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

人民日报: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

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在我国改革、发展、建设的历史上,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水资源告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60座城市中,400多座缺水。龟裂的土地,焦灼的城市,似乎都印证着这样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

能源告急——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加油站里跳动的油表,铁路线上呼啸的煤车,似乎都在警告我们:“油荒”、“煤荒”在步步紧逼。

土地资源告急——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多年前,人均耕地面积还接近2亩,如今已不足1.5亩。1/3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之下。隆隆的推土机声,冷冷的水泥森林,似乎都在提醒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被蚕食。

(二)资源亮起红灯,照出的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矛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还会愈益突出。

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方面人均能源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消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

历史往往是相似的。中国遭遇的这个现代化难题,在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

人类曾经敬畏自然,每一次电闪雷鸣都让人们顶礼膜拜。是近代工业革命吹响了人类全面征服自然的号角。从此,发达国家陶醉于炼钢的吨位和铁路的里程,却把自然界当成取之不尽的材料库和硕大无比的垃圾桶,走过了一条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重眼前轻未来的发展道路。资源消耗超过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当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现代化时,他们已消耗了世界上50%的矿产资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一个资源环境消耗强度最大的时期。中国该怎样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崭新飞跃,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路径的坚定抉择,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人类共同责任的主动担当。

(三)节约是大事,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节约又是“小事”,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举手之劳,细小入微。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究竟是什么?

“节”,就是节制、限制,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与浪费相对立,让物得所用;“约”,就是约束、集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粗放相对立,让物尽其值。节约,正是“节”和“约”的统一。

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习惯,到“一个铜板掰两瓣”的理财方式,节约,曾经是一种体谅物力艰辛、应对物质匮乏的生活观。

从新中国初期的五次增产节约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投入小,见效大”,节约,也曾是一种渴望提高效益、追求兴业强国的生产观。

历史的背影远去,时光推移到今天。当节约成为一种发展观时,建设节约型社会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坐标上又意味着什么?

(四)节约是新的增长方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把节约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那么,提高的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的将是又好又快。

节约也是增长。GDP增加,这样的“加法”是增长;节能降耗,这样的“减法”同样是增长。如果“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按经济增长7.5%匡算,2010年当年可节约6.2亿吨标准煤,这些节约量又可创造6.3万亿元GDP。同时,节约还可减少治理污染的成本,获得的将是双倍的财富。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能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而且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甚至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就会与科学发展相背离,使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能降耗,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它让发展在获得速度的同时,更体现为一种责任——必须对全社会负责,不因一己所欲而损害大家的共同利益;必须对子孙后代负责,不因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而使长远的发展失去依托。

(五)节约是基本国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尚书》教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明人叮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左传》感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到诸葛亮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墨子断定“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到李商隐咏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千百年来,节俭一直被我们民族看作是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

从“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到“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再到“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节约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勤劳俭朴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挥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史诗。

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世情,把握国情,把节约资源提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它意味着“节约资源”是国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方针,是一切相关政策所应遵循的基本政策,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

(六)节约是国家战略,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眼光。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能源资源严重紧缺、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进行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过人均年消耗4吨标准煤的发展阶段。我国有13亿人口,没有任何可能以每年消耗50多亿吨标准煤的代价来推进现代化。基本国情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

世界历史上,一些大国的崛起常常伴随着对世界资源的占有甚至掠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着力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不可能也决不会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唯一的出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

中国,曾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奇迹。今天,又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用有限的资源能源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这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必将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七)节约是社会文明,彰显着科学进步的现代意识。

一切有限的能源资源都是地球的共同财富。珍爱这些财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遵从的公德,成为普遍的社会品质和社会价值。节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的价值观念。

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同时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和戕害;今天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就是对明天发展可能性的剥夺,就是对明天人类生存条件的剥夺。节约,既是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它蕴涵一种新的哲学思维,倡导一种适度、节用、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

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节约已经不是一种无奈选择,不是一种被动应付,而是对文明的体认,对进步的向往。社会越是文明进步,人们越是崇尚节约。现代文明,本身就包含着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的生活态度,包含着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精神境界。节约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显著标识。

走向现代化就是走向文明进步,节约意识应当贯穿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全民族的良好风尚。现在我国资源消耗正处于上坡阶段,即使将来资源紧张缓解了,生活更加富裕了,也应当以节约为荣。那些认为生活好了、钱包鼓了就可以肆意浪费的观点,那些认为“反正我用得起”就可以长流水、长明灯的行为,那些认为车排量小了、纸双面用就没面子的想法,都是现代文明素养缺失的表现。

“俭则智荣,奢则愚耻”。厉行节约,就是听从现代文明的召唤;放任浪费,就是背离社会发展的潮流。

(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模糊不清的认识,阻碍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

(九)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资源有限,但科技进步那么快,将来必会有替代资源,强调节约没太大必要。还有的认为,眼下利用资源快速致富最重要,经济增长了、生活改善了,其他的什么都好办。

不可否认,科技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紧缺。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但是,技术的进步不是万能的,很难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将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即使通过技术创新找到了新的资源能源,但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也依然是有限的。

“驭一时,谋万世”。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兼顾当前和长远。不能现在用得痛快,却影响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后代的福祉;不能片面追求眼前的增长速度,却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发展的资源链条一旦断裂,什么都不好办,什么都办不了。

(十)有一种观点认为,缺水的地方才需要节水,水多的地方就可以敞开用;我们国家缺油需要节油,但煤多就不必那么在乎。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本地区紧缺的资源,人们大多会精打细算。但对于那些相对丰富的资源,就容易大手大脚。能源资源富集地究竟该如何贯彻节约的理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只看局部,而要全国一盘棋。要认识到能源资源是全国的、是大家的,不是哪一个地方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个体的生产生活行为,都会对环境、对社会产生影响,也会受到影响,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自守。资源问题相互制约,环境问题相互作用,一家搞坏大家受害。

(十一)也有这样一种顾虑:节约是不是就不鼓励消费了,是不是就得“节衣缩食”过日子?

节约不是限制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扩大消费并不矛盾,更不是以牺牲消费为前提。节约型社会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节能降耗是会压缩一些资源支出,但不会限制正常的资源消费,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更充分地满足和保障人民对资源的合理消费。

节约要杜绝浪费,而不是减少消费。消费不等于浪费,对个人来说,即便是高档消费,只要是合理需求又力所能及,也属于正常消费。当前扩大内需,发展经济,不仅允许消费,还积极鼓励正常消费,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倡导这种节约观,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符合节约本意。

(十二)还有这样一种担心:节约是不是就不开发资源了,今后还要不要发展重工业?

节约不是不开发资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重工业的发展。虽然当前资源紧缺,但我们还是要开发资源、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是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走集约型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发资源不破坏资源,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依托资源不依赖资源,不能“吃资源饭”,要通过产业多元、产业升级,让经济发展更健康。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不能粗放型经营,要善于增加资源产业附加值,每用一部分资源,都要想方设法将其“吃干榨净”。

(十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是事实,但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我国资源形势相当紧张。能源短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但这种状况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警觉。在我们的居民生活之中,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还大量存在;在企业生产领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仍在延续;在政府管理部门,成本高昂的行政方式还没有明显改变。

环境的恶化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关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这充分体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但2006年,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中,惟一没有完成的是节能减排指标;今年一季度,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又出现过快增长。建设节约型社会形势严峻、任务紧迫。

资源,我们再也浪费不起一点一滴;

节约,我们再也不能耽误一时一刻。

(十四)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九牛爬坡,各个出力”。

深化改革是动力。通过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制定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自觉节约;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不敢浪费。

法律制度是根本。通过对法律的修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国家节能战略。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节能降耗也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激励他们在追求增长的同时也追求节约。

科技创新是关键。无论是研制、引进节能技术,还是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都需要科技创新。以创新的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以创新的理念,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

循环经济是方向。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要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各个领域,让废物也能变“金子”。

人人浪费,积羽也会沉舟;个个节约,滴水亦能成河。节约的成果惠及每个社会成员,节约理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出门先关灯、下班关电脑;淘米水浇花、洗衣水冲厕。节约,就在举手投足间,就在日常生活里。

(十五)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既有倡导推进之义务,更有率先垂范之职责。

节约型社会不会由市场自然形成,需要政府主导、法律强制和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谁也不会为之所动。这个驱动力,要靠政府以政策为杠杆撬动。

在资源的低价政策下,谁消耗了资源谁就多分享了经济利益;在环境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哪家企业认真治理污染,就会降低自己的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激励节约节能,逐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行为的成本,增强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的内驱力。

政府带头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要贯彻节约的执政理念。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少一些建设性浪费;坚持实事求是、量入为出,少一些“形象工程”;坚持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少一些由于机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而增加的“决策成本”、“执行成本”和“服务成本”。那种盲目投资,不切实际上大项目,追求“大手笔”;那种贪大求洋,热衷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那种寅吃卯粮、乱采滥挖资源的做法,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都是极端有害的。

浪费是腐败,节约是政绩。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政府机构应当把自身的节约纳入考核,千方百计节约行政开支,建设高效廉洁的节约型政府,以节约型政府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十六)“原以为你无限宽广,不在乎失去一片荫凉。原以为你有无穷宝藏,不在乎掠走一点安详。原以为你母爱无疆,谁知你渐渐失去力量”——

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人类曾不停地索取:向大地索取石油、向山峦索取矿产、向河流索取清水、向森林索取绿色……我们告别蛮荒和落后,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这时才发现,山河憔悴、大地呜咽。我们的需求在不断得到满足,却也付出代价、透支未来。

建设节约型社会,珍爱地球家园,是善待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是善待我们人类的未来。节约,不仅是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主动选择,也是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行动起来。

《人民日报》 (2007-05-28 第01版)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