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审慎政策该出手了(2)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该出手了(2)

作为20世纪以来的货币和银行理论把持者,银行学派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但经济周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微观上的真实并不意味着宏观上的真实,特别是将其放在一个周期上来考察,经济繁荣时票据的真实性有保障,但经济衰退时,票据的真实性是会随着经济危机的进程而有变化的,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真实的宏观经济状况。

通过上述介绍,李扬表示:此次金融危机以来,被热议的金融运行及金融监管的顺周期问题,从金融业产生之日起就存在。所谓宏观审慎的问题,是与货币金融学相始终的问题。所以,“如今讨论宏观审慎政策,实质上是在讨论老故事中的新内容、新形势以及新对策。”

李扬说,“宏观审慎”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库克委员会建成的会议备忘录和英格兰银行的文件中。1986年,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指出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来支持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性。198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首任主席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提出应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银行的行为。

2000年9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行长、金融稳定论坛主席的科罗克特在金融稳定论坛的一篇演讲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和监管政策含义,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此后,宏观审慎监管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但其真正引起各国际组织、监管当局甚至私营部门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随着宏观审慎监管被上升到国家政策体系的层面,开始需要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配合,而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在很多国家是由不同机构承担,为了避免部门之间的纠葛,宏观审慎管理应运而生。而在2010年以后,宏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开始统一归到宏观审慎政策概念之下。在金融运行和管理方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国际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其作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金融发展导致微观审慎逐渐失效

李扬进一步分析说,之所以要提出宏观审慎的概念,是因为金融发展破坏了传统微观审慎监管赖以有效的条件,导致其逐渐失效,宏观审慎政策便“与时俱进”地成为了新的选择。

据他介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开创了微观审慎监管的时代。微观审慎监管制度主要包括三个体系,一是存款保险体系,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前的所有危机,特别是与金融有关的危机,都是以挤兑为开端,所以危机之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使得负债面冲击不复存在;

二是中央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在微观上对贷款实行细密的管理,在宏观上以稳定物价为任务,使整个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面得到保障;

三是监管体系,从金融机构的成立、章程、治理机构、投资的原则到信息的披露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保证了金融机构没有问题。这三个体系杜绝了可能导致危机并使危机蔓延的几个主要因素,基本上确立了保证金融基本运行的制度框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有效的。

然而,随着金融的发展,微观审慎政策体系逐渐失效,因为它赖以有效的那些条件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场以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创新为旗帜的重大金融变动,这些变动拓展了那些少监管、甚至无监管活动的领域,压缩了有监管、监管很细密的领域,导致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被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金融机构之外、有组织的交易市场之外“三外”的金融活动超出了微观审慎政策体系的监管范围,传统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都抓不到边际,从而无从监管。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