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国祚: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文化影响在国际竞争、国际较量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止。因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从国内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关时期”。文化建设搞好了,对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认为要想真正地把握好这个精神,必须要清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去思考。

(一)    国际背景

1、文化影响在国际竞争、国际较量当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政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先是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剧变,再后来发生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许多重大事情的变化不要说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恐怕一些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也难以预测。世界形势的确是处于一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状态。老百姓也可以把它叫做大动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有个人叫约瑟夫·奈的人。他在卡特政府期间任助理国务卿,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担任助理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现在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这个人最早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他把软实力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化的吸引力,一个是制度的吸引力,还有一个就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为什么会提出软实力呢?他说我们研究这个软实力,就是要用诱导、拉拢的办法使其他国家跟着美国走。他说的很坦白,很露骨。他第一次提出“软实力”概念这本书的名字叫《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演变》。单从书名我们就可以感到,他是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服务,在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出谋划策。他认为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美国如果想继续维持在世界的霸权,仅仅靠硬实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靠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比如说造了多少艘军舰,多少架飞机,多少辆坦克,生产了多少吨钢等等。软实力是难以用数量表达,但是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他认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还有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这些统统都是软实力。可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就开始重视文化在国际战略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去年年底,美国前总统卡特在湖南大学发表演讲,内容是中美两国关系史。学校组织了一些学生给他提问。当问到其他问题的时候卡特先生都是谈笑风生、对答如流,而且诙谐幽默。后来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先是称赞卡特先生为中美建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卡特先生能够选择湖南大学来发表演讲,说明卡特先生对中国的文化很了解,因为湖南大学是中国湖湘文化的府地,也就是古时候的岳麓书院。他先这样把卡特先生恭维了一番。然后接着提了一个问题,“据我们所知,在您任总统期间,你的助理国务卿约瑟夫曾经提出软实力这样一个概念,那么您认为中美两国在软实力这个领域里面是否可以合作呢?如果说可以合作,那么您打算怎么来推进这种合作呢?”这个卡特先生听到前半段对他的恭维还是挺高兴的,当听到后面这段问题的时候,他的笑容就停下来了。然后他就边想边说,顾此言彼,把实质性的问题都给绕开了。仅仅说了绘画、影视剧也都是软实力等等话,仅此而已。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很清楚,当年约瑟夫提出这个软实力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那么约瑟夫又是有着深厚美国官方背景的人,他提出这个软实力概念很快就传到世界各国。软实力这个概念传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约瑟夫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是他提出这个软实力的概念,如果我们也用这个概念岂不是受制于人,岂不是丧失了我们的话语权?所以不主张用。另一种观点认为软实力无非就是一个学术概念。学术概念就不必分国界,他用我们也可以用。后来我们考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键不在于我们“用不用”这个概念,而在于我们“怎么用”,如果我们能赋予中国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那么软实力这个概念又怎么不可以用呢。

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还在软实力的前面加上了“文化”二字。加上“文化”二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首先他突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特殊的重要地位。表达的意思是,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时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可见“文化”是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它渗透到软实力各个环节和要素之中。这是我们在软实力前面加上“文化”二字的一个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提出文化软实力与美国不同。约瑟夫把软实力仅仅看成是对外的国际战略权谋,而我们是把它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过去讲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设等等是存在着很大交集的。这是我们和美国人在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的时候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弱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苏联过去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那么这样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了呢?有人说,是因为苏联工业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也有人说是因为苏联和美国搞军备竞赛,被拖垮了。还有人说是因为苏联的制度太僵化了。那么,这些是不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呢?当然有这些原因。但是有一个更深层、更直接的原因就是苏联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了。所以尽管苏联当时的军队完全可以和美国抗衡,甚至使北约、美国感到寝食不安、忧心忡忡。他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在当时世界也是一流的。但是所有这些都挽救不了苏联的解体,因为它的软实力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了,失去了民心。所以,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几乎是在一种比较平静的氛围中进行的。那么他的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是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的。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一个秘密反对斯大林的报告。报告中污蔑斯大林是混蛋,是白痴,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而且二战时贪生怕死。虽然很多当时的亲历者都可以证明赫鲁晓夫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当时他是苏共领导总书记,他的话谁敢不听。但是,赫鲁晓夫这样讲,整个苏联意识形态就乱了套。社会形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价值观开始越来越模糊,逐渐地人们开始怀疑苏联共产党,怀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怀疑苏联的历史。当时苏联关于西方的宣传,基本就是讲那里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自己就是一片光明什么都好。显然这个不实事求是,因此也不太有说服力。而美国在苏联的周围建立了六十多个电台。全天候24小时用苏联各民族的语言对苏联进行广播,宣传西方的人权价值观。但他不空喊口号,不喊打倒苏联共产党,推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讲这个人的亲历记,那个人的回忆录。每个故事都讲得像真事儿似的。所以苏联老百姓觉得美国的宣传倒是比较可信,而苏联自己的宣传有点假了。慢慢地苏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都在发生变化。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伴随着苏联共产党的僵化和腐败。等到戈尔巴乔夫散布他的“新思维”的时候,苏联的解体就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苏联解体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政治家的想象,直接的根源和导火索都与文化密切相关。所以说,文化搞不好是可以亡党灭国的。这是一个多么典型的例子。

文化的关键作用,在场战中也能够体现出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能够那么迅速地拿下伊拉克,活捉萨达姆,一些评论都说是美国军事武器非常先进,战略打击精确、制导武器优良等等。这些都对,但不是全部原因。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必须要思考,伊拉克对于世界主要大国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美国攻打伊拉克,世界各主要大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以及伊拉克周边的阿拉伯世界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伊拉克内部各教派和政府的各级官员会做什么样的反映。这就是政治谋略思想,也是属于大的文化范畴。奥巴马之所以能上台,就是因为小布什发动了这场战争使美国受到很多的损失,至少有4000多士兵死在了伊拉克,而且经济方面的发展也受到抑制。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安全顾问阿德尔曼说,美国在伊拉克犯了当年在越南一样的错误,就是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对伊拉克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了解的还不清楚。前后对比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我们可以说美国在伊拉克“成”得益于文化软实力,“败”也是因为对文化没有搞清楚、搞透彻。所以这种文化影响在国际竞争、国际较量当中的作用和地位是越来越凸显。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