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与速度(3)

三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与速度(3)

其次,随着化工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在工业领域对钢铁等材料的替代加速,工业用化工产品,如机械制造、建筑业等对合成材料的需求,纺织用染料、石油天然气工业、以及食品、饮料和纺织等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对添加剂、催化剂、化纤等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也十分迅速,使化工产品的中间使用率稳步提高,成为带动该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农业领域,对化工产品如农用地膜、化肥、农药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产品进口替代步伐也不断加快。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粗略估计,这部分需求对化工产品总需求增长的贡献在50%以上(化工产品内部使用增长的贡献约25%)。

最后,国际化工生产能力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1990年代中后期向中国转移的生产能力现在多数已经进入大批量出口阶段,近年来对化工产品最终需求的贡献已达到10%左右。

2、重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形成机制

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看,机械、有色、钢铁及化学工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主体。这些带有明显"重化工业"特征的"高增长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地位日益突出。

从"主导产业群"的演变过程看,重化工业产业群几乎是每一次经济高增长周期的主导产业,其他"主导产业群"如食品、纺织和家用电器等传统消费品产业群,都对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周期性更替之中。即使是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低谷时期,以机械工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产业群"的地位也很少被动摇。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产业群的地位还在不断强化。

从增长机制看,该产业群几乎得到从中间使用到最终使用各个方面需求增长的共同拉动。中间使用率的提高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最终使用中,固定资产投资是该产业群最大的用户。近25年来,各行业装备水平在不断提高。据估计,从19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整个工业行业人均设备拥有率大致提高了近两倍。尤其是大规模成套设备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以前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有较大变化。此外,未来较长时期,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对工程机械、化工产品和钢材的需求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将新一代消费品的需求对象直接指向这一传统意义上的"重工业"行业。最后,随着中国工业总体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世人所瞩目,进一步强化了该高增长产业群的增长后劲。

3、中国当前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通过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阶段的对比研究,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上述结论。本文将沿用主导产业群分析思路,通过比较美国和日本主导产业群的变化轨迹,对我国目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1990年代末,国家统计局曾利用投入产出系数的双层滤波法对美国和日本过去30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厘定出两个国家各个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基本格局和演变规律。研究显示,1970年代以前,美国主导产业结构是以食品纺织、造纸家具等以消费品生产为主的轻工业为核心部门,钢铁、机械和化学等传统制造业部门居于其次地位,第三大产业群是运输、邮电、商业和其他服务业。此后十多年里,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部门增长明显加快,取代传统消费品行业成为主导产业,服务业增长紧随其后。1980年代中期以后,其他服务业就成为主导产业的核心,传统制造业部门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但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电器设备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电力、煤气、自来水行业因为与快速增长的其他服务业存在双向关联也获得了快速增长,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在日本,除了化学工业的地位比较突出以外,其他特征与美国基本一致,只是时间进程上略微落后一些。

中国目前的收入水平与日、美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如果套用钱纳里的分析结果,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一定低于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的发展水平。但是从主导产业的结构特征,尤其是其变化的基本趋势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美国和日本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加工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同以消费品工业为主的阶段和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应该定位为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由于美国和日本都是在工业化第一阶段较长时期积累的情况下进入中期阶段的,所以发展基础较好,中期阶段经历的时间较短,大约15到20年时间就被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所取代。而我国由于前期发展中结构调整尚不到位,工业化第一阶段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不牢靠,所以,目前即使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将要求较长时间的"补课式"的增长。加上中国经济规模基数较大,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等现实约束,中国经济处在这一阶段的时间将比美国和日本更久。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成与发展

1995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体增长速度连续6年稳步下降。但是从具体行业的增长格局看,自1999年始,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逐步取得成效,一批行业率先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逐步拉开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序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第三次高增长时期。在此列出2000到2003年各行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3年四年间,几乎所有行业的增长速度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动态考察,2001年初,第一批高增长行业开始形成。其中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汽车和房地产业等代表居民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升级的新一代消费升级行业,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是以食品、饮料(尤其是乳制品业)、纺织服装、文教体育用品、以及手机、数码家电等中高档家用电子产品等,这些行业与居民日常消费结构升级也关联密切,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2002年以前的一些高增长行业如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等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变化的原因,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这些在产业结构层面发生的变化显示,过去一轮经济增长的均衡格局已经打破,新的均衡格局开始形成,进而预示着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和新一轮周期的到来。

进入2002年下半年,这股增长力量开始传递到中游制造业环节和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以及运输等基础设施环节。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到200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回升的局面基本形成。尤其是中游制造业环节,在"投资引导投资"的加速机制作用下出现多年未见的快速增长。尽管受到2003年上半年非典的不利影响,这种态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反而在7月份出现反弹性的超速增长,导致煤炭、电力、有色金属、钢铁、石油和运输能力等上游行业普遍短缺,价格水平快速上扬。上游环节的"瓶颈"制约进而形成两种后续力量:

第一是对中游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成本压力。由于中游和下游生产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买方市场"格局没有改变,激烈竞争形成的"竞争阻隔"阻断了上游原材料涨价向下游产业环节的刚性传导,尤其是向终端消费者的转移,使中、下游环节的企业两头受压而不得已进行调整。其结果一方面使企业收益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并迫于成本压力缩减生产计划;另一方面,这种压力反过来开始对上游部分行业的生产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制约,不少企业开始关注未来可能形成的过剩风险而削减投资规模。

第二股力量表现为投资的高增长。高价格导致高利润,进而吸引了相关领域投资的快速增长,并通过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传递到金融领域,加大了上游环节的供应短缺。面对过快的经济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一方面通过严格用地管理和开发区等建设项目的清理整顿缓解投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收紧银根,控制信贷规模减轻通货膨胀的力量。2004年二季度,调控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一些行业的过快增长态势受到了控制。

下游制造业环节的生产调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上游领域的需求压力;同时,上游环节通过原有能力的挖潜和新增能力的加速启动,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供给。从2004年6月开始,部分行业的供给短缺局面出现缓和迹象,个别产品领域甚至出现价格快速下降,需求明显萎缩的现象。

对过热领域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其他非重点调控行业,如汽车、机械等产生了影响。多数制造业普遍出现增速回落和效益下降的情况。到2004年三季度末,除了煤炭、石油、交通运输等领域因为供给能力扩张较慢,以及国际市场影响等因素外,多数行业的"紧"运行局面出现缓和迹象,汽车等部分消费品行业甚至出现持续回落。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