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心理调节(1)

领导干部的心理调节(1)

现在,大家都对身体健康特别注意,但对于心理健康了解得比较少。我对这个问题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只不过想提出一些问题和大伙一起探讨。

假如说你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什么事都紧张、烦躁、自卑,不论是埋怨社会也好,埋怨领导也好,埋怨同事也好,埋怨他人也好,总是憋着。郁闷、烦燥、焦虑、愤怒、恐惧,这些现象都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我这里特别说“经常”,偶尔有一回那就不算了。如果一个干部包括你手下的干部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健康有问题了。

这种心理疾病早期的症状是什么样的?首先是疲劳。干了一天活回家显得特别累,思路不清,就是本来这人还挺能干的,什么事都能说个一二三,怎么现在丢三落四、老说不明白呢?今天上午说的事一会儿就忘了:我说了吗?我怎么不记得了?还伴随着失眠。

疲劳之后,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两种:一个叫情感障碍,一个叫抑郁障碍。什么叫情感障碍?就是不管你干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我一瞧见你就烦。其实,如果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道理来。抑郁障碍就是你说什么事我总从反面理解你。比如说,很多同志都希望出去考察,你跟领导报了,也想出去,这是一个机会。等到领导有一天真找你谈话说这个机会给你了,你听了以后应该特高兴,谢谢领导对你的关心培养。但不是,报名的时候很积极,一旦说咱们单位就一个名额给你了,你马上想到:小王小赵是您的红人啊,他们也嚷嚷去,怎么把名额给我了呢?这里头有问题,说不定有什么猫腻?领导,这回我还不去了!这都属于心理障碍。

情感障碍,抑郁障碍,心理失控,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发火也好,大哭也好,心里烦燥也好,我知道不应该烦,我知道不应该笑,但我控制不住,最后的结果神经失常。所以说,心理疾病到最后也是很可怕的。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有1/4的在职干部有心理健康问题,当然严重的占到2%、3%,还不多,但这确实应该引起注意。国外的学者说,疲劳是屠杀现代人的隐性杀手,压力是屠杀现代人的第一杀手。他们做了一个调查,50%的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跟压力有关系。这说明,现在我们不仅要注意身体的健康,而且要注意心理的健康。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心理的变化呢?

第一个是变化。现在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它必然要打破原来稳定、平衡、有序的环境、秩序和规则。诸位很多同志可能多年在平谷工作,原来是一个农村,现在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就影响到我们很多观念、工作方式的变化。你能适应吗?在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我们说,变化可能使你兴奋激动,也可能使你焦虑恐慌。因为变化可以带来很多发展的机会,创造很多的条件,所以我兴奋激动。如果一旦不适应的话,就有可能被淘汰、被精简、被调动,这一切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是不想要的,于是就焦虑,就恐慌。所以,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听过一个煮青蛙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实验,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教授彼得?圣吉写了一本书《第五项修炼》,这本书里举了一个煮青蛙的故事。我们现在把这个煮青蛙的故事变成一个中国版故事:一盆凉水里放进一只小青蛙,小青蛙在水里游泳,它觉得舒服极了,可万万没有想到,脸盆底下点起了一把火,于是水的温度在不断上升,这时候小青蛙觉得水有点热。可是,你知道青蛙怎么说吗?它说,温水澡也很舒服。青蛙是洗凉水澡的,现在水热了,它没有感到水的温度上升对它的生命构成了威胁,而是说温水澡也舒服,这就是它没有忧患意识。水的温度又在不断上升,这时候小青蛙才觉得水是热的。可是青蛙说,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水的温度又在不断上升,这时候小青蛙才喊了一句:哎呀不好,烫死我了!当它感觉烫的时候,它的两条腿已经跳不起来了。这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的故事。当青蛙感到水有点热的时候,它不说温水澡也很舒服,只要轻轻一跳就出来了,就有救了。或者,水温上升的时候它不坚持,使劲一跳,也就出来了。可最后,它知道非跳不可的时候,本身已经没有跳的能力了。

这说明什么呢?这盆水就是我们现实的世界,我们在座的诸位包括我就是这个青蛙,这个火就是改革开放之火,它在改变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条件、我们的规则。所以,现在的农村也不是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的农村,而是一个变化的农村环境。你习惯过去的一套,说虽然改了我还这样干,我坚持我认为的经验,最后一天你感到不行的时候,于是想学想改。对不起,没有你的位置了!这就是变化为什么最后会使你焦虑恐慌,因为你不适应了。

第二个就是压力。我对平谷情况不了解,于是就上网看一看咱们平谷都有什么。特别是看到了区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写得真好,要求也高,要想改变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变成现代的农业发展模式,目标高、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和别的区县各个行业的竞争又是那么激烈,必然使我们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谁也不能松懈,更不能泄气。这么紧张,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就是挫折。现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经常采用各种形式的评比,各种考核检查、评优,还有诸位的晋升,这些活动中人的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可是现实结果又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你有挫折感。可是没有办法,事实告诉你:这次评职称评了别人了,没有你,这次评奖你也没得到。于是,心里面就不平衡。所以很需要战胜挫折,心理要平衡才行。

一个是变化,一个是压力,一个是挫折,是我们在座的几乎天天遇到的事,也包括你的下属的遇到的事。当这个到来的时候,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积极性?积极性还是小事,更主要是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所以先要调节,就是在变化、压力、挫折过程中,使自己理智、感情、欲望、行为处在一个平衡状态,这样才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干部教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我们的干部教育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呢?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中央的战略举措,而和谐社会里面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和谐。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心理上的平衡,因为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可以说矛盾很突出,问题很多。

第二,我们在座的诸位属于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群体,因为他要把上级的也就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各种指示、要求、指标落实到基层,要和基层群众的态度感情、需要、利益结合起来,这样你的任务才能完成得更好。

美国有个管理学大师叫巴纳德,他也说过这个意思。中层干部一手抓着上级,上级有要求的时候,从来不说你们乡镇现在实际情况怎么样,他就是下达任务、下达指标,限期完成。可是咱们能不能完成呢?你把这些事也传下去,说你们就这么做吧,那肯定做不好。因为基层群众对待上面有态度问题,有感情问题,有需要问题,有能力问题,还有利益问题等。只有我们动员他干事、让他完成任务的同时,把它的感情态度利益结合起来,他才会好好干活。因此,在这个时候光有行政手段、行政方式是不够的。我不是说不需要行政的方式,开会、传达文件、定计划、提要求、检查,这当然要,这是行政。可是你要做得更好,必须把下级的心理因素考虑进去、结合进去,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做的时候也遇到一个心理平衡问题,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现在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时期。我们化解社会矛盾,还有机关内部各种矛盾的时候,需要采取心理上最后一点,在机遇挑战危机困惑面前,使自己更加坚强。我们每个单位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甚至别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你们的难处,当机遇到来的时候,当对工作进行挑战的时候,当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挺住,而不是垮下来,知难而进,永不退缩。

这四点就是我们当代干部需要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心理上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解决了建国以来困扰我们几十年的粮食问题、物资匮乏问题。当年的总理脑子里想什么?粮食。怎么把外地粮食调到大城市去?怎么把煤炭运出来?钢铁怎么上去?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都没解决。所以我们长期过着票证生活,总觉得几亿人问题解决不了。

1992年十四大以后,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一下子变了。现在我们粮食不存在问题了,商品特别丰富,物资困难没有了,但新的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一个我们知道,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因此外国才说中国威胁论。以前毛泽东说那么多话他也不感到威胁,现在怎么威胁呢?中国真的强大了,可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虽然国家有这么多钱,但是分到下面去是不均衡的,各个群体在收入的差距上明显加大。当年毛泽东时代是控制住了这个干部和群众收入的差距,不能大,一大就修正主义了。现在有了几十倍的差距,有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干部,也有一个月上万的干部,这都叫干部,可是差别就明显加大。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国家的两大变化。一个是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再一个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什么叫格局?这个社会由哪些人组成,有哪些阶层组成?当年我们知识分子被说成臭老九,因为他排在第九位,现在他变了,不在第九位。原来的工人阶级第一位,贫下中农第二位,现在大概也不是了,工人发生变化了,有国营企业的工人,有私营企业的工人,有合资企业的工人,有外资企业的工人,还有下岗的工人。农民变化也是大的,务工的、种地的、搞旅游的、经商的,各种各样。这样一来,各行各业发生了变化。这样,有的人兴奋激动,因为变化给它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可有些群体焦虑不满,因为发展使他们失掉了优势,成为困难群体。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又看到出现了一批困难群体。另外一个词叫弱势群体。那些拥有资本,拥有技术,拥有经验,有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凭借着这些优势,在获取财富的渠道和方面上大大优于弱势群体。如果你有资本,你可以投资,因此你钱来得就比弱势群体快得多。要是我没有资本,我有技术,正是现在社会需要的技术;我没技术,但我有经验;我没有经验,但我有关系;我没有关系,起码我受过高等教育,凡是拥有这些的,都成为他的优势。有了这个优势,他想得到钱的途径就多了。可是弱势群体呢?一些下岗职工,那些失掉土地的农民,他们会什么呢?他们有什么呢?他们就一把力气,别的没有。因为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有好多地方不规范,还有问题。于是在市场经济规则和秩序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就会像强势群体倾斜。

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因为只要我有钱,大钱赚小钱,越滚动越有钱。只要我有技术,别人就请我,我就有钱。所以说,前面有优势的人当然越搞越多,当然现在在税务方面对他们的控制不够,正因为这样,这些人很富,另一些人很穷。于是,弱势群体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和被剥夺感。所以,农民工是被大家剥夺的,因为他一天干那么多活,得到的钱那么少。要不你别干,有的是人,明明是不公平,他不得不干。今天他们失掉的不仅仅是是财富,还有他们的社会地位、发展机会、受优质教育的可能,甚至是政治权利。

现在谁在关心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前我们到农村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些贫下中农多少高兴啊!他觉得他社会地位很高,他讲的时候很高兴。现在,谁再拍胸脯说我们家是穷人呢?可是,现在无论搞什么项目,发展的机会是给他们的吗?的确,现在城市里机会特别多,但是很少给他们。那些好学校收费高,老师待遇也高,家长负担不起,所以说优质机遇没有你的份。北京做了一个调查,3000名大学生,问他们从哪里来,其中18%来自真正的农村,其他的都是城镇以上的,起码小城市。在城市里,农村的比例18%能上到这些好的大学,而学生里面又有1/3的学生是来自于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天津。他们说了,为什么好教育不给我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阶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一分裂,生活一变化之后,不同的阶层出现了。

以前的时候,我们之间没有差别,你挣得多,我挣得少,你官大,我官低,都没有关系,我们都是人。可是慢慢觉得不对了:咱们不是一路人,或者咱们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诸位到北京一些大商场去看一看,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几千块钱的衣服,几千块钱的皮鞋,这是给你的吗?不是给你的,我买得起吗?所以你看一圈就走了。慢慢觉得,原来我和你不是一路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上现在有些商业,明确说是给富人服务的。现在住房也是这样,就很明确说我们盖的房子叫富人区,不是穷人区。人们越来越明白,虽然咱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咱们可不是一类人,这叫阶层意识,由情绪的不满到了对立行为的出现。以前情绪不满,发发牢骚,骂骂街,现在是行动,把小区的汽车划伤,一夜之间十几辆小车给划了。偷汽车卖,尽管他是犯法的,终究是为了卖两个钱。于是就有一部分仇富心理的出现,仇富仇富,仇视富人,由个人行为到群体事件。原来是个别人干,现在是一帮人一起干。在权力缺位的情况下,要采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这说明什么?既然我没有权,我也告不倒你们,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这时候犯法了。

特别是我们常想到,本来你们两个都是弱势群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什么一个保安和一个顾客能打起来,一个城管的能和一个小商贩打起来,最后发生了血案呢?你们不都是弱势群体吗?当然了,小商贩是为了活着,但是他没有任何条件之后溜街窜巷,东藏西躲。所以城管吓吓他得了,你说我严格执法,把你抓住不可,他那个小本生意也不容易,你把他弄得没路子了,绝望的时候只得跟你拼了。干吗非这样不可呢?如果不这样的话,不就缓和了吗?商店里的保安也是弱势群体,可是他逮住别人的时候,其实人家也没有偷,就打起来了。这种事情常常使我们感慨万分:我们应该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要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这些问题就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需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来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呢?近三年来,人们对发展中出现的成绩和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现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说,这都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惹的祸。因为什么事情都要搞市场经济,医药改革走市场化道路,住房改革市场化道路,教育改革市场化道路,不就是从我们老百姓兜里掏钱吗?现在最尖锐的不就是住房升学医疗问题吗?他从市场经济开始就是反对者,不赞成,所以现在他就说这样还能坚持下去吗?于是他们打出旗帜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然,我们在座的都是赞成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是对什么叫社会主义道路理解是不一样的:他认为你现在不是社会主义,于是他们现在提出的口号就是反右防左,现在到了反右的时候了,就是现在改革很多是右派观点,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帽子扣得挺大的,有这么一帮人,有他们的刊物,有他们的网站,也是可以说气势汹汹。

另外一种人怎么说呢?他说改革开放发展到了今天,由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人们对改革的前景和目标失去了共识和动力疲软。现在我们的老百姓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说改革大家热血沸腾,那时候目标是一致的,动力是足的。可是改革改到今天了,人们觉得没劲了,改革没意思了,因为改革半天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另外,对怎么改革看法不一样,于是第二派的观点是,现在应该先放一放,理清思路再走。无论是经济、法律的,无论是教育的、卫生的、住房的、税收的,各项改革咱们停,研究研究这个路子对不对?搞清楚了咱们再走。听起来这话有点道理,总结经验嘛。可是大家可以想象的到,今天的改革如果叫停,以后再怎么搞、怎么发动可就是个麻烦了。所以从某种意义讲,如果现在叫停,就意味这改革别改了。

所以出现了第三种观点,改革方向不可动摇,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是市场经济惹的祸,是市场经济不规则惹的祸。如果市场经济比较规范,我们经验比较丰富,不会出这个问题。

所以这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吵得一直很激烈,一直吵到今年的两会。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种人就向中央提出,中央在这时候是不是应该表态了?中央究竟赞成哪一种呢?现在,中央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胡锦涛在两会期间,在上海的座谈会里面明确提出这个观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温家宝说,我们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这个历史的新起点有好多种解释,都是和改革开放初期来比较的。现在我们的GDP已经超过了人均1000到3000美元这段,这叫新起点。在这个时候我们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所以温家宝用了三个更加,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矛盾,你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说白了,这三派你占哪边,别犯糊涂,更加坚定改革的方向,更加努力才能实现。

温家宝还说,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这三年的工作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得更好。这就是说,老百姓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存在的,所以总理也认帐,咱们没解决好。最后这句话很重要,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勇不退缩,不言失败。只要你知道难,就不难了,就怕你不知道,我们就是要迎着困难而进而上,知难而进。这就是我们说的当前变化的环境下,我们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但又是一个矛盾多发期的时候,很多社会心理问题都出现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