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复苏之路迷雾漫漫(2)

全球复苏之路迷雾漫漫(2)

刺激政策退出“两极分化”

上海证券报:近期,澳大利亚央行进行第五次升息、进一步实施退出政策,这是否会加快全球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节奏?印尼、日本、英国及欧洲央行上周也陆续召开议息会议,并维持基准利率不变;而美联储近日公布的会议记录也显示其对过早收紧政策持谨慎态度。在此情形下,您对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政策退出的时机和方式的预判是什么?

程漫江:澳大利亚的加息举措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澳大利亚属于资源性经济体,受到资源价格快速增长的影响,它率先加息对于抑制本国资产价格泡沫、调整本国通胀预期,会起到非常好作用。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将其利率上调,也会使得其币值变得相对坚挺。因此,加息策略对于它们而言非常必要。

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加息仍不是非常迫切。本轮经济危机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欧美国家银行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美国、欧洲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怎样走出危机,它们的策略与资源性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会很不相同。就发达国家情况而言,它们在今年二季度并不具备加息条件。但从长期来说,欧美过度低利率环境也是很难长期维持,欧美货币政策调整也是或迟或早的事情,其时点则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当前,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恢复比较好,认为三季度后美国存有加息可能性,但是其具体操作时间仍需观察。

杨涛:总体上看,当前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节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明显的“两极分化”状况。当全球经济危机到来时,各国陷入其中的程度和次序都不同,同样当经济复苏时,各国的恢复之路也差异较大。

目前,对于刺激政策退出比较积极的有两类国家,一是经济恢复快,同时通胀风险迅速上升的新兴市场国家,除了中国之外,如印度央行1月29日将银行现金存款准备金率由5%上调至5.75%,2月24日巴西央行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上调至15%。二是经济受危机冲击不大,同时现在增长迅速、通胀风险也在上升的发达经济体,如澳大利亚。

而对刺激政策退出持保守政策的有两类国家,一是美国、日本、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因为其经济复苏虽然强劲,但还有很多隐患问题,如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市场泡沫重新积聚等。二是欧元区国家,主要受到经济恢复缓慢和主权债券危机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持续坚持刺激政策,主要是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前转轨国家,如匈牙利央行2月22日决定,将基准利率从6%下调25个基点,这是匈牙利国家银行20年来制定的最低基准利率,而俄罗斯央行2月26日将再融资年利率从目前的8.5%降至8.25%,旨在刺激经济增长。

我们认为,未来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否会全面转向退出,关键一是看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是否会基本消失,如欧洲债务危机,二是看其内部经济指标彻底转向良好,否则其态度仍然会保持暧昧。

中国通胀压力到底有多大?

上海证券报:本周,我国有关部门将公布三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而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中国央行也将在今年二季度收紧政策、采取加息措施。而事实上,中国央行已加快冲销操作,包括央行票据净发行总量已停止下降,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进而吸收1460亿美元流动性等。那么,您对于三月份相关数据的预测和货币政策退出机制有何判断?

鲍泰利: 2010年中国M2增长目标比例为17%,远低于去年增速,这是一件非常明智的决策。我认为,目前最大风险在于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否会破裂,从商业地产来说,从去年至今,商业地产价格基本趋于稳定,而住宅市场房价波动非常厉害。政府也在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止住宅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下挫,政府也拥有足够的工具来实现此目标,包括土地供应、土地价格、贷款购房政策方面行政工具。

杨涛:可以预见,3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是影响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3月份的经济指标仍然会保持向好的势头,但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20.7%,初步显露了经济过热的迹象,预计3月份还会体现出一些过热的萌芽。

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央行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呈现缓慢“退出”的趋势,主要是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央票发行量来吸收过量的流动性并配以窗口指导,尤其是窗口指导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收紧的影响力度还是非常大。短期来看,货币政策退出方式,应该还是通过数量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来进行,至于是否会动用利率等价格政策,主要是看CPI增幅是否超过3%,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及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等不确定因素。

上海证券报:有观点认为,西南大旱将助推物价上涨,对中国工业增加值和CPI造成影响。您对于未来通胀压力如何判断,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刺激政策的退出节奏会有怎样影响?

鲍泰利:我认为,前年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十分有效、且规模庞大,从而使中国成为率先复苏的经济体。现在,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也开始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转为经济增长过热。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会存在对于中国经济市场是否过热的担忧,尤其在房地产市场。就中国整体经济的通胀压力而言,目前CPI数据为3%以下,仍处于中等水平。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目前包括中国在内整个世界面临的经济形势非同寻常复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没有人知道怎样的政策是最正确的。

我认为中国潜在的风险,主要在于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快,尤其是高端市场。这也取决于具体施工项目的融资来源和渠道,如果融资方式杠杆率较高,则该项目风险相对更大,如果杠杆率并不是很高,则风险是可控的。从整个系统角度而言,还是安全的。

程漫江:当前西南旱灾地区并非中国产粮大省,对整体产粮尚无直接和明显影响。然而,受灾害地区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则难以预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的说法,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当然也可以对此进一步定量化研究,提前做好应对更严重灾害的反灾害和反通胀措施。

目前CPI快速上涨很大程度由于翘尾因素影响,但这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焦点所在,理论上讲中国现在处于刘易斯第二拐点阶段。2006年工资水平不断加速上涨,也是刘易斯第二拐点的明显特称,这也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状况的反映,这种状况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朝着不断加剧的状况发展。

我个人担心,通胀的压力更多的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当然,我也同意,通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多货币供给,日趋下降的劳动力供给,会是中国短期、中期通胀压力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最终也肯定会体现在CPI上涨上面,还反映为房价上涨、原材料上涨、进口商品上涨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