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改革“走不动”的纠结

当前中国改革“走不动”的纠结

认识文化惯性,找到文化惯性与体制创新之间的纠结,从而用文化惯性的积极作用推动体制创新,对解开当前中国改革有些“走不动”的纠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要不断深化,体制要不断创新。

然而,在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让人有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有些体制创新,不按我们设计的方向走,甚至与当初的设计大相径庭;有些体制创新,其发展进程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甚至有时会给我们“意外惊喜”;而还有些体制创新,其发展过程让人捉摸不定,甚至让人无法预料事情最后会是怎样……我们常常在事后“总结”和“剖析”其中的原因,但又往往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实,这些结果的出现,是文化惯性使然。

文化惯性和它的力量

一般而言,我们说文化惯性指的是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

笔者认为,文化惯性的内在力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外在地表现出来:

一是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都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而且常常是国力和文化影响力相生相伴。近现代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南欧小国的“大航海运动”和殖民开拓虽然伴随着血雨腥风,却让横跨整个地球、面积人口数十倍于本土的海外殖民地至今沿袭着“宗主国”的语言和习俗;法国的强大让法兰西哲学、文学、生活习惯传播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中;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盛况,也让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影响遍及全球,从下午茶到靠左行车,从司法习惯到教育制度;而前苏联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也一度在世界上掀起了“老大哥”的文化潮流。中国在古代强盛时期,从茶叶到丝绸,从经史子集到四大发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不可估量;但到了近代,随着“挨打”命运的降临,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则明显式微了;今天的中国和平发展,不仅全世界到处可以用到“中国制造”,而且到处可以看到“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迅速提升。

二是文化的渗透力。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不仅通过武力和美元,而且通过好莱坞、可口可乐和牛仔裤,将美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通过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且通过对外援助、互助友好的合作交流、率先垂范地履行国际义务和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将中国的和平、合作、和谐理念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今天的世界,美国的“霸权文化”无处不在,而中国“和谐文化”的渗透力也在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