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培育“北京精神”
第一,文化推动。“北京精神”本身就是文化,怎么培育“北京精神”还要靠文化来推动?我认为对于文化的理解造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些被动。文化概念不集中,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等。据学者统计,文化的表述有370多种。实际上我们的学者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文化概念,你说西瓜是文化,他说电脑是文化,作家说我写的一首诗叫文化,建筑学家说我设计的大楼是文化。究竟什么是文化?从定义的方法来看,必须找它的聚焦点,找它的重叠面,找它的共同点。300多个文化的定义,它们的共同点是文化首先是精神层面的价值情感。文学艺术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因为它们通过文字、线条、造型书写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情感。哲学、宗教成为文化,因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终极归宿、人的价值。制度、风俗成为文化,是因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物质成为文化,是因为物质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想要表达的价值情感。音乐从钢琴、小提琴、二胡当中流淌出来非常动人,但是我们不能直接把演奏音乐的钢琴、二胡、小提琴称作是音乐,它们是乐器。因此,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制度、风俗、物质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自身。文化自身是精神层面的一种价值情感,是一种内在的意义。这个区分非常重要,实际上文化建设的很多工作都是创造更多、更丰富、更感人、更有卖场的文化载体。
我认为区分文化的价值和载体有三个意义。一是价值必须靠载体去表达。我们有五千年文明,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为什么不行?我们为什么在国际上话语权不行?不是我们的价值不先进,也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价值、民族自由、人权等有多先进,很大原因是他们的载体先进,凭借这种先进的物质、技术、流通手段,使他们的文化符号流传全世界,无处不在,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所以,西方的文化霸权,一定程度上是载体霸权。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去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去创造更新颖、更能打动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符号、文化载体。
二是文化载体必须承载价值意义。作为文化产业统计,可以把那些跟内容的表达、意义的表达毫不相干的包含进去,但是你要以此观察你的竞争力、软实力,那是不足为凭的。机器虽然能印刷,但是它本身不是内容;建筑具有文化意义,但是它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在搞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使载体去表达价值和意义,而且要表达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先进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载体和价值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千百年来,无数经典作品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它们表达的主题就三个字:真、善、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独特经验来解读文学作品,得到与众不同的感悟。《毛诗序》中有一句话叫:“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种情绪情动于中,可以有语言的形式、咏叹的形式、歌唱的形式、舞蹈的形式。这当中我们的古人认为舞蹈是最能抒情的,是艺术的最顶端形式,所以很多人累了之后想到舞厅当中放松放松,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对文化价值和载体区分之后,还要注意文化的投入与产出规律跟普通产品的生产有什么不同。文化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它跟其他经济门类的产品有很大区别。
首先,从宏观角度看,文化的投入与产出具有延后性。有时候文化投入之后,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才可能有产出。现在的一些大的文化遗存,比如长城、故宫、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等都是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先人创造的文化巨址,到现在一直焕发着生机,无数游客都慕名而来,这就反映了文化产出的规律。所以我们今天创造文化产品,千万别着急,不要粗制滥造,应时应景,否则是不能流传的。
其次,文化有溢出效应。很多剧院、高校、著名中学旁边房子的租金都翻倍,为什么?它靠近文化设施,有文化的溢出效益。比如说什刹海。什刹海作为北京的一大名片,是内城的唯一一盆水。它不能卖门票,200多家酒吧在那儿呕哑嘲哳弄得后面的人睡不着觉,但是它对北京这个城市非常重要。如果你把酒吧关了、什刹海填平,所有的北京人都不同意。那什刹海的产出在哪儿呢?在金融街,在CBD,在中关村,在亦庄,劳累了一天的那些白领、年轻人需要一个休闲的去处放松身心,什刹海就起了这种功能。所以,文化的功效千万不能看卖票,看卖钱,而要看它的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最后,此样投入,彼样产出。你投入的是真金白银,但是产出的可能不是钱。我们搞宣传的同志都知道,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工作是为了夯实我们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构筑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思想基础不牢,精神家园破碎,你赚再多的钱也白搭。所以我们宣传部门文化工作者要打造文化产业去赚钱,但是更多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想一想能不能以核心价值引领多元趣味,以先进文化来应对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应对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是很奇怪的,它是打不碎的。那一年冰雪灾害,几百万人滞留在大动脉上,长沙火车站就几十万人积压在那里,温家宝总理在除夕前夕赶过去,开始还以为大家情绪激动要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出来,但是温家宝一句“我保证你们回家过年”,让大家感到心理暖洋洋的,满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回家过年,回家团圆,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谁都打不碎,谁都拆不散。到了年根,大家就大包、小包,坐飞机、搭火车或者是自驾车回到自己的娘亲身旁,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过年。这就是中华民族团圆的文化,靠钱是买不来的。所以文化的投入既要考虑经济的价值,又要考虑到另外的表达形式。
“北京精神”的宣传、普及、培育一定要借助于文化形式。文艺作品的创作、演出当然是一方面,但对于我们社区基层广大群众来讲社区文化的建设尤其重要,要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们的市民,让我们的老百姓,让我们的邻居彼此认识,彼此笑一笑,传递笑脸,传递信息,传递感情,构建共同价值,让我们共同来传播北京精神,这才是我们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文化建设一方面是价值引导,一方面是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审美熏陶,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被两辆车撞过之后,18个路人都没有去管她,最后第19个路人叫陈贤妹,一个拾荒的老大妈把她抱起,跟她妈妈把她送进医院。舆论界特别是网络对陈贤妹推崇备至,认为她精神太高尚了。后来我收到一个短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林奇教授发表了一个言论,说“陈贤妹为什么会救小悦悦?这绝不是偶然的,完全是教育不够的结果,她早年没有读过几天教科书,多年来又忙于谋生,不读书、不看报,不注意理论学习,不主动接受宣传,没能改造世界观,结果导致良知未泯,天性犹存”。这个教授说出了问题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育不完整,应该是三位一体,价值引导、知识教育和审美熏陶要融为一体。但我们只重视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价值引导和审美教育,因此人类的一些天性、一些真善美的基本素质被忽略了。他想的太多,怕给自己惹官司,怕耽误自己的时间,人变得过于复杂,反而离文明越来越远。我感觉让大家在社区里跳跳舞、唱唱歌、绘画、书法非常好,因为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式,当人懂得了美的规律、审美的原理,他就会把美带到生活当中来。一个人,如果发现了别人的美,他就能跟别人融洽相处;发现了家庭的美,他就能成为这个家庭当中可爱、健康的一员;发现了社会的美,他就能自觉地参与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社区建设学问很大,我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北京精神”来指导社区的建设,通过社区建设来弘扬我们的“北京精神”。
第二,典型引领。榜样的力量太大了。我搞宣传工作那么多年,最大的体会就是身边的感动最感人,生活中的美丽是真美丽。真善美靠说教没有用,必须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通过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去发挥一种传递、复制的功能。美德必须要有一种传递和复制的功能。如果仅仅是谁做了,就这么鸦雀无声,那这个世界的价值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们搞“北京精神”的建设一定要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把我们这个城市的柔软灵魂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发扬光大。这几年,我们市委宣传部、讲师团一直搞百姓宣讲活动,去年以“百姓爱心故事”为主题,今年以“党在百姓心中”为主题,最近搞“北京精神”百姓宣讲,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你不想感动都不行,你不想流泪都不行,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真实的,感人至深,牵动你的心弦。所以宣传工作既要讲大道理、小道理,又要去寻找事实,寻找证据,寻找生活当中的案例,寻找身边的感动,寻找生活当中的美。你在国旗班,你在红十字会的献血的车上,你都会更加清晰地了解、更加准确地触摸这个城市的灵魂,他们是多么的爱国、多么的无私,这些精神都是非常闪光的,我们的宣传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把它们挖掘出来,让它们传播开去,让它去传递,让它去自我复制,影响更多的人。
第三,实践深化。“北京精神”有两句话:一个叫内化于心。就是让“北京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规范、道德理想成为每一个市民的内在的价值观。第二句话叫外显于形。就是要通过每个市民的行为把它表现出来,展示出来。践行“北京精神”是我们的根本目的,而且这几个词都是动宾结构,有很强的动作感。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它们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每一种精神品格,每一种思想原理都需要进行实践性转换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比如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了之后你会背出三句话,有用吗?有用,但是还不够用。比方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代表先进生产力,政府自己去搞投资,搞高新技术,不是这样的,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求是什么,是阳光、空气和水,是要求我们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优化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减少企业的成本,让它更具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你不要去搞政绩工程,不要去唯GDP,要把老百姓这种幸福指数放在首位,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把经济发展的成果适当的、适时的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成果,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给老百姓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这才是科学发展观。“北京精神”也是这样的,首先要记住这几个词,这是一个起点。记住之后还要在我们的工作当中、生活当中、学习当中去努力践行。这个城市它文明,这个城市有它的精神,不在于我们口号有多响、标语有多眩目,也不在于我们有多高的楼、多宽的马路、多高的GDP,而在于这个城市所给予人的现实的关怀、关照。城市所能关照人,它的最显著的作用从哪儿体现出来?我觉得是从城市自身体现出来。城市的每一个设施、每一项公共服务、每一项管理措施,都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北京精神”。如果你这个城市诸多不便,让人感觉到窘迫,没有照料,缺乏关怀,那你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冷漠的城市,一个缺乏精神动力的城市。另外我们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制订实际上也在表达着价值观,每一项规划、每一个政策、每一个重点工程的实施,实际上都代表着我们党员干部、公务员的价值观。你把这块地批给老板盖豪华别墅,把原住民都赶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这是一种价值观。给老百姓盖安居房、保障房,这是一种价值观。城市规划不仅是规划空间,它是规划利益格局、规划利益关系。我们每一项政策也是这样的,你究竟帮谁说话。每一项政策、每一项重点工程都反映了党委政府的价值观,是体现了“北京精神”还是违背了“北京精神”,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建设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根本性的方向。我们这四个词儿,爱国、创新、包容、厚德,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管理服务来体现的,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制度、政策、决定来体现的,都是可以通过每一项重点工程、民心工程来具体体现的,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来身体力行的。有没有“北京精神”,符合不符合“北京精神”,一望可知,不需要你洋洋洒洒、唾沫星子乱飞来证明自己有没有“北京精神”,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证明了一切。
城市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求富。就是富裕,摆脱贫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二个境界是求美。就是美丽,富了之后要装点这个城市,使它更有人文色彩,更有文化气息。最高的境界也是第三个境界是求爱。这个城市要有爱心,我们高楼大厦太多了,这个城市太坚硬,有时候也有点冷,需要我们培育一个柔软而温暖的灵魂。这个城市的爱是最高追求,实际上也是贯穿“北京精神”的一个主题。我曾经跟卫生战线的同志讲,你们对病人要有爱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后来一个院长跟我开玩笑,说我为什么在医患关系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地位,要负主要责任?我为什么要去爱人?我说我跟你讲一个道理,在医生的眼睛中病人不能是一个普通的患病的躯体,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你作为一个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就折射出你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类的态度,因而也是对医生自己的态度。如果你草菅人命,睨视生命,你践踏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不仅是一个患病的躯体,你践踏的是人类,包括你自己。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爱都是一个奇迹。很多人对残疾人很同情,认为他们很可怜,是一个弱势群体。不错他们确实很可怜,是一个弱势群体。从人类的遗传规律和社会生活规律来看,我们现在还不能保证人一生下来都是健全的,也不能保证他在日后的生活当中会因为偶尔的事故导致残疾,因此残疾是一个定数,就是在我们的人群当中必定有一些是残疾的,这个人不是我就是你,不是你就是他。从这个道理来看,残疾人不仅是自己受难,也是代我们正常人受难,残疾不是他的选择,是人类无法排解的痛。我们身为健康人,有健康的大脑、发达的四肢、丰衣足食,为什么不能从心底里把爱献给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共享阳光雨露,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我说“北京精神”的践行要内化到人类心灵当中去,要外显在我们经济社会生活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方面的全过程。只有把爱作为我们北京的基础情感和基础价值观,我们这个城市才能真正具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们的“北京精神”才能真正焕发异彩,代代相传。
(根据宣讲家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