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

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

目前我国进入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关键是要防止大起大落,努力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0年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今年,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会好于去年。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和大调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也强调指出,今年我国的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指出,要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也不能把经济运行在一个周期内的好转等同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今年中国进入第11轮经济周期

记者:请您简单分析一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周期情况。

刘树成:据我们预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回升到9.5%,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4月、7月、10月和今年1月对中国2010年经济增长率所进行的四次预测中,不断调高其预测值,从7.5%到8.5%,再到9%,又到10%。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表明,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的一年。《报告》指出,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

从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轨迹来看,2009年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我国经济增长越过谷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轮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今年进入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第10轮周期上升阶段持续了8年

记者:请您简单描述一下第10轮经济周期的历程。

刘树成:我国的第10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开始的,至2009年,整整历时10年,其中,上升期8年,回落期2年。之前的1999年,我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克服了当时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稳回落到7.6%,从而结束了第9轮经济周期。2000年进入第10轮经济周期,到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 13%的上升通道内。这8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000年8.4%,2001年8.3%,2002年9.1%,2003年10%,2004年10.1%,2005年10.4%,2006年11.6%,2007年13%。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的资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又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008年和2009年,国内的经济调整与国际的金融危机相叠加,使经济增长过快下滑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国及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一揽子”计划。经过努力,到2009年第2季度之后,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越过谷底,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从季度看,2008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6%、10.1%、9%和6.8%;2009年四个季度分别为6.2%、7.9%、9.1%和10.7%。从全年看,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回落到9.6%和8.7%,实属来之不易。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第10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刘树成:我们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周期来分析刚结束的第10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1953 1957年为第1轮周期,历时5年;1958 1962年为第2轮周期,历时5年;1963 1968年为第3轮周期,历时6年;1969 1972年为第4轮周期,历时4年;1973 1976年为第5轮周期,历时4年;1977 1981年为第6轮周期,历时5年;1982 1986年为第7轮周期,历时5年;1987 1990年为第8轮周期,历时4年;1991 1999年为第9轮周期,历时9年;2000 2009年为第10轮周期,历时10年。

第10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就整个周期的长度看:在前8轮周期中,周期长度平均为5年左右,表现为一种短程周期。第9轮周期延长到9年,而第10轮周期又延长到10年。第9、10轮周期扩展为一种中程周期。

二是就上升阶段的长度看:在前9轮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短短的一两年,而在第10轮周期中,上升阶段延长到8年,即从2000年到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 13%的上升通道内,走出了一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经济周期波动中从未有过的最长的上升轨迹。

三是就经济增长率的峰位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几轮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高峰十分陡峭,高达20%左右,如1958年21.3%,1964年18.3%,1970年19.4%。改革开放以来,在八九十年代的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峰位有所控制,下降到14% 15%左右,如1984年15.2%,1992年14.2%。第10轮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高峰在2007年,为13%,峰位已进一步有所控制和理性下降。

四是就经济增长率的谷位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低谷经常为负增长。如1961年为-27.3%,1967年为-5.7%,1976年为-1.6%。改革开放之后,没有再出现负增长,每次低谷均为正增长,只是增速减缓。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的低谷有所上升,如1990年3.8%,1999年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中回落到7.6%。这次,在第10轮周期中,在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2009年经济增长率仅回落到8.7%,实属来之不易。

五是就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幅度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峰谷落差很大,如在第2轮周期中,1958年的峰值21.3%与1961年的谷值-27.3%之间的落差达48.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后,波幅明显缩小,经济增长率的峰谷落差缩小到6 7个百分点。而在第10轮周期中,峰谷落差仅为4.3个百分点。

防止过冷或过热

记者:如何把握住目前所处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刘树成:毫无疑问,我们要继续努力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承接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倒逼压力,刻不容缓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我国以往经济周期波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此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过热或过冷,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以及推动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如果经济过热,就会助长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而如果经济过冷,就要采取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全力保增长、防下滑,这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宏观调控中需要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把握好经济增长速度,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为9%

记者:如何把握好经济增长速度问题?

刘树成: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6年提出8%的目标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有这样几种情况:1993 1995年,主要设定为8% 9%区间;1996 1998年,设定为8%左右;1999 2004年,主要设定为7%左右(其中有两年未提经济增长目标);2005年之后,均设定在8%左右。虽然近6年来每年都提出8%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但其含义是有所不同的。在前4年提出8%,主要含义是在经济加速增长中“防过热”、“防大起”;去年提出8%,主要含义是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保增长”、“防大落”;而今年提出8%,主要含义是“调结构”、“转方式”,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切实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

8%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一个基本底线。一来,它是作为政府提出其他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如就业目标、物价目标、财政预算目标等的基本参考线。二来,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发展阶段,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保障城乡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基础。若低于8%,将会给企业经营、群众生活、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困难。三来,8%是一个预期性的目标,是经过各方面努力可实现的、留有一定余地的目标。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有可能会超过这一目标。但这个“超过”是有一定上限制约的。如果经济增速过高,将会产生“四高”的压力,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的压力,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把握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既不要太低,如低于8%,也不要太高。那么,这个“上限”如何把握呢?

最近,我们课题组利用HP趋势滤波法,根据我国1978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得到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比实际增长率平滑,大体处于8% 12%的区间内。滤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趋势增长的年均递增速度为9.87%,这与1979 2009年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年均递增速度9.78%很接近,仅差0.09个百分点。我们可将8% 12%这一区间视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即下限为8%,上限为12%,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为9.8%。

而现在,当我们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后,要考虑三大因素的变化: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萎缩和低迷状态。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虽然不会改变,但全球的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明显加剧。二是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强化。三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周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 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为9%。这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处于8% 10%的区间时,可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新一轮经济周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把握在8% 10%,也有一系列的支撑因素。一是改革和体制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为经济的适度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是资源供给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为经济的适度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为经济的适度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需动力。四是消费升级因素。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的适度增长提供了新的消费需求动力。五是新兴产业和科技因素。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的适度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源泉。六是地区因素。东、中、西部各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调整和发展,为经济的适度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

提前管理好通胀预期

记者:如何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

刘树成: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是解决好长期、中期和短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就是在宏观调控中要把解决短、中、长期问题相结合。

所谓解决短期问题,就是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一定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以保持好当前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所谓解决中期问题,就是要管理好通胀预期。仅从短期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会上涨得太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价格的上涨是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和经济过快增长的滞后结果。特别是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加速上升的惯性。在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在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品生产之间,在经济扩张与物价上涨之间,均具有连锁扩散效应或累积放大效应。由此,容易使经济增长面临从“回升”到“偏快”、再到“过热”的风险,而使物价面临从“紧缩”到“温和上涨”、再到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通货膨胀是一个动态的、中期的过程,要防止通货膨胀就要提前管理好通胀预期,即提前管理好货币信贷发行和提前把握好经济增长速度。而若等到严重通货膨胀来临之后再去治理,付出的代价就要很大了。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和宏观调控部门紧密跟踪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必要的调控。

所谓解决长期问题,就是要对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均衡,产业间的不协调,城乡及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均衡等)继续努力调整,对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加快转变,对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继续进行改革,均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不断夯实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