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援助都能像在坦桑尼亚那样受到友好的待遇,有时候,一些援助看起来更像是,难结的政治账。不久前中国向马其顿捐赠小车事件让老一辈的人们想起了其邻国阿尔巴尼亚。
“(当时)给阿的经济、军事援助将近90亿元人民币,阿总人口才200万,平均每人达4000多元,这是个不小的数字。我们援阿的化肥厂,年产20万吨,平均一公顷地达400公斤,远远超过我国农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数量。”曾担任阿尔巴尼亚大使的外交家耿飚后来在回忆录写道。
这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在最高峰的1973年,中国援外支出5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6.9%。据曾在财政部从事中国对外援助的经费管理工作的傅道鹏的博士论文统计,1949-1978年,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流向国是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其中最多的越南,占总金额的37.48%。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这种援助方式完全从政治出发,但效果是很差的,巨额援助一断,两国就开始交恶,越南、阿尔巴尼亚在1978年后都是如此。”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黄梅波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所以1978年之后,中国的对外援助金额就显著降下来了。”
援助方式以优惠贷款为主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在对外援助上再度大幅提升,但侧重点已经有所偏移。细细数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可以分为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等8项,而援外的企业在其中起了较为主要的作用。
朱晓铭,中资企业的法语翻译,现居阿尔及利亚,他所在的国资委下属央企,是最早进行海外援建的企业之一。“我们是最早相应国家号召的。不过,相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的援建已经大为不同了,”他表示,“以前很多是政治和外交方面的需要,现在更多的,是经济发展和扩展海外市场的需要了。”
“对外援助再次增长很难说跟入世直接相关,因为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大幅提升了,一方面当然是经济好转,能有余力去帮助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找到了新的援助方式,比如优惠贷款。”商务部研究院发展援助室研究员周宝根介绍。
1995年,中国启动了对外援助机制改革,提出今后以优惠贷款作为主要的援助方式。根据《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介绍,优惠贷款本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市场筹措,贷款利率低于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产生的息差由国家财政补贴,期限一般为15—20年。
这等于说,与过往通过巨额的直接财政支出不同,优惠贷款的援助方式只需要财政承担很小部分的利息,但却能撬动大量的资金通过对外援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