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1981年、1984年和1989年,分别在安徽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到1999年期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曾任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大学任兼职教授,并担任若干省市政府顾问。
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5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和论文奖,已出版专著、译著2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大型金融工具书6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和部委以上研究项目40余项。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198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论坛上发表题为“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他认为,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传统微观审慎政策逐渐失灵,宏观审慎政策就成为了新的选择,但因为它没有独立的理论和工具,只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应用问题应该归结到体制变化的问题上,也就是要建立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宏观审慎实为老故事中的新内容
李扬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几乎所有的金融理论、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都受到了质疑。因为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所以进行这些问题研究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和国际的学者处在同一个平台上。
尽管可以讨论的问题非常之多,但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关于监管的。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全面反思。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缺失以及未能有效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已被广泛认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及在各国的实施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维度,即机构和市场之间的传染问题;一个是纵向维度,即周期的变化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
但在李扬看来,宏观审慎理论并不是新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是货币金融学的一个永恒讨论内容,只是现在的提法与过去有所不同而已。他指出,要想对宏观审慎问题有深刻了解,就需要对其进行历史的追溯。19世纪,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就曾从货币供应机制展开,讨论如何克服顺周期的问题,也就是宏观审慎的纵向维度。
通货学派主宰20世纪之前的整个货币和银行理论及实践,主张要有一个黄金基础,即货币发行在一个限额之上,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准备,才能保证供应和需求的一致。而银行学派反对这种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制度,认为货币发行应通过真实票据与实际经济建立联系。在实际的交易中,企业并不一定要全部支付现金,可以通过票据进行支付。而且在企业构成的这种支付链条里,票据可以被转让。当需要现金时企业可以去银行兑换,这时银行就出现了发行钞票的需要。这样根据真实的交易活动用贴现的方式发行钞票,就不会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