提得更高。这一点必需加以研究。

在此以前,我们一直假定,不变资本的价值,即上述场合的50镑,应由产品的价值补偿。所以,在每吨或每夸特值3镑的时候,为补偿上述价值所需的吨数或夸特数,当然比每吨或每夸特仅值1+(3/5)镑等等的时候少。但现在我们假定,煤或谷物,或其他任何土地产品——由农业资本生产的产品——以实物形式加入不变资本的形成,比如说,加入一半。在这种场合,很明显,不管煤或谷物的价格如何,[685]一定量的不变资本,即由一定数量工人推动的一定量的不变资本,总是要求用总产品的一定部分以实物形式来补偿自己,因为根据假定,表现为积累劳动量和活劳动量之比的农业资本构成保持不变。

假定,比如说,不变资本一半由煤或谷物构成,而另一半由其他商品构成,那末,50镑不变资本中有25镑是由其他商品构成,25镑是[由煤或谷物,]即在每吨[煤]值1+(3/5)(或8/5)镑时,由15+(5/8)吨[煤]或夸特[谷物]构成。无论每吨[煤]或每夸特[谷物]的市场价值如何变动,16+(2/3)个工人所需要的不变资本总是25镑[其他商品]加15+(5/8)夸特[谷物]或吨[煤],因为不变资本的物质构成不变,推动这个资本所需要的相应的工人人数也不变。

如果现在每吨[煤]或每夸特[谷物]的[市场]价值象在E表上那样提高到3镑,16+(2/3)个工人需要的不变资本就等于25镑+[15+(5/8)]×3镑=25镑+45镑+(15/8)镑=71+(7/8)镑。因为16+(2/3)个工人在这里要花费50镑,所以在这种场合需要花费的总资本就是[71+(7/8)]镑+50镑=121+(7/8)镑。

在有机构成相同的情况下,农业资本按其价值比例来说将会发生变动。

那就是[71+(7/8)]c+50v(工人人数为16+(2/3))。100镑资本的构成将是[58+(38/39)]c+[41+(1/39)]v。工人人数将是13+(79/117)(比13+(2/3)多1/117)。因为16+(2/3)个工人推动15+(5/8)夸特或吨不变资本,13+(79/117)个工人就推动12+(32/39)吨或夸特,即价值38+(6/13)镑。剩下的那部分不变资本等于20+(20/39)镑,由其他商品构成。在一切情况下,从产品中都应扣除12+(32/39)吨或夸特,来补偿它们以实物形式加入的那一部分不变资本。因为20个工人生产的价值等于60镑,13+(79/117)个工人生产的价值就等于41+(1/39)镑。但在E表上,13+(79/117)个工人的工资也是41+(1/39)镑。所以,这里任何剩余价值都没有了。

[在这种场合,E表的Ⅲ的]总吨数将是[51+(11/39)吨[110],其中]12+(32/39)吨会再生产出来[以补偿它们以实物形式加入的那部分不变资本],13+(79/117)吨用于工人的工资,6+(98/117)吨用于剩下的那部分不变资本(每吨3镑)。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是33+(1/3)吨。所以剩下的地租份额是17+(37/39)吨。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假定出现对李嘉图最有利的极端情况,也就是假定不变资本完全和可变资本一样,仅仅由农产品构成,其价值由于等级Ⅰa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而提高到每夸特或每吨3镑。

资本的技术构成保持不变,就是说,可变资本所代表的活劳动即工人人数(因为假定正常工作日不变),同使用这一数量的工人时需要的、根据我们假定现在是由煤的吨数或谷物的夸特数构成的劳动资料总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

因为在原来的资本构成60c+40v的条件下,当每吨的价格等于2镑时,40v代表20个工人或者20夸特或吨,所以,60c就代表30吨;因为Ⅲ的这20个工人生产75吨,所以,13+(1/3)个工人(每吨价格为3镑时,40v相当于13+(1/3)吨或13+(1/3)个工人)就生产50吨,并推动不变资本[686]60/3,即20吨或夸特。

其次,因为20个工人生产价值60镑,所以13+(1/3)个工人就生产价值40镑。

因为资本家为购买20吨[不变资本]必须付出60镑,为雇用13+(1/3)个工人必须付出40镑,而这些工人只生产价值40镑,所以产品的价值=100镑;支出也是100镑。剩余价值和利润=0。

但是,因为Ⅲ的生产率不变,所以象已指出的那样,13+(1/3)个工人生产50吨或夸特。但是实物支出以吨或夸特计算只有33+(1/3)吨:20吨用于不变资本,13+(1/3)吨用于工资。因而Ⅲ生产的50吨包含16+(2/3)吨的剩余产品,这一剩余产品就形成地租。

但这16+(2/3)吨代表什么呢?

因为产品的价值=100镑,而产品本身=50吨,这里生产的每吨价值实际上是100/50,即2镑。只要以实物形式得到的产品数量大于以实物形式补偿资本所必需的数量,每吨的个别价值,即使在这种[缩小了的]生产规模下,也必然低于它的市场价值。

租地农场主必须花费60镑,以补偿20吨[不变资本]。这20吨,他是按每吨3镑计算的,因为每吨的市场价值就是如此,每吨就是按照这一价格出卖的。同样,他必须花费40镑,以支付13+(1/3)个工人的工资,或者说,以支付他付给工人的那个吨数或夸特数。因此,那些工人只得到13+(1/3)吨。

但在实际上,就等级Ⅲ来说,20吨只值40镑,而13+(1/3)吨只值26+(2/3)镑。但是13+(1/3)个工人生产价值40镑,因此,创造剩余价值13+(1/3)镑。按每吨2镑计算,合6+(4/6)(或6+(2/3))吨。

因为Ⅲ的20吨[不变资本]只值40镑,所以剩下一个余额20镑,等于10吨。

因此,构成地租的16+(2/3)吨分为:转化为地租的剩余价值6+(2/3)吨,以及转化为地租的资本10吨。但是,由于每吨的市场价值提高到3镑,20吨[不变资本]要花费租地农场主60镑,13+(1/3)吨[工资]要花费40镑,而作为市场价值超过租地农场主产品的[个别]价值的余额,作为地租出现的这16+(2/3)吨,就等于50镑。

等级Ⅱ的13+(1/3)个工人提供多少吨呢?这里20个工人提供65吨,因而13+(1/3)个工人提供43+(1/3)吨。产品的价值和前面一样,等于100镑。但是这43+(1/3)吨中有33+(1/3)吨必须用于补偿资本。剩下作为剩余产品或地租的是43+(1/3)-[33+(1/3)]=10吨。

这10吨地租可以这样来解释:

Ⅱ的产品价值等于100镑,产品是43+(1/3)吨,因而每吨价值=2+(4/13)镑。也就是说,13+(1/3)个工人花费30+(10/13)镑,[在支付13+(1/3)吨市场价值的40镑中]作为剩余价值剩下9+(3/13)镑。其次,20吨不变资本花费46+(2/13)镑,从支付它们的[市场价值的]60镑中剩下13+(11/13)镑。这和剩余价值加在一起就是23+(1/13)镑,正好相当于10吨的[实际]价值[每吨按2+(4/13)镑计算]。

只有等级Ⅰa,为了补偿不变资本和工资,确实需要有33+(1/3)吨或夸特的实物,即需要全部总产品,因而事实上既没有剩余价值,也没有剩余产品,既没有利润,也没有地租。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如果得到的产品比以实物形式补偿资本所必需的多,就会发生利润(剩余价值)和资本向地租的转化。只要以前在价值较低时本来必须用来补偿资本的那部分产品中有一部分现在游离出来,或者本来必须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现在归入地租份内,在这里就会发生这种转化。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变资本的涨价如果是农产品涨价的结果,那就会使地租大大降低。例如,Ⅲ和Ⅱ的地租从[E表的]50吨(在每吨市场价值3镑时合150镑)降到26+(2/3)吨,也就是几乎降了一半。这种降低是必然的,[687]因为在这里同一资本100镑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由于后面两个原因减少了:第一,因为工资提高,即可变资本的价值增加;第二,因为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的价值提高。工资提高本身的结果是100镑所使用的劳动少了,因此(在加入不变资本的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也相应地减少,所以整个这100镑总合起来就代表较少的积累劳动和较少的活劳动。但是,除此以外,加入不变资本的商品价值提高带来的结果就是,因为积累劳动和活劳动之间的技术比例不变,现在花费同量的货币能够使用的积累劳动量少了,因此能够使用的活劳动量也少了。因为在土地的生产率相同和资本技术构成既定的情况下,总产品量取决于所使用的劳动量,所以,随着使用的劳动量减少,地租也必然减少。

这种情况只有在利润消失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当利润还存在的时候,尽管所有等级的产品都绝对减少,正如第681页上的表[注:见本册第512—513页。——编者注]所说明的,地租仍能增加。一般来说,很明显,在只有地租存在时,随着产品的减少,从而随着剩余产品的减少,地租本身也必然减少。如果不变资本的价值同可变资本的价值一起增长,那末这种情况一开始就会更快地出现。

但是,除此以外,第681页上的表还说明,在农业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随着级差地租的增长,即使在较好等级的土地上,与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比如说100镑相比,总产品量也总是减少的。李嘉图对这一点毫无所知。利润率降低,是因为同一资本,比如说100镑所推动的劳动量越来越少,而支付这一劳动的费用贵了,从而用来积累的余额越来越小。但是在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得到的产品量也和剩余价值一样,取决于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李嘉图没有看到这一点,就象他没有看到地租的形成不仅依靠剩余价值转化为地租,而且依靠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一样。当然,资本这样转化为剩余价值只是表面上的。如果市场价值由Ⅲ等等的产品价值决定,那末剩余产品的每一个极小部分就都代表剩余价值,代表剩余劳动。其次,李嘉图总是只注意到为了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必须使用更多的劳动,但是他忽略了对确定利润率以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量有决定意义的东西,那就是,花费同一资本所使用的活劳动量会不断减少,在这种活劳动量中[假定按下降序列]成为必要劳动的部分会越来越大,成为剩余劳动的部分会越来越小。

从这一切可以得出结论说,即使把地租只看成是级差地租,李嘉图在这个问题上也丝毫没有比他的前辈前进一步。他在这方面的重大功绩就是德·昆西所指出的,对问题作了科学的阐述。但是李嘉图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接受了他的前辈的观点。德·昆西说:

“李嘉图给地租学说增添了新的东西:他把地租学说归结为地租是否真的取消价值规律的问题。”(托·德·昆西《政治经济学逻辑》1844年爱丁堡和伦敦版第158页)

其次,在该书第163页,德·昆西说:

“地租是土地(或其他任何生产因素)的产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为了使用土地的各种不同的力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而土地的各种不同的力是通过与同一市场上出现的同类因素的力相比较而衡量出来的。”

接着在第176页,德·昆西写道:

“有人反驳李嘉图说,一等地的所有者不会白白地交出土地。但在只耕种一等地的时期{在这个神话时期!}还不能形成与土地所有者阶级不同的租地农场主和租佃者的特殊阶级。”

[688]因此,在德·昆西看来,这个“土地所有权”规律只是在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都不存在的时候才起作用。

现在我们转过来谈摘自李嘉图著作的引文。

[(d)在农产品价格同时提高的情况下利润率提高的历史例证。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可能性]

(关于级差地租,首先还要作如下说明:事实上上升序列和下降序列是相互交替、相互交叉、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但这决不是说,如果在个别短暂时期(例如从1797年到1813年)下降序列的运动占很大优势,利润率因此就必然下降(就利润率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情况而言)。相反,我认为,在1797年到1813年那个时期,在英国虽然小麦和一般农产品的价格都急剧上涨,但利润率还是异乎寻常地提高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英国统计学家不认为上述时期利润率提高了。有些经济学家,例如查默斯、布莱克等人,曾引用这一事实来证实自己的理论。首先我还必须指出,企图用货币贬值来解释这一时期发生的小麦价格的上涨,是十分荒谬的。研究过这一时期商品价格史的人没有一个会同意这种观点。此外,远在货币发生任何贬值以前,价格就开始上涨,并且达到很高的程度。在货币贬值以后就应当纯粹从价格中作相应的扣除。如果要问,为什么谷物价格上涨了,利润率还会提高?这可以用下述情况来解释:工作日延长,这是采用新机器的直接后果;加入工人消费的工业品和殖民地商品跌价;工资降低(虽然名义工资提高了),降到它的普通平均水平以下{这一事实对所考察的时期来说,是大家公认的;帕·詹·斯特林(在1846年爱丁堡出版的《贸易的哲学》一书中)大体上接受了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但他企图证明,谷物经常的(不是由偶然的歉收造成的)涨价的直接后果总是平均工资降低[11]};最后,利润率的提高还可以这样来解释:由于公债和国家的开支,对资本的需求比资本的供给增加得快,这就引起商品名义价格的提高,因此工厂主就从地租的搜刮者和其他领取固定收入的人那里把以地租等形式支付的那部分产品的一部分夺了回来。这种行动不是我们这里研究的对象,我们这里考察的是基本关系,因此我们只注意三个阶级,即土地所有者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但是正象布莱克所指出的那样[111],在相应的情况下,这种行动在实践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688]

*    *    *

[689]{布莱顿的哈利特先生在1862年的博览会[112]上展出了“小麦良种”。“哈利特先生断言,谷物的穗也和跑马一样需要细心照管,然而往往培育得很马虎,不注意自然选择的理论。现举几个突出的例子来说明怎样才能管好小麦。1857年哈利特先生种出了一穗质量最好的红小麦,穗长4+(3/8)英寸,有47颗籽粒。1858年哈利特先生从他得到的不多的收成中,又选了最好的一穗,长6+(1/2)英寸,有79颗籽粒;1859年又同样从中选出最好的一穗,这次穗长7+(3/4)英寸,有91颗籽粒。次年即1860年,对耕作技术的试验不利,麦穗没有长得更好更大;但是一年以后,即1861年,最好的穗长8+(3/4)英寸,一根茎秆上有123颗籽粒。这样,在五年中麦穗的长度增加了一倍,而籽粒的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结果,是由于采用了哈利特先生所说的小麦培育的‘自然方法’,即各颗籽粒前后左右都相距约9英寸,使每颗籽粒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哈利特先生断定,如果播种‘良种小麦’并且采用培育的‘自然方法’,英国的谷物生产可以增加一倍。他声称,下种适时,每平方英尺的土地只播种一粒,他从每粒种子收获的作物平均有23穗,每穗约有36颗籽粒。根据这种情况,一英亩土地的产品按精确的计算是1001880穗,而用普通方法播种,每英亩所费种子量达二十倍以上,却只能收934120穗小麦,即少67760穗……”}

[(e)李嘉图对利润率下降的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同他的地租理论的联系]

[李嘉图是这样证明利润率的下降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的自然价格总是有上涨的趋势,因为调节劳动自然价格的一种主要商品由于生产困难不断增大而有涨价的趋势。但是,由于农业的改良和可以提供进口粮食的新市场的发现,能在某一个时期内阻止必需品价格上涨的趋势,甚至能使其自然价格下降,所以,这些同样的原因也会对劳动的自然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

除原产品和劳动外,一切商品的自然价格都有随着财富和人口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因为,一方面它们的实际价值虽然会由于制造它们所用的原料的自然价格上涨而增加,但是,机器的改良、劳动分工和劳动分配的改进、生产者在科学和技艺方面熟练程度的提高,会把这种增加的趋势抵销而有余。”(同上,第86—87页)

“随着人口的增加,必需品的价格将不断上涨,因为生产它们需要较多的劳动……所以,工人的货币工资不会下降,而会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却不足以使工人能够买到商品涨价前他能买到的那样多的舒适品和必需品……尽管工人的报酬实际上比以前差了,工人工资的这种增加还是必然会减少工厂主的利润,因为工厂主不能按较高的价格出卖他的商品,而这些商品的生产费用却提高了……

因此,可以看出,使地租提高的同一原因(即用同一比例的劳动量来生产追加的食物量越来越困难),也会使工资提高。所以,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地租和工资都会有随着财富和人口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但是,地租的增加和工资的增加有根本的区别。地租的货币价值提高时,[690]它在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不仅土地所有者的货币地租会增加,而且他的谷物地租也会增加……工人不会这样幸运:不错,他得到的货币工资会更高,但以谷物来表示,他的工资却减少了;这时不仅他支配的谷物数量会减少,而且他的一般状况也会恶化,因为他将发现,市场工资率要保持在自然工资率以上是更困难了。”(同上,第96—98页)

“假定谷物和工业品始终按同一价格出售,那末利润的高低就会同工资的高低成反比。但是,我们假定谷物价格提高是因为生产谷物需要更多的劳动量;这一原因并不会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因为生产工业品不需要追加劳动量……如果工资随着谷物价格上涨而提高(这是肯定会发生的),那末他们[工厂主]的利润就一定会下降。”(同上,第108页)

“但是人们也许要问,租地农场主虽然要支付一个工资的追加额,他是否至少还能得到以前的利润率呢?当然不能,因为他不仅要给他所雇用的每个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就象工厂主所要做的那样),而且要支付地租,或者为了得到同量产品而使用追加工人。而原产品价格的上涨只会与这种地租或与追加的工人人数相适应,它不会补偿由于工资的提高而给租地农场主带来的损失。”(同上,第108页)

“我们已经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土地产品的价值中,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工人所占的份额都不大,他们所占的份额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及生产食物困难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长的。”(第109页)

这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的一个奇特的资产阶级幻想。在这种早期阶段,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或者是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农民等等。在第一种场合,他和土地一起属于土地所有者;在第二种场合,他就是他自己的土地所有者。在这两种场合,都没有介入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之间的资本家。农业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从而奴隶或农民变为雇佣工人,以及在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之间介入了资本家,——这一切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后结果,而李嘉图却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所固有的现象。

“因此,利润有下降的自然趋势,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为了生产必需的追加食物量,必须花费越来越多的劳动。利润的这种趋势,这种可以说是重力作用,幸而由于生产必需品所使用的机器的改良以及农业科学上的发现而时常受到抑制,这些改良和发现使我们能够减少一部分以前所需要的劳动量,因而能降低工人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上,第120—121页)

李嘉图的下面一段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他所理解的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虽然生产了一个较大的价值,但这一价值在支付地租以后剩下的部分中却有较大的份额是由生产者消费的,而这一点,并且只有这一点,却调节着利润的大小。”(同上,第127页)

这就是说,撇开地租不谈,利润率等于商品价值超过在生产这种商品的时期所支付的劳动价值的余额,或者说,超过生产者所消费的那部分商品价值的余额。李嘉图在这里只把工人叫做生产者[113]。他认为所生产的价值是他们生产的。因此,在这里他把剩余价值解释为工人自己生产的价值中为资本家生产的部分。[注:[691]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李嘉图说:“……资本在货币形式上是不会产生利润的;而在它所能交换的材料、机器和食物的形式上,却可以产生收入。”(同上,第267页)“有价证券持有者的资本[692]决不可能成为生产资本——这实际上根本不是资本。如果有价证券持有者想把有价证券卖掉,并将卖得的资本生产地加以使用,他就只有使购买他的有价证券的人的资本离开某种生产用途才能做到。”(第289页注)[692]]

但是,如果李嘉图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同起来,如果他同时又假定(而他正是这样做的)工作日的长度是既定的,那末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就只能用引起剩余价值率下降的那些原因来解释。在工作日的长度既定时,剩余价值率只有在工资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可能下降。而工资率的不断提高只有在必需品的价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必需品价值的提高又只有在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假定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正确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因为李嘉图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同起来,[691]又因为剩余价值率只是按照它同花费在工资上的可变资本之比来计算的,所以李嘉图也和亚·斯密一样,假定全部产品的价值扣除地租之后,是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的,也就是说,分为工资和利润。换句话说,李嘉图作了一个错误的假定:全部预付资本只由可变资本构成。例如,在前面引用的那段话后面,他接着说:

“当较坏土地投入耕种时,或者当花费在老地上的追加的资本量和劳动量收益减少时,上述影响将是持久的:支付地租后剩下的、要在资本所有者和工人中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产品中,将有更大的份额归工人所得。”(同上,第127—128页)

李嘉图紧接着又说:

“每个工人所得到的产品的绝对量也许会、甚至很可能会减少;但是,因为同租地农场主留下的全部产品相比,雇用的工人会增加,所以在全部产品中为工资所吸收的那部分价值会增大,因而产品中用来支付利润的那部分价值会减少。”(第128页)

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李嘉图写道:

“土地产品在支付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以后余下的数量,必然属于租地农场主,成为他的资本的利润。”(第110页)

李嘉图在《论利润》那一部分(第六章)的结尾说,即使假定商品价格随着工人货币工资的提高而一起提高,——这是错误的假定,——他对利润率下降的分析仍然是正确的:

“在论工资的那一章,我们已经力求说明……商品的货币价格不会由于工资提高而提高。但是即使情况不是这样,即使高工资引起商品价格持久上涨,认为高工资必然会影响那些使用雇佣劳动的人,使他们失去一部分实际利润的说法仍然是正确的。假定制帽业者、织袜业者、制鞋业者在生产一定量商品时,每人多付10镑工资,而帽子、袜子和鞋子的价格上涨的总额足以补偿他们各人的这10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景况并不会比商品价格没有提高时好些。如果织袜业者的袜子卖得110镑,而不是100镑,他的利润的货币额就恰好和以前一样;但是因为他用这一相同的货币额换得的帽子、鞋子和其他一切商品的数量将会少十分之一,因为他用过去积蓄的数额〈即用同样的资本〉所能雇用的工人会由于工资提高而减少,所能购买的原料也会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减少,所以他的景况并不会比他的货币利润总额实际减少而一切工业品价格不变的时候好些。”(第129页)

李嘉图在其他地方论证问题的时候总是只强调,在较坏的土地上,为了生产同量的产品必须雇用数量更多的工人,而在这里,他终于提出了对利润率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那就是,用同量资本所雇用的工人由于工资提高而减少。在其他方面,他并不完全正确。如果帽子等等的价格提高10%,资本家的景况不会改变,但是土地所有者在购买这一切商品的时候必须从他的地租中付出较大的数目。例如他的地租从10镑增加到20镑。但是他用这20镑买得的帽子等等的数量,比以前用10镑买得的成比例地减少了。

李嘉图说得完全对:

“在社会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土地的纯产品同土地的总产品相比,会不断减少”。(第198页)

李嘉图的这个论点的意思是,在社会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地租不会提高。[纯产品同总产品相比会减少的]真实原因在于,在社会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会减少。[691]

[692]随着生产的进步,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会增加,这一点李嘉图自己也承认,不过他采取的形式是,固定资本同流动资本相比会增加:

“在富强的国家,大量的资本都投在机器上;而在较贫穷的国家,按比例来说,固定资本少得多,流动资本多得多,因而很多工作要靠人的劳动来进行。因此,在富强的国家,商业和工业上的突然变动所带来的灾难,比在较贫穷的国家大。把流动资本从使用它的部门中抽出来,不象固定资本那样困难。为一个工业部门制造的机器,往往完全不能用于其他工业部门;相反,一个部门的工人的衣服、食物和住房却可以用来维持另一个部门的工人的生活

(因此,这里的流动资本只能理解为用于工资的可变资本),

或者说,同一个工人虽然改换了自己的职业,但可能得到同样的食物、衣服和住房。然而,这是富裕国家必须容忍的不幸;为这种不幸而埋怨,就好比一个富商为了他的船只在海上会遇到各种危险,可是他的穷邻居的茅屋完全没有这种危险而长吁短叹一样,是没有道理的。”(同上,第311页)

李嘉图自己指出了一个与农产品价格提高完全无关的地租提高的原因:

“任何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到租佃期满时,都必然属于土地所有者而不属于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在重新出租他的土地时由于这一资本而得到的任何报酬都将以地租形式出现。但是,如果用一定量资本能从国外购得的谷物比在国内这种土地上生产的多,那就不会有人支付地租。”(同上,第315页注)

关于同一个问题,李嘉图说:

“在本书的前面一个部分,我曾经指出本来意义的地租和土地所有者因支出自己的资本给租地农场主带来各种好处而在地租名义下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区别。但是我也许还没有充分说明由于这种资本的使用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区别。因为这种资本的一部分一旦用来改良农场,就同土地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并会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所以,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报酬完全具有地租的性质,并且受一切地租规律的支配。无论这种改良是由土地所有者还是由租地农场主出钱进行,除非从改良的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很可能同其他任何等量投资所能获得的利润至少相等,否则这种改良一开始就不会进行。但是只要进行这种改良,以后从改良的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就会完全具有地租的性质,并将经历地租所经历的一切变动。但是这种费用中有些只能在有限的时期内改良土地,不能长久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比如说,这种费用如果用于建筑物或其他临时性的改良,就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它不能使土地所有者的实际地租持久地增加。”(第306页注)

李嘉图说:

“在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利润都取决于在不提供地租的土地上或者用不提供地租的资本生产工人必需品所需要的劳动量。”(第128页)

根据这种观点,租地农场主在李嘉图所说的不支付地租的土地即最坏的土地上的利润,调节一般利润率。李嘉图是这样推论的:最坏土地的产品按其价值出卖,并且不会带来任何地租;因此,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扣除了只是作为给工人的等价物的那部分产品价值以后,留给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究竟有多少;而这种剩余价值就是利润。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前提是,费用价格和价值是等同的,因为这一产品是按费用价格出卖的,所以它是按照价值出卖的。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来看,这是不正确的。我曾经指出[注:见本册第330页。——编者注],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土地所有权存在的地方,最坏的土地或最次的矿井之所以能够不提供地租,只是因为在这种场合,它的产品按市场价值(不由这种产品本身调节)出卖时,是低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卖的。因为这里产品的市场价值正好抵补它的费用价格。但是这种费用价格由什么调节呢?由非农业资本的利润率调节,自然,谷物价格也参与决定利润率,不过绝不能说,利润率仅仅是由谷物价格决定的。李嘉图的论断只有在价值和费用价格等同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693]从历史上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在农业上比在工业上出现得晚些——也是农业利润由工业利润决定,而不是相反。只有说,在提供利润而不提供地租、其产品按费用价格出卖的最坏的土地上,平均利润率会出现,会明显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正确的,但如果说平均利润是由此调节的,那就完全不正确了。这完全是另一回事。

利息率和地租率不提高,利润率也可能下降。

“从我们对资本的利润所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某种引起工资提高的持久的原因,任何资本积累都不能使利润[注:李嘉图在这里所说的利润,是指资本家拿去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但决不是全部剩余价值。认为由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可能降低,那是错误的,而对利润[率]来说,却是正确的。]持久地降低……如果工人消费的必需品的量能够持久地、同样容易地增加,那末无论资本积累达到什么程度,利润率或工资率〈应当说剩余价值率和劳动价值率〉都不会有经常的变动。但是,亚当·斯密却把利润的下降完全归因于资本的积累和由此产生的竞争,而从来不去注意为追加资本所雇用的追加工人提供食物的困难在日益增加。”(同上,第338—339页)

这种说法只有在利润和剩余价值等同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亚·斯密说,随着资本的积累,利润率会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下降;而李嘉图则说,利润率会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恶化(必需品涨价)而下降。我们反驳了他的观点,他的这种观点只有在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同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利润率只是因为工资率提高(假定工作日不变)才能下降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斯密的见解所依据的是:他(根据他的错误的、已被他自己驳倒了的价值观点)把价值看作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相加的结果。按照他的看法,资本的积累通过降低商品价格的方法迫使任意规定的、本身没有任何内在尺度的利润降低,根据这种观点,对商品价格来说,利润纯粹是一种名义上的附加额。

李嘉图反驳斯密说,资本的积累不会使商品的价值规定发生变动,这一论据在理论上自然是正确的;但是,李嘉图企图用一个国家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这一点来反驳斯密,这就大错特错了。李嘉图否认资本过多的可能性,但在他以后的时期,这种可能性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上已经成为公认的原理了。

第一,李嘉图没有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资本家和工人彼此对立,而且[产业]资本家、工人、土地所有者、货币资本家、从国家领取固定收入的人等等,都彼此对立;在这里,商品价格的下降,使产业资本家和工人双方都受到打击,而对其他阶级却有利。

第二,李嘉图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决不是以随便什么样的规模进行都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越是发展,它就越是不得不采取与直接的需求无关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的那样一种规模。李嘉图求助于萨伊的荒谬的前提,似乎资本家进行生产不是为了利润,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直接为了消费,为了使用价值——为了他自己的消费。李嘉图没有看到,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工人的需求是不够的,因为利润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工人所能提出的需求小于他们的产品的价值,而相对说来,这种需求越小,利润就越大。资本家彼此提出的需求同样是不够的。生产过剩不会引起利润的持续下降,但是它经过一定时期会不断重复。随着生产过剩,就出现生产不足等等。生产过剩的起因恰好在于:人民群众所消费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大于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数量,因此人民群众的消费不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增长。不过,整个这一节都属于资本竞争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李嘉图所说的一切是毫无价值的。(这就是第二十一章《积累对于利润和利息的影响》。)

“只有一种情况可能引起利润率在食物价格低廉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下降,那就是维持劳动的基金比人口增加快得多,这时工资高,而利润率却低;但这种情况也只具有暂时的性质。”(第343页)

李嘉图[在《积累对于利润和利息的影响》这一章中]就利润和利息的关系讽刺萨伊说:

“萨伊先生承认利息率取决于利润率;但由此不能得出结论说,利润率取决于利息率。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任何情况都不能使因果倒置。”(同上,第353页注)

但是,使利润下降的那些原因能够使利息提高,反过来也是一样。[114]

*    *    *

[在《论殖民地贸易》一章中,李嘉图写道:]

“萨伊先生承认,生产费用是价格的基础,但他在他的著作的不同地方却说价格是由供求关系调节的。”(同上,第411页)

[否认需求和供给的决定性作用的]李嘉图本来应该从[萨伊把生产费用的见解同需求和供给的见解结合起来的]这种论点中看到,[694][萨伊所谓的]生产费用与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量是大不相同的。但他没有这样做,却继续说:

“真正地和最后地调节任何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的,是它们的生产费用”。(同上)

[在《论殖民地贸易》这一章中,李嘉图写道:]

“亚当·斯密说:‘商品的价格,或者说,金银同商品相比较的价值,取决于使一定量金银进入市场所必需的劳动量和使一定量任何其他商品进入市场所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他说这句话时难道不是同意这种观点{价格既不是由工资调节,也不是由利润调节}吗?不论利润是高还是低,也不论工资是低还是高,这种劳动量都不会变动。所以,高额利润怎么能够提高商品的价格呢?”(第413—414页)

在上面引用的这段话里,亚·斯密所说的价格无非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以及用来交换商品的金银的价值由生产这两类商品{一方面是商品,另一方面是金银}所需要的劳动的相对量决定,这一事实同“高额利润能够提高”商品的实际价格即商品的费用价格这一点决不矛盾。当然,不是象斯密所想的那样,一下子全都如此。但是由于高额利润,的确会有一部分商品的价格比平均利润水平低时更高于这些商品的价值,而另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则比利润低时低于它们的价值的程度要小些。[115]

注释:

[11]帕·詹·斯特林《贸易的哲学,或利润和价格理论概要》1846年爱丁堡版第209—210页。——第25、525页。

[108]总产品的价值包括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c)和新创造的价值(v+m)。因为马克思在这里撇开了固定资本,所以转移的价值只是原料的价值。在被考察的例子中,原料价值等于93+(1/3)镑(一小时把133+(1/3)磅棉花加工成纱,14小时加工1866+(2/3)磅;1磅棉花是1先令)。加上新创造的价值(28镑)便是121+(1/3)镑。——第468页。

[109]马克思在这里指的是象让·巴·萨伊这样一些批评李嘉图的人,萨伊指责李嘉图把“赋予过分普遍意义的抽象原则”作为自己论述的基础,因此得出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让·巴·萨伊《论政治经济学》1841年巴黎第6版第40—41页)。——第497页。

[110]51+(11/39)吨这一数字是这样算出来的:如果E表Ⅲ的16+(2/3)个工人生产62+(1/2)吨,那末13+(79/117)个工人在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将生产[13+(79/117)]×[62+(1/2)]/16+(2/3)即51+(11/39)吨。——第519页。

[111]马克思指的是威·布莱克的书:《论限制现金支付期内政府支出的影响》1823年伦敦版。与正文中涉及的问题有关的该书摘录以及马克思的评语,见马克思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见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39年莫斯科版第672—673页)。——第526页。

[112]指1862年5月1日在伦敦开幕的国际博览会,会上展出了工农业产品的样品,艺术作品和科学新成就。——第526页。

[113]马克思在这里再一次指出,李嘉图的《原理》中这个地方的“生产者”(《producer》)一词是指“工人”(马克思在前面第478页上第一次指出李嘉图著作中把“生产者”和“工人”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在李嘉图著作的另外一些地方,“生产者”这个词指“产业资本家”(例如正文第480、487和627页上李嘉图著作的引文)。——第528页。

[114]这里引用的李嘉图对萨伊关于利润和利息之间关系的观点的评论,马克思在他的手稿第736页上再次引用了,但把它当作与第736页所谈的问题无关的东西放在方括号里,并在李嘉图的结束语(“任何情况都不能使因果倒置”)后面反驳了一句:“最后这句话‘在某种情况下’肯定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二章)中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周期的不同阶段上利润率和利息率相互对立运动的可能性。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现代工业在其中运动的周转周期……我们就会发现,低利息率多数与繁荣时期或有额外利润的时期相适应,利息的提高与繁荣到周期的下一阶段的过渡相适应,而达到高利贷极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则与危机相适应。”(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2章)。——第535页。

[115]马克思这里回到本册第425—426页和第495—497页上所谈的问题,即从殖民地贸易和一般对外贸易中得到的比在宗主国得到的更高的利润对平均利润率因而对费用价格的影响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个问题上,亚当·斯密所持的观点比李嘉图正确。并参看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4章。——第536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