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宽幅震荡。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应如何把握?2008年7月5-6日,第三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在北京举行,众位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将解析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走向。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精彩报道: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交流,刚才玉道讲得很好,当我们在面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复杂错综波动局面的时候,其实我们对经济的研究不应该用乐观或者悲观这样的概念做简单的描述,我们更多的应该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这个地方的标题应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我们判断的结论,我相信大家在前面的交流中已经从不同的专家口里面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在这个地方再做一些重要的回顾。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每一个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他会有不同的结论。周期下行态势的确立,当我们客观地、准确的认识它的时候,我们在下行的过程当中看到上行的希望、肯到增长的未来。
所以说中国那句俗话就是你在悲观到极点的时候你一定可以看到回升的希望和扩张的希望,我们看看在这里面能不能找到机会。在开始之前有必要对我们提出一个分析,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研究方法论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分清主次,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要的矛盾,而不至于使我们迷失在嘈杂的信息和混乱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之中。如果我们抓不住主要的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犯方向性的错误,我们会做准确的研究和好的判断,但是难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是太普遍存在了,每天都在发生。而且从我们著名的经济学家到普通的研究人员。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和框架,我个人认为把经济生活分层看待,因为经济生活是不同特点、不同规律汇集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表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唯一的,但是它背后是多元的。如果我们不能把多个规律把握,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出错。所以研究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开来看,我们用不同层次的规律、不同层次的手段来解决不同层次的规律。
大家注意到看我们在这个地方把整个经济生活划分了三个简单的层次,这都是大家熟悉的概念:
第一,从长期的趋势主导中国经济方向的层次,我们要对中国经济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第二,我们在短期趋势中短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周期因素是一个主导性的因素,我们要对周期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最后有了长期的趋势、中短期的周期之后我们能看到最后的短期波动。
大家注意这种划分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会短期的研究解决长期的问题,我们用长期的机制理解短期的冲击或者说我们经常归犯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这种错误现在我们翻开报纸也能够找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么简单的概念反复的给大家强调、罗嗦,是因为从我自己的研究经历中我发现这是一个最浅显、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方法论上的误区。
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我们发现波动下行将是主要的,这个并不可怕,就跟人白天工作晚上要休息一样,我们不可能让一个国家的经济体一直保持一定既定的态势匀速向前运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图形是我对整个中国经济长期和中短期走势判断的一个综合表现。我们先看一下蓝颜色的虚线所表示的轨迹,这个轨迹它反映了中国经济中长增长周期或者中长增长趋势的一个基本描述,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以2000年为转折点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阶段,这轮增长阶段是由我们的住行消费带动的,是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带动的,2000年之后启动大的经济增长阶段延续期应该在30年、50年乃至更长。我们回想一下美国、日本,中国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住行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可能吗?大家会觉得这条线可能会被能源原材料的不足拦腰截断,我们今天肯定没有时间把石油、煤炭、电力一个一个讲出来。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对我们这条线的影响是什么呢?它不会改变我们发展的轨迹,不会改变我们增长的趋势,仅仅会使我们增长的方式有所变化。
所以说我坚信这条线从2000年启动的中长期我们可以把它延续到20年、30年,它的扩张期也是在20年之内,我不相信中国在20年之内可以很好的解决住行问题,它需要更长的时间。中国人不是神仙,你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律,你必须遵循资源环境的基本约束,这是我对这条线的基本判断,里面包含一些具体的分析内容,也许以后我会有机会跟大家放心的交流。这条线不是凭着我们的感觉简单画出来的,里面有非常细致的模型和概念分析。
第二,中长期的增长它对我们来说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不仅仅如此。而是它成为我们整个经济运行,就是中短经济运行的基准线。我们的中短周期上下波动它一定要有一个参照系,有一个基准。这个基准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中长周期所决定的均衡线。短期的波动就在这种中长趋势的影响下,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看一下02年、0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当时的GDP跌到了7.2%,还有一个季度是6.8%。当时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了严冬时期,那个时期是整个中国大周期的谷底跟谷底的周期同时叠加形成的谷底。大周期就是我们所说的趋势,那是中国从温饱周期向住行周期升级,从温饱消费到住行消费形成的大的周期谷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短期的调整雪上加霜形成了当时非常严酷的增长环境,那种增长环境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它也波及到社会层面的,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举步维艰,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矛盾挤压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当时据说有80%以上的乡镇政府财政破产,这是当时的。
然后我们再看2004年这轮周期,国家宏观调控以后钢铁的价格还油市场发生众多波动的时候,其实我们看到很多预期是很悲观的。因为我们看到短期的因素都是负面的,大家回想一下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会破灭,中国会出现像日元广场协议之后的回落,认为中国会出现问题。所有的悲观预期都告诉我们,那轮波动会让中国回来。不要说在货币经济或者说在资本市场上,在实体经济中这样的悲观说法也屡见不鲜。他们认为中国汽车进入一个大的拐点,我当时听了以后真的很奇怪。在大家抱着各种各样负面预期的情况下,2005年、2006年的中国经济却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答卷,中国经济高位的完成了调整,为什么呢?当我们寻找这轮高位调整理论依据的时候,它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也是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的。于是我们进一步又看到了原来那轮我们高位调整的依据是,换句话说就回到刚才我们提到的题目,我们看到中长期的趋势它对短期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含义,它是真实的发挥支撑性的影响。当时我们在汽车详细的进行调研,我们就觉得因为阶段性的集中释放结束以后市场出现了空缺,而支撑空缺没有跌到地位是什么呢?汽车和地产的增长随后又传导了中游和上游行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